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省是一个人口大省,又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村劳动力比重较大。据统计,2002年末全省农村劳动力为3695.16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在1000万人以上。近年来,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顺利开展,各级劳动保障部门通过采取引导规范、合理调控、监督管理、跟踪服务等措施,积极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取得一定成效,大量农村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移出来,就业结构趋于合理,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的机制初步形成,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的管理服务制度逐步规范,城乡统一的  相似文献   

2.
1月1日起《就业促进法》正式实施,其中的许多内容执行起来还需相应的制度和政策作保障。比如第二十条是这样说的:“国家实行城乡统筹的就业政策,建立健全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引导农业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就业……”威海从2000年起率先实行农村劳动力转移,平均每年转移农村劳动力约2万人,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基本建立。为鼓励农村劳动力转移,政府还专门出台了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的文件;户籍方面也从2004年10月取消了农业与非农业的性质划分,按照常住地登记户口的原则,统一登记为威海市居民户口。从形式上看,农村劳动力不但可以和城镇劳动力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就业,甚至在某些方面还优于城镇劳动力。但现实的执行情况却并不乐观。  相似文献   

3.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威海市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确定为小城镇就业促进试点城市该市开始着手实行城乡统筹就业,大胆探索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路子,创新就业机制在就业政策上突破了二元结构限制建立了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取消了城镇劳动力与农村劳动力就业条件的区别,逐步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理性定位及实现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和规模正趋于平缓,未来实现转移的难度在逐渐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需要有新的定位。通过对2010~2030年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规模的估算,本文认为继续实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的有序转移,并逐步把进城的农民工转化为当地的市民;鼓励有条件有能力的农民工返乡创业,以创业带动农民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实现双向流动是符合我国现实国情、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一条根本出路和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5.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焦点问题与制约因素 农村劳动力就业与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思路和重要措施之一。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乡间不平衡的不断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不充分问题日益突出,尽管在各级政府的努力下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取得了很大成就,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和农民纯收入的逐步提高,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并未得到根本缓解,劳动力转移还面临着诸多困难。  相似文献   

6.
解决“三农”问题的最大难题是如何解决农民的增收,解决农民增收的难点在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如果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无法转移出去,农民的富裕、农村的现代化就难以实现。着眼于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就业技能,全面开展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与技能鉴定,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大举措和有效途径。《国务院关于200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要求,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快速、顺畅和稳定的转移就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只有提高  相似文献   

7.
猴年春来早。一年一度的“民工潮”,有如春江潮水,在中华大地开始了新一轮涌流。我们有理由相信,今年的“民工潮”,会比往年更顺畅,更多亮色。第一,引导和帮助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步伐和城市化进程,已摆上党和国家的重要日程。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改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环境,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机制,推进乡镇企业改革和调整,大力发展县城经济,积极拓展农村就业空间,取消对农民进域就业的限制性规定,为农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要逐步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加强引导和管理,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流动人口管理,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加快城镇化进程,在城市有稳定职业和住所的农业人口,可按当地规定在就业地或居住地登记户籍,并依法事有当地居民应有的权利,承担应尽的义务。上述重要决定,是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文献,昭示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时期的到来。  相似文献   

8.
沂源县地处沂蒙山区,是个山区农业县,现有农村富余劳动力6.8万人,每年新增农村劳动力3500人;现有城镇失业人员2200人,每年新增需要安置的各类人员近3000人,城乡就业任务重、压力大。因此,2003年以来,沂源县在大力推进就业再就业工作中,立足本县实际,坚持城乡就业一起抓,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出实招、求实效,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失业人员的就业再就业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一手抓城镇失业人员的就业再就业,一手抓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进一步明确任务,完善政策,强化措施,建立了城乡一体化的就业工作新机制,从而形成了城乡就业齐抓共管的新局面,为促进全县经济协调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富民兴源奔小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市场机制在劳动力配置方面的作用日益加大,但从总体上看,迄今尚未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城乡劳动力市场仍然存在着制度性和体制性因素造成的分割性.因此,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改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环境,逐步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这里主要就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的构成要素、制约因素及实现条件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0.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问题。失地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更为社会所关注。在转移就业问题上,许多地方大多在创业就业培训、发展二三产业、加强劳务输出、开展就业服务等方面下功夫,而这篇调查报告提出,在采取通行措施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特点,加快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在第一产业就业,是颇有见地的。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使农村劳动力从传统的农业部门向现代经济部门转移,成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协调城乡关系的重要方面。因此,农村就业问题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十一五"期间,吉林省就业部门努力从农村转移就业问题入手,积极探索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实现该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历史突破。  相似文献   

