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丁子信 《经济论坛》1999,(18):14-14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依然存在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劳动力转化商品,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其一,劳动者必须具备人身自由,是自己劳动力的所有者支配者;其二,劳动者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为了维持生存必须换取生活资料。第一个条件说明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可能性,第二个条件说明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必要性。劳动力成为商品的这两个条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否还存在呢?笔者认为,从第一个条件看,每一个劳动者都具有人身自由,拥有对自己劳动力的支配权。即使撇开劳动者人身自由不谈,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劳动力的个人所有权仍…  相似文献   

2.
<正> 中国劳动学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年会于1982年1月14日至19日在北京召开。现将会议对有关问题的讨论情况介绍如下:一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力所有制问题(1)是否存在劳动力所有制。①认为劳动力是社会生产的一个条件,它同生产资料一样都存在所有制问题。资本主义社会是如此,社会主义社会也不例外。②认为劳动力要发生所有制关系必须以劳动力和劳动者相分离为前提,而这种分离又是以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相分离为条件。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是生产资料的共同所有者,不存在劳动力的转让和出卖,从而也不存在劳动力所有制问题。(2)社会主义劳动力所有制的形式。①认为劳动力归社会公有。劳动力所有制是随  相似文献   

3.
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者还是主人吗?冯晓明今年以来,报刊上发表了一些文章,主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是商品与劳动者是主人并无矛盾,可以并行不悖。本文就这种观点提出商榷性意见。一、劳动力成为商品以劳动者丧失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为前提,劳动者不能成为...  相似文献   

4.
一、企业的产生 关于企业的起源与本质问题,马克思在其经典作《资本论》中就已经做过阐述。马克思认为企业的产生必须满足四个条件:一是协作生产。分工协作产生的原因是因为它可以导致比个体生产更高的效率或能够节约生产成本。二是劳动力成为商品,只有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而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是劳动具有人身自由并且一无所有。[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劳动力商品化与劳动者的主人地位刘春雷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能否成为商品的争论的核心,在于劳动力成为商品与劳动者的生产资料主人地位是否矛盾。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发展劳动力市场。...  相似文献   

6.
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劳动力仍然具有商品性质,它的存在有着深刻的经济根源。探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商品存在的客观条件,阐明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商品的本质和特点,说明承认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商品的实践意义,就是本文的任务。(一) 马克思曾指出,经济范畴不过是经济关系的理论表现。劳动力商品作为客观的经济范畴,也体现人们之间在生产和交换中结成的关系。所谓劳动力,就是存在于劳动者身体中的、每当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劳动力在任何社会都存  相似文献   

7.
刘小怡 《开放时代》2001,1(10):84-88
正如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一样,商品的生产也是使用价值生产和价值生产的统一。既然劳动力和生产资料都参与了商品的生产,也就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生产要素。劳动力和生产资料都具有稀缺性,因而都是某些人的所有物。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生产者要想获得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就必须以某种方式向其所有者购买,为此支付的代价就是要素所有者的报酬。因此,价值的生产要素成为某些人的所有物是按要素分配的前提。  相似文献   

8.
苏树厚 《生产力研究》1995,(6):15-17,14
雇佣劳动制是社会生产的人力因素,通过劳动力商品交换实现与生产的物质要素相结合的劳动组织形式。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力商品属性,决定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劳动组织形式仍然是雇佣劳动制。在不存在人身依附关系条件下的杜会生产主体不充分占有生产要素,是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广义条件。雇佣劳动制条件下的劳动力商品交换不是劳动力买卖,而是劳动力租赁。雇佣劳动制本身并非天然具有剥削性。剩余劳动的剥削性占有根源于该社会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而不是雇佣劳动形式本身。  相似文献   

9.
一、在劳动力商品属性问题上存在的认识误区(一)将劳动力商品看成是资本主义经济特有的范畴。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的必要条件时,曾经排除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可能性,讲到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从而也是资本主义生...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劳动力市场理论是一个包括劳动力商品理论、工资理论、相对过剩人口理论和劳资关系理论等在内的完整的理论体系。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劳资关系是对立、依附和对抗的关系、工人阶级组织起来有利于改善其生存状况等观点仍然是正确的,必须加以坚持。但马克思关于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人口规律等观点则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加以发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力市场理论,对于创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制定劳动力市场政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 我认为开放劳动力市场是劳动力管理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一、开放劳动力市场是改革统包统配劳动制度的必然趋势传统的观点认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不是商品,因而也不存在劳动力交换和劳动力市场,劳动者可以无条件地直接由国家统一分配,进入生产过程,与生产资料结合。劳动力的经济运动过程仅仅经历生产、分配和消费三个阶段,而不存在交换阶段。我国社会发  相似文献   

