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环渤海经济圈作为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其经济发展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如何开展环渤海经济圈的金融创新成为关注的焦点。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环渤海区域的发展优势、金融创新对于区域经济的重要作用以及环渤海经济圈金融创新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冯淑静 《特区经济》2010,(10):54-55
环渤海是与长三角、珠三角并列的三大经济支撑区域之一。廊坊地处环渤海经济圈的腹地,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结合廊坊在区域经济中的角色地位及京津廊一体化进程、问题,提出了实现廊坊全面对接京津廊一体化的举措。  相似文献   

3.
陈耀 《中国报道》2008,(4):61-62
谈论起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经济圈的比较,就不得不说到深圳、浦东和滨海新区,它们分别是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三大经济圈的“龙头”。因而选取这三个点来比较无疑是最有利的。现在人们对所谓的“三大经济增长极”都形成了共识,这也能够很好地概括深圳、浦东以及滨海新区各自的地位和作用。上世纪80年代,以深圳特区为代表的珠三角经济圈,改革开放率先发展,带动珠三角经济区,可以说形成了“第一极”。  相似文献   

4.
有“中国经济增长第三极”之称的环渤海经济圈.在去年的金融危机的阴霾下增长速度喜人.相较于长三角、珠三角.增速抢眼;区域经济呈现出强势增长、持续回升的良好态势.成为全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引擎。  相似文献   

5.
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相对于长三角、珠三角在交通基础设施等方面还比较落后。目前环渤海经济圈一体化进程虽然有了很大进步,但是还面临很多困难。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建成将实现环渤海区域交通网络的相互衔接,加速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推动产业的分工协作,促进功能有别的三大城市群发展以及形成一体化的环渤海旅游圈,为推动环渤海区域经济一体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郭莉 《首都经济》2008,(6):21-21
“北京应该在环渤海经济圈更好地发挥它的金融优势。每一个区域经济的发展,一定会有一个中心城市作为支撑,如上海之于长三角,广州之珠三角。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第三极的环渤海要发展,就必须有一个金融中心城市。”这是常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多次提到的一段话。  相似文献   

7.
《中国科技产业》2009,(3):86-86
石家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1991年经国家批准建设的首批国家高新区之一,位于环渤海经济圈中的重要组团城市之一——石家庄市。环渤海经济圈是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第三个经济增长极,已成为海内外客商新的投资热点地区。  相似文献   

8.
旅游经济周期具有同步性是区域旅游经济合作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所以对区域旅游经济周期同步性的探讨和研究无论是从理论的角度还是现实的角度都有很重要的意义。本文运用误差修正模型周期理论研究西北五省区旅游经济周期同步性。经研究发现,西北五省区无论是在长期还是短期都存在明显的经济周期同步性。因此,西北五省区基本上满足建立共同旅游经济政策的基础条件,最后文章根据分析结果提出西北五省区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对外贸易变动对东亚经济周期同步性影响的计量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王悦 《亚太经济》2007,(1):6-11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东亚地区经济周期同步性将进一步加强,本文运用理论和计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不仅验证了东亚地区经济周期同步性的存在,还证明了东亚地区对外贸易变动对该地区经济周期同步性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从全国范围来看,区域一体化发展趋势方兴未艾,在珠三角和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泛珠三角和泛长三角区域经济融合趋势进一步增强。从京津冀乃至环渤海区域范围来看,各省市竞相加快发展,势头  相似文献   

11.
经济圈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拉动力量,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三个增长极,其未来的发展趋势都对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有极大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2.
“武汉城市圈”由“1+8”9座城市组成,是湖北省乃至长江中游最大最密集的城市圈,也是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个经济圈之后最具活力与潜力的增长极。  相似文献   

13.
东有长三角,南有珠三角,北有环渤海。如今,中国西部将崛起一个西三角经济圈,与东南北三地形成呼应之势。在今年年初,重庆市常务副市长黄奇帆提出西三角经济圈概念,其核心内容是重庆经济圈、成都经济圈和关中城市群联合共同打造中国第四增长极。而就在两会上,重庆市代表团已提请国家有关方面将西三角经济圈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  相似文献   

14.
《改革》2009,(3)
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经济圈的特殊功用愈发被中国经济理论界和政策层面认同之际,试图与这三大经济圈平起平坐的西三角经济圈,在2009年3月举行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先由代表递交议案,继而被媒体聚焦:将西三角经济圈打造成中国经济的第四增长级,以这三个城市为经济增长中心,逐渐向周边地区传导,从而带动西部经济,促进中国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5.
1.东北开始振兴之路   2004年是国家实施振兴东北战略的第一年,在振兴元年,东北三省(辽宁、吉林、黑龙江)经济开始提速,东北也有望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圈之后中国第四个经济增长极.   ……  相似文献   

16.
合作共赢大力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京津冀都市圈区域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环渤海城市群是继珠三角和长三角后,我国经济增长重要而关键的"第三极",在我国经济格局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京津冀都市圈作为环渤海城市群的区域核心和重要增长极,其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我国三大经济圈中,京津冀都市圈所处的环渤海城市群发展速度相对落后于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具体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1.东北开始振兴之路。2004年是国家实施振兴东北战略的第一年,在振兴元年,东北三省(辽宁、吉林、黑龙江)经济开始提速,东北也有望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圈之后中国第四个经济增长极。  相似文献   

18.
于震  李晓 《世界经济研究》2013,(6):79-86,89
本文利用经济周期同步性对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涵义,选取5种代表性度量方法,分析了1990Q1~2011Q3期间包含中国在内9个东亚经济体和多种经济体组合的经济周期同步性及其阶段性变化,并将实证结果同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的评价与展望、中国在区域经济中的角色演化及未来参与区域合作的策略选择等分析相融合。结果表明,东亚的总体经济周期同步性程度还不高,增长也不明显,但中日韩组合的总体同步性明显强于其它经济体组合,且显著增强;同时,中国与其他东亚经济体的同步性近年来有显著提高,充分体现出自身经济与区域经济的加速融合以及在未来区域一体化进程中赶超日本地位的趋势。尽管美国与其他东亚经济体的同步性情况与中国相似,却存在本质上的差别。  相似文献   

19.
随着天津滨海新区、河北曹妃甸区和渤海新区、山东蓝色半岛经济区、辽宁沿海经济带等海洋经济区域布局的形成,环渤海经济圈海洋经济发展速度加快,逐渐成为沿海省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引擎,未来将有可能成为环渤海经济圈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若仅以严格地域界限,即三省两市(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来划定环渤海经济圈的范围,截至2012年底,该区域占我国国土面积的5.4%和总人口的18.3%,GDP总量约占全国的25.5%,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如何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进一步发挥环渤海经济圈海洋资源优势,加强区域内部海洋经济合作与联系,提升圈内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实力和竞争力,并辐射带动腹地经济发展,不仅成为推动环渤海经济圈区域协同发展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更成为关系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相似文献   

20.
渤海三角经济圈的经济聚合与区域合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渤海经济区于1986年成立,经济聚合一直停留在研究探索阶段,实践上进展较?A慢。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该区域聚合与合作的条件日臻成熟,已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以后的中国第三大经济增长区域或现代化高地。在珠三角、长三角经济圈经历区域经济一体化整合的带动下,渤海经济圈即渤海三角的一体化整合也提上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