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蔡传家 《黑河学刊》2008,(1):109-110
我国历史以来人民群众对结婚普遍注重结婚仪式而不在乎登记。新中国成立以后,尽管两部《婚姻法》均明确规定结婚必须采取登记的形式,但男女双方不进行登记公开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的事实婚姻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仍然普遍存在。面对如此现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条件的变化,我国对待事实婚姻的法律效力也大致经历了从持肯定态度到否定态度,从承认到不承认,从注重婚姻的实质到注重婚姻的形式这样一个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2.
1956年民主改革完成以前,彝族婚姻家庭习惯法充斥了彝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等级内婚”、“同族内婚”、“姑舅表亲先婚、姨表亲不婚”、“转房婚”和家庭“父权制”等一系列婚姻家庭制度,以及彝族婚姻的缔结和解除程序,都对凉山彝族社会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当这种影响作用于婚姻家庭司法实践,我国司法应当坚持合法性原则,同时还应当兼顾彝族固有的婚姻家庭习惯法。  相似文献   

3.
赵琦 《改革与开放》2013,(16):52+54
婚内强奸的内涵与外延存在着很大争议,从研究角度来说,我们应当从刑法学的角度展开对婚内强奸的研究,将其界定为犯罪行为。婚姻有形式婚姻与实质婚姻之分,婚姻存续期间婚姻的判断应依形式标准,阻却强奸罪构成的婚姻应是实质标准判断的婚姻,婚内强奸应发生在形式婚姻之内,实质婚姻之外。性交这一概念存在着由狭到广四种层次的涵义,婚内强奸中的性交应采广义说。  相似文献   

4.
虚拟婚姻(又称网络婚姻)能否构成对现实婚姻的侵害,应否承担民事责任,是一个争议较大的问题.<婚姻法>虽规定了离婚过错赔偿制度,但受害方仅在离婚时才享有该项请求权,与此同时,请求的对象仅限于婚内生活的过错方.鉴于我国法律对虚拟婚姻的定性尚无论断,其能否成为证明夫妻感情破裂的有效要件以及能否成为离婚时无过错方提出损害赔偿请求之事由也尚无结论,所以我们不能不去质疑其对此类受害者民事权益保护的有效性.本文将以我国的法律现状为立足点,通过分析网络婚姻对现实婚姻的影响,找出对策以保护相关利益人.  相似文献   

5.
何谓婚姻嫁娶?我国后汉许慎所撰《说文解字》注曰:婚,妇家也;姻,婿家也(婿,夫也);嫁,女适人也;娶,娶妇也。这就是说婚姻嫁娶是指男女结婚的事。我们知道,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婚姻文化,而不同的婚姻文化孕育出不同的婚姻习俗,不同的婚姻习俗又通过不同的婚俗礼仪表现出来。土族是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它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婚俗礼仪。这种礼仪具有约定俗成的性质,它制约着土族人的婚姻行为,成为婚俗准则而世代相传下来。土族人的婚姻嫁娶礼仪程序极为繁缛,整个过程十分繁杂而隆重。在不同的婚礼仪式唱不同唱词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婚姻"概念是指男女两性间的一种社会关系,但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越来越多的特殊婚姻问题不断涌现,如变性人、同性问的婚姻关系是否能称之为"婚姻"等.对此,我国法律无明文规定,各国观点也不尽相同.尤其是关于已婚者变性的问题,我国法律及行政法规未作出规定,地方性法规及部门规章也末见表述.但已婚者变性及其变性后对婚姻效力带来的变化和影响,确是一个越来越突出的问题.所以,在目前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的情形下,对变性者的变性行为以及由此带来的婚娴法律效力问题进行探讨,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事实婚姻作为两性结合的一种方式,古今中外均有一定程度的存在,随着时代的发展,"事实婚姻"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针对事实婚姻的法律法规,既反映出代表社会主流意识的法律背后对男女两性的建构,也体现出法律对妇女等弱势方权益的保护水平。现从社会性别的研究视角,通过对四次《婚姻法》及解释中涉及"事实婚姻"的表述及调整的分析,揭示出国家立法在处理"事实婚姻"问题上的两性不平等隐患,并试对"事实婚姻"这一社会现象的长期存在做出两性关系解释。  相似文献   

8.
离婚一直都是人们所关心而又热衷探讨的问题.在我国,每天登记结婚的人很多,但是离婚者的数量也在逐渐上升,是什么原因让婚姻导致破灭?离婚的原因是什么?文章就此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9.
浅谈冥婚     
周儒凤 《魅力中国》2014,(14):85-85
一、前言 冥婚俗称“鬼婚”,也叫“攀阴亲”、“配骨”、“冥配”,属于婚姻礼仪民俗的一部分,是一种古老的婚俗类型。它是由男女两方为未婚天亡的儿女联姻而建立的婚嫁关系,也有贪财者娶鬼女的表现形式。是一种让死者安息、让生者得到安慰的婚姻形式,该习俗由来已久,现在在陕西和山西等地还广泛流传。本文将从冥婚的产生、发展、现状、类型和影响进行梳理,有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相似文献   