12.
四川省泸县利用统筹城乡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扎实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有效促进农民增收,实现了劳务输出与新农村建设同步推进。据统计,2007年,该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33.02万人,劳务总收入首次突破20亿关,达24.36亿元,完成任务的130.27%。  相似文献   

13.
周蕾 《中国就业》2012,(8):46-47
立足科学发展和深化城乡统筹就业,秦皇岛市全面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全方位构建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有力促进了城乡就业协调发展,城乡就业总量平稳增长。“十一五”以来,平均每年城镇新增就业4.5万人、农村新增转移就业5.9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总量突破80万人,带动一产就业比重持续下降4个百分点,与经济社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4.
忠印  立奎  文良 《中国就业》2007,(12):38-40
原阳县隶属河南省新乡市,位于黄河北岸,与郑州市隔河相望,有“郑州的后花园、新乡的南大门”之称,历史上“毛遂自荐”的千古美谈曾发生在这里。全县区域面积1339平方公里,辖17个乡镇、585个行政村,总人口70万,其中农业人口64万人,农村劳动力37万人,富余劳动力18万人,劳动力资源丰富。今年以来,该县在积极做好城镇劳动者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基础上,逐步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就业工作的重心,积极推行统筹城乡就业工作,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临近年尾,笔者对原阳县统筹城乡就业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相似文献   

15.
《中国乡镇企业》2002,(10):35-35
就业岗位多,准入门槛低,用工制度活,浙江乡镇企业已成为吸纳城乡富余劳动力的主渠道,迄今在乡镇企业从事二三产业的员工已达929.52万人,从业人数和转移农村劳动力的比重均居全国首位,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充分就业的战略决策带了一个好头。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乡镇企业蓬勃发展,现有各类所有制企业108万家,为大批城乡富余劳动力实现充分就业和再就业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据统计,进入乡镇企业就业的员工占全省农村劳动力比重已达到42.83%,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一半以上来自于乡镇企业,在20岁至40岁这个年龄段的农村青壮年中…  相似文献   

16.
江西省丰城市积极引导农业富余劳动力更多、更快、更好地转移就业,尤其是向本地企业、工业园区、新兴产业转移就业取得明显成效。今年上半年,全市劳动力就业达5.73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9789人,实现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新跨越。  相似文献   

17.
农民有序进城就业,对于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满足城市劳动力需求,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年来,我省各地、各部门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采取有力措施,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农民进城就业管理服务制  相似文献   

18.
目前在农民之外和农民自身都存在着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诸多制约因素.为此,应广开生产门路,拓展就业空间;加强宏观调控,指导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改革现有的户籍制度;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机制,建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思想教育;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  相似文献   

19.
“农民工”是指具有农村身份却在城镇务工的劳动者,其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特殊群体已引起了中共中央、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切实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对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刘琰  贾晓辉 《中国就业》2011,(11):52-53
山东省是人力资源大省,现有农村劳动力3400多万人,加快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促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是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十一五”期间,通过实施“技能促就业、能力促创业计划”和“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加强就业培训提高就业与创业能力五年规划”、“技能扶贫计划”和“特别职业培训计划”,集中对进城务工农村劳动力、失业返乡农民工、企业在岗农民工、农村未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农村“两后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共培训农村劳动力254.6万人,196.5万人通过培训实现了就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