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西班牙"焚鞋事件"看温州鞋企的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藏岩 《经济论坛》2004,(24):35-36
西班牙东部城市埃尔切2004年9月17日爆发了大约500人参加的针对当地中国鞋商的暴力示威,有16个货柜、价值约800万元的温州鞋被烧毁。目前,还有价值十多亿元人民币的温州鞋遭受着被焚烧的威胁。9月23日,西班牙埃尔切再次爆发大规模反华商示威游行。9月27日又从新德里发现了大量鼓动新德里市民进行示威声援的传单,目前事态已得到了一定的控制。  相似文献   

2.
当地时间9月16日晚,西班牙东南部城市埃尔切发生了焚烧中国鞋商货品的事件,联系到2001年8月至2002年1月的俄罗斯扣鞋事件、2003年冬罗马烧鞋风波、2004年尼日利亚温州鞋被列入“禁止进口商品名单”、今年2月俄罗斯内务部出动大量警力查抄莫斯科“艾米拉”大市场温州鞋,损失约3000万美元等一系列事件,人们不禁想问,近几年来在国际市场上攻城拔寨又屡陷困境的温州鞋究竟怎么了?中国大量物美价廉商品出口的背后又蕴藏着怎样的危机?  相似文献   

3.
2004年我国进出口贸易额突破万亿美元大关,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面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强劲发展,许多贸易相对国的经济民族主义利用种种借口无端制造贸易摩擦。是年9月温州鞋商在西班牙埃尔切市遭遇不测,其深层原因就在于经济民族主义作祟。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犹太部落 温州人的制鞋手艺历史悠久,到明朝嘉靖年问已是生产朝廷贡鞋的地方,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千万个温州“皮鞋佬”开始家庭作坊式的生产。2003年,中国24亿双鞋有6亿双出自温州,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鞋都”。  相似文献   

5.
2004年9月17日凌晨.位于西班牙东南部的小城埃尔切,约400名不明身份的西班牙人聚集街头.放火烧毁了一辆载有集装箱的卡车和一座仓库。卡车和仓库中装满了来自中国的.准备在当地销售的商品鞋.此举直接造成了几百万元人民币的经济损失.同时也引起了世界各方的震惊.这是西班牙有史以来发生的第一例严重侵犯华商权益的暴力事件。  相似文献   

6.
入世三年来,中国外贸增长迅速,但中外贸易摩擦亦呈现出加剧之势。2004年9月17日,对于中国温州鞋业而言是一个十分痛心的日子,这一天,在西班牙埃尔切,温州鞋被当地几个青年烧毁,造成经济损失80万欧元。这是中外贸易摩擦最直接的表现。近年来,中外贸易摩擦已由最初的产品贸易摩擦、知识产权伏击战发展到制度领域的摩擦,是目前世界上贸易救济措施最大的受害国。根据商务部的统计,在1979年至2004年5月间,中国遭遇到的“两反一保一特(即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及特保调查)”就有637起,其中反倾销调查573起,反补贴2起,保障措施调查51起,特保调查…  相似文献   

7.
西班牙“烧鞋”事件的发生对我国的鞋类出口提出了反思,如何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保持增长,本通过对温州鞋类出口的优劣分析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杨广生 《新经济》2004,(10):8-10
“国内的企业还沉湎于价廉物美这个所谓的‘永远的胜律’之中,根本没有意识到产品文化的价值。”——在谈到西班牙埃尔切“火烧温州鞋事件”时,对企业文化已深入研究了十几年的田丰博士不无遗憾地说。  相似文献   

9.
曾几何时,房地产是温州人主要的投资项目之一。温州人挟雄厚民间资金的底气,从1999年开始,在包括北京、上海、海南、杭州等地楼市热点区域,掀起了一波又一波购房风,“温州购房团”似乎“名震江湖”。但现在,温州购房团似乎一下子沉默了,全国的媒体也少有关于“温州人来了”的报道,而有关温州人急于抛售房产的报道倒偶而见诸报端。这段时间,温州购房者在干什么?他们的资金从楼市中撤出了吗?他们是否在为自己的资本寻找新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0.
温州与欧洲逾越商业的文化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海东  纪莉 《经济》2005,(3):18-20
被誉为中国最具有商业头脑的温州人在欧洲遭到越来越多的抵制,直至发生西班牙埃尔切烧鞋的恶性事件。尽管温州人中国式的超凡商业能力打败了欧洲同行企业,但是也正是这个东西引发的文化冲突将打败自己,  相似文献   