10.
龙正凤 《黑河学刊》2015,(1):142-144
黔东南苗族婚姻习惯法中有抢婚、早婚、举行苗族传统结婚仪式代替婚姻登记等婚姻传统,长期以来影响着苗族青年男女的婚姻观、婚恋方式、择偶途径等,但随着城乡二元体制的建立,大量新生代苗族农民工进入城市,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交流方式、婚恋交往途径呈多样化,婚配对象出现跨地域等的特点,传统的苗族婚姻习惯法对新生代苗族农民工的婚恋影响悄然弱化,因此探讨苗族传统婚姻习惯法对新生代苗族农民工婚恋影响弱化的表现和原因,对于传承少数民族优秀婚姻习俗,引导苗族农民工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杨晓燕 《新西部(上)》2007,(9X):109-109,106
该文根据我国无效婚姻和可撤销婚姻的规定,在对违法婚姻进行探讨的基础上,提出完善无效婚姻和可撤销婚姻的分类建议。  相似文献   

12.
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而婚姻制度是家庭建立的制度基础。由于各种原因,未办理婚姻登记而以夫妻的名义在一起生活的现象,在我国社会中还一定范围内存在。我国现行的《婚姻法》对此问题没有规定,造成了许多纠纷的解决缺乏法律依据。文章在分析事实婚姻的形成原因、现状及其立法缺陷的基础上,对于加大法律保护事实婚姻的必要性及其具体立法构想作了粗浅探讨,旨在完善有利于社会和谐的婚姻家庭制度。  相似文献   

13.
该文根据我国无效婚姻和可撤销婚姻的规定,在对违法婚姻进行探讨的基础上,提出完善无效婚姻和可撤销婚姻的分类建议.  相似文献   

14.
王思怡  陆经纬 《改革与开放》2013,(8):190-191,198
少数民族婚姻移民指的是从某一较远、贫困的少数民族地区嫁到另一个富裕地区的少数民族妇女。而本文所要讨论的她们的婚姻流动是指农村间的流动,即婚出地是偏远、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主要是云贵川等地,而婚入地则是靠近城市且经济较为发达的沿海或内陆农村,在本文中便是浙江省长兴县虹星桥镇。她们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经济收入、政策保障、社会接纳、家庭关系、身份认同等方面的弱势造成了这一群体的边缘化地位。而本文正是通过分析其边缘化的生活状况,从而进一步研究她们所采取的融入策略的阶段性构成及其自我身份认同及社会认同的实现。以期为政府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行之有效的启示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谢亦苒 《黑河学刊》2011,(2):101-101
我国不动产登记应采取"不动产登记应生效主义、不动产登记形式审查制、建立预告登记制度"等立法建议,以解决我国不动产登记制度现存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婚姻的契约观作为认知的进路,对婚内强奸立论进行了研究。认为在婚姻关系中,夫妻双方的性权利是平等的,性违约可导致另一方提起同居之诉或精神赔偿,但性违约并不一定导致性暴力,尤其不导致性暴力之合法性。如果丈夫在违背妻子意志的情况下使用性暴力强行与之发生性关系,即构成婚内强奸无疑。  相似文献   

17.
关海东 《魅力中国》2010,(35):135-135,133
彝族人的结婚仪式一般在16—20岁之间举行,这一年龄段举行婚礼的大概占到父母包办婚姻的百分之九十左右。彝族里有姑舅表婚优先制的婚姻习惯,提倡姑舅表婚,而与此相对的是彝族完全禁止姨表兄弟姐妹之间的通婚。本文所介绍的这些彝族婚姻制度上的风俗习惯都是在彝族长久的生活中所确定的,具有一定的封闭性。随着整个中华民族的趋同性不断增强,这些风俗习惯也不可避免的会慢慢的消亡。  相似文献   

18.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从许多方面反映了西周至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与民风民俗,其中不乏反映当时婚姻风俗制度的作品.从婚姻的形态看,有包办婚、自由婚、政治婚;婚姻仪式按六礼程序进行;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制掩盖下的一夫多妻制.  相似文献   

19.
本文立足于档案资料,通过大量个案,观察18世纪中后期中国社会中的婚姻论财现象.根据本项研究,不同的婚姻形式对财礼的要求标准和强度是不同的.在初婚过程中,由于礼节的讲究,财礼尚有一定的节制(但总和婚姻费用并不低).而丧偶妇女再婚时,财礼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必须的,实际变成一种硬性要求.至于丈夫嫁卖妻子则演变为赤裸裸的婚姻交易.个案显示,妇女在当时婚姻市场上是短缺的.没有经济条件的男性往往不能适时婚配,甚至失去婚姻机会,从而使贫困家庭的人口增长受到制约.这表明,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人口的消极抑制是存在的.  相似文献   

20.
我国《物权法》不动产物权变动模式采取以登记生效模式为原则,登记对抗模式为例外,同时还存在少部分因法律文书、征收、继承等未经登记即发生物权变动的情形。文章通过分析登记对抗模式对我国物债两分体系、公示公信原则的冲击,以及对不动产物权变动善意取得制度适用价值的影响,同时通过具体列举其对地役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等用益物权变动的产生的影响,对民法分则关于不动产物权变动模式提出"一元主义"模式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