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期,国务院发布了《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指出,高效、清洁、低碳已经成为世界能源发展的主流方向,非化石能源和天然气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世界能源将逐步跨入石油、天然气、煤炭、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并驾齐驱的新时代。我国作为能源大国,正处于向能源强国转变的历史机遇  相似文献   

2.
《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将"加强国内资源勘探开发、提升能源科技和装备水平、深化能源国际合作"列为"十二五"能源发展的主要任务。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化")作为推动我国石油产业发展的中流砥柱之一,在我国宏观经济持续稳步增长的大环境下,以科技提升带动石油产业发展,不仅满足了公司当前和未来发展需要,还改善了我国  相似文献   

3.
当今,世界能源生产供应及利益格局正在发生深刻调整和变化,非化石能源和天然气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世界能源发展将逐步跨入新时代。我国既处于由能源大国向能源强国转变的难得历史机遇期,又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近日,国务院印发的《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中指出,实现绿色转型发展,积极培育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能源发展模式,构  相似文献   

4.
日前下发的《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中特别强调了绿色能源发展模式,提出:"我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开发利用方式粗放,资源环境压力加大,酸雨影响面积达120万平方公里,主要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居世界前列。国内生态环境难以继续承载粗  相似文献   

5.
《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中提到:"有序开发生物质能,以非粮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为重点,加快发展生物液体燃料。鼓励利用城市垃圾、大型养殖场废弃物建设沼气或发电项目。因地制宜利用农作物秸秆、林业剩余物发展生物质发电、气化和固体成型燃料。""《规划》针对生物质能的基本特性制定的发展战略是科学而有前瞻性的,明确了生物质能的发展潜能,以及生物质能较风能、太阳能所具备的独特的优势。"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心专家秦世平这样评价。  相似文献   

6.
近日,国家能源局制定了《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在总结"十一五"期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审度全球能源形势,归结了今后一段时期内,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面临的三大主要问题,确立了"十二五"期间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指导方针和目标,明确了以八项重大工程为主线的建设任务,并提出了全套的实施机制及保障措施.本文将主要围绕《规划》中提出的八项重大工程,分析"十二五"期间可再生能源发展任务.  相似文献   

7.
《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将推动能源供应方式变革列为"十二五"期间的主要任务之一,并明确指出:"加快智能电网建设,推动电力系统各环节、各要素升级转型,提高电力系统安全水平和综合效益,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国网能源研究院电网发展综合研究所副所长黄瀚博士,黄瀚博士认为,由坚强智能电网发展引领电力变革,这与《规划》提出的目标要求十分吻合。  相似文献   

8.
为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指导全社会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国务院于2013年1月印发了《"十二五"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围绕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总目标,提出了"十二五"时期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总体思路、发展方向、战略重点和保障措施等。《规划》中特别强调推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国家高新区")自主创新能  相似文献   

9.
一、《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作用和意义2012年1月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颁布了我国历史上首份《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该《规划》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历时2年编制完成。该《规划》出台的作用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目前光伏行业所面临的"双反"难题是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所遇到的主要困难之一,张会长说,但是可再生能源产业是中国国民经济整体中的一部分,在GDP增速回落,宏观经济下调的大环境下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脚步必然也会放缓.但是我们要放眼未来,认识到可再生能源在不久的将来将会迎来发展的春天."十二五"时期是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将发展可再生能源从观念转化为信念,以科学发展观为动力,以《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为指针,不断完善国家宏观政策,将可再生能源发展摆在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11.
2012年8月,国家能源局组织制定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发布.《规划》提出,"十二五"时期,可再生能源新增发电装机1.6亿千瓦,其中常规水电6100万千瓦,风电7000万千瓦,太阳能发电2000万千瓦,生物质发电750万千瓦,到2015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争取达到总发电量的20%以上. 能源面临枯竭已成当今世界政治、经济焦点,也是刺激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最直接动力.发达国家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战略取得了明显成效.2010年丹麦风电占全部电力消费的20%,西班牙和德国的风电也分别占到全部电力消费的15%和7%,风电已满足欧盟5.3%的电力消费量.欧盟提出了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达到欧盟全部能源消费量20%的发展目标,其中德国、法国、英国的目标分别是18%、23%和15%.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十二五"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颁布实施,明确提出增强重点产业持续创新能力,是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加强产业创新能力建设的紧迫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颁布实施以来,我国的产业创新环  相似文献   

13.
近日,国务院印发出台了《"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其内容主要包括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形势、发展总体目标、重点领域、重点工程、政策措施等几大方面.《规划》内容虽然较为宏观,但是总体思路以市场为导向,涵盖了目前我国节能环保行业发展的重点领域,而且保障措施完善,涉及范围广,出现了诸多亮点,归纳起来,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14.
微藻固碳技术是近年来出现的新兴生物能源技术,并有潜力成为中国二氧化碳减排的主要手段和生物柴油的主要组成部分。科技部发布的《十二五生物技术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将研究开发微藻生物固碳核心关键技术,率先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微藻固碳的产业化。  相似文献   

15.
"十二五"是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能否在诸多领域实现高技术产业化的突破,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升级、竞争力提升、低碳发展方式等目标的实现能否有质的突破。2011年10月由五部委发布的《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2011年度)》(以下简称《指南》)正是我国高技术产业化实现突破的重要政策举措。  相似文献   

16.
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已是世界各国的共识。2008年3月我国政府公布了《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明确了2010年前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目标和措施,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将呈现积极有序快速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7.
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以下简称《可再生能源法》)起草正式纳入全国人大立法议程,很大程度上刺激了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2003~2007年,可再生能源制造业和市场规模的增长量已经超过了之前20年的总和,使可再生能源逐渐成为我国能源领域的一个重要话题和热点,引起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8.
"能源利用是海水淡化的关键,也是决定海水淡化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面对淡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海水淡化需寻找能耗低、效率高、对设备投入要求不高的新型清洁能源,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是很好的选择."日前,科技部、国家发改委下发了《海水淡化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其中提出了"开展利用可再生能源的海水淡化技术研究"的发展目标要求.如何将再生资源引入海水淡化?再生资源会为海水淡化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本刊记者带着问题,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侯立安,于是引发了侯院士上述一番阔论.  相似文献   

19.
2013年开年伊始,国务院常务会议对我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提出了明确和具体的量化目标。2月,国家正式出台了《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对未来我国能源发展道路目标主要措施和主要任务进行了新的部署,可以说,中国式能源发展道路就此揭开了新的篇章。目前,中国无论是能源供给量,还是能源消耗量都居世界前列。2011年,中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达到  相似文献   

20.
优势:有望成为主力能源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研究员许洪华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太阳能从现在的补充能源,到替代能源,到最后有可能成为主导能源."在未来的能源结构中,太阳能是最有希望成为主导能源. 作为参与《太阳能发电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以下简称《专项规划》)编制的专家之一,许洪华长期从事风电、太阳能发电及其混合发电系统的研究,包括并网及离网太阳光伏电站、风/光互补电站系统技术,风力发电机组电气控制技术、风电场集中和远程监控技术、光伏发电系统控制逆变技术等,同时从事可再生能源技术经济评价和政策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