11.
扬秀清 《时代经贸》2004,(12):34-36
9月17日,在西班牙小城埃尔切,数百名西班牙人叫嚷着“把进入这个城市的所有鞋子烧掉”,放火烧毁了一批中国鞋子.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800万人民币.10月26日,欧盟委员会表示,2005年1月1日纺织品和服装配额取消后,中国的纺织品最有可能对欧盟市场造成冲击.提议建立跟踪中国纺织品和服装进口的监控体系,以便在进口猛增时及时采取对策,包括重新实行进口限制;  相似文献   

12.
浙江的启示     
钟沛璋 《江南论坛》2003,(11):15-16
二十年前,我曾访问过因被称为“资本主义复辟”而闻名的温州。二十年过去了,温州怎样了呢?一进温州,一眼望去,已经认不得了。原来不足20平方公里拥挤的老城,已扩大到110平方公里,修建许多六车道宽广的大马路,而且高楼林立。以古代太守王羲之曾在这里驾五马出巡而命名的“五马街”,其热闹程度不逊于北京王府井。温州是地级城市中第一个电话升到八位数的城市。温州人牢记当年曾在杭州大火焚烧成千上万双温州劣质皮鞋,使温州人抬不起头来的耻辱,把诚信作为经商  相似文献   

13.
顾列铭 《新经济》2006,(3):28-29
今年2月25日,40多名温州商人组团来到北京参加“投资北京——温州企业投资洽谈会”,在“炒房”、“炒煤”之后,国企,成了温州民间资本下个涉足领域。一般地说,温州资金进京,三类企业将是资本“瓜分”热点:一是和轻工业相关的上下游企业,二是高科技企业,三是改制的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14.
民营企业如何应对反倾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我国民营企业在国际反倾销中所处的现状加入WTO后,中国已经成为出口产品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之一,从相关数据看,中国已连续9年成为世界头号反倾销目标国,截至2004年5月底,中国已被卷入573起反倾销诉讼,而民营企业正是导致最近几年多起反倾销案的主角,如浙江的节能灯、温州的打火机等频频遭遇“反倾销”红灯,而由于超低价销售,2004年9月,西班牙更是上演了震动全世界的“焚烧”中国温州鞋事件。另外,2003年11月5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发布公告,决定对原产于中国的木制卧房家具启动产业损害调查程序,涉案金额超过10亿美元,涉案企业13…  相似文献   

15.
2003年9月13日,温州打火机协会会长周大虎在杭州宣布:欧盟委员会正式公报中止欧盟对中国打火机的反倾销调查。“中国制造”的极限成本控制惊呆了欧洲人  相似文献   

16.
国为的企业还沉湎于价廉物美这个所谓的'永远的胜律'之中,根本没有意识到产品文化的价值."--在谈到西班牙埃尔切"火烧温州鞋事件"时,对企业文化已深入研究了十几年的田丰博土不无遗憾地说.  相似文献   

17.
温州,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是中国经济的焦点区域,“温州模式”成为当代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典范。早期大部分温州人干的都是别人很少干、不愿干、嫌脏、嫌累的零活儿,卖的都是一些别人嫌挣钱少而不愿卖的小商品,不怕利小,踏踏实实地去做。大部分温州人就是凭着吃苦耐劳的精神积累了创业的“第一桶金”。当资本的原始积累在温州人卖一双袜子、一双鞋、一个打火机的过程中逐渐完成时,由于利益的趋动,温州人开始向外进行资本扩张。于是上海人惊呼“温州炒房团已瓜分了上海”;而重庆又一个“温州鞋都”在形成;在北京,全国最大的服装批发市场、最大的灯具市场、奥运场馆项目等等项目背后,都闪现着温州人的身影。  相似文献   

18.
张和平 《经济世界》2000,(12):30-34
今年8月8日,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在温州召开全国质量立市研讨会,这一举措意味深长。该局有关权威人士说,此举一是充分肯定温州质量立市的经验,二是让全国100多个城市的代表学习温州的经验。 质量连着这座城市的命运 质量,对温州来说是一个极为敏感的话题,它与温州的命运息息相关。过去,外地人一说到温州,就论及它的产品质量。在一些人的眼里,温州一假冒骗。在千家万户、千军万马搞市场经济的温州,假冒骗的确是温州超前发展市场经济伴随而来的一个负面效应。由此,质量问题在温州就有了特殊意义。从某种程度上说,温州的质量就…  相似文献   

19.
张锐 《新经济》2004,(10):62-67
9月17日,西班牙东南部城市埃尔切焚烧温州鞋店的一场大火,烧出了我们对“中国制造”的反思,“价廉物美”虽然是出口业的利器,但过分地强调和利用这个特点,有可能会最终伤害到自己。  相似文献   

20.
2004年6月1-8日,笔者随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调研组在浙江杭州、义乌、台州、温州等地对民营企业"走出去"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现择要报告浙江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情况及对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一些初步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