12.
<正> 商品经济和劳动力商品的属性问题是密切相关的,因为劳动力商品是商品世界中的一种特殊商品。现在大家公认社会主义经济可以和商品经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但对于劳动力是否具有商品的属性,却往往争议较大。既然劳动力商品是商品家族成员中的特殊一员,因此,要想搞清楚劳动力的属性,首要的是须搞清楚商品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济的深层内容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劳动力属性问题便会水落石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运用内容关系对形  相似文献   

13.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所有制可以归结为人们对“他从事生产或再生产的条件”的关系。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上,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始终是人们进行生产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是构成社会生产力的两个要素。所有制则是生产条件的社会形式。任何现实的生产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形式中进行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也只有在一定的所有制形式中结合起来,才能形成现实的社会生产力。这样,不仅生产资料存在归谁所有的问题,而  相似文献   

14.
传统劳动价值论认为,劳动力商品的价值需要在生产中被重新创造出来,而不是像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上。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生产资料的价值同样是投入生产中的旧价值,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无论是马克思还是我国理论界的一般说法都没有给出合理的解释。笔者认为这种认识是与劳动价值论的内在逻辑相矛盾的。在这一问题上,希法亭和罗松等人的观点具有启发性。文章的结论是,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与生产资料的价值一样也是通过转移的方式凝结到新产品上的。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从单个资本循环角度说明商品储备的必要性,指出商品储备费用的非生产性质,并以是否为社会生产必需为界,将商品储备划分为自愿的商品储备和非自愿的商品储备。前者的费用可以通过社会产品的扣除得到补偿和增殖,而后者的费用不能从社会产品中得到补偿,构成商品出售者的个人损失。牛变秀、王峰明认为"作为有待出售商品的储备和储备劳动,是一种商业劳动,不会把价值和剩余价值追加到商品上;而作为有待购买商品的储备和储备劳动,则是一种产业劳动,要追加价值和剩余价值",这种认识有悖于马克思的原意。  相似文献   

16.
资本主义是劳动力成为商品的社会规模的典型社会,但是劳动力成为商品并不自资本主义始,也不随资本主义终。本文仅就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历史起点作一探索和浅析,意在阐明马克思、恩格斯论述的基本观点,澄清国内外有关传统理论在此问题上的失误。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历史起点不是资本主义社会 历来总是以为“只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力才成为商品”(见人民出版社出版,苏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提出劳动力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劳动者拥有劳动力产权,在劳动力市场上,劳资双方进行等价交换。但是进入生产过程后,资方取得了对劳动力的支配权,劳动力产权残缺导致了工人没有剩余产品的索取权,劳动者利益受损。生产资料私有制是劳动力产权残缺的根源。劳动力产权残缺的思想对于中国调节收入分配,发挥工会作用协调劳资利益关系,健全劳动力市场等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是劳动有价值还是劳动力有价值--兼与关柏春同志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炼成 《经济经纬》2006,23(4):4-5,20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力是商品,具有价值;劳动作为流动状态,本身没有价值,但可以创造价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力也可以成为商品,因而具有价值,而劳动本身也没有价值。  相似文献   

19.
遵循劳动价值论,名誉、道德和心理也是劳动力的构成要素;劳动力是劳动产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成为商品;劳动力成为商品既要具备商品经济的一般条件,又要具备自己的特殊条件;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由生活资料的价值和生产劳动力商品所耗费的抽象劳动创造的价值共同构成。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重新理解通常所说的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条件基础上,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从公有制经济中大量非纯粹公有制经济单位的出现,劳动力所有者与生产资料所有者在交换过程中地位的变化,以及强弱信息人力资本在企业中相互地位转换的角度,论述了承认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劳动力商品的必然性及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