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裴予峰 《商》2013,(19):248-250
随着我国在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方面不断发展,劳动力的跨国流动越来越频繁,如何在现有立法基础上完善我国涉外劳务合同的法律适用规则就成了一个非常急迫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涉外合同是我国开展国际经济技术交流,进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一种重要形式。由于涉外合同涉及不同国家的当事人,而各国法律千差万别,因此,合同的法律适用,直接影响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在各国的立法和理论中,对涉外合同的法律适用问题都十分重视,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解决办法。笔者试就目前我国以及国际上关于合同法律适用的理论和立法的几个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一些粗浅的见解。一、关于合同法律适用的“整体法”和“分割法”合同关系涉及的问题十分复杂。它包括当事人的缔约能力、合同的形式、合同的内容、合同的履行、合同…  相似文献   

3.
意思自治原则是在确定涉外合同准据法时的一项首要原则,它已得到世界各国立法的肯定,但是在诸如是否承认和采用默示的意思自治以及外国强制性规则对意思自治原则是否有限制等问题上还存在一些争论,本文就以上问题作了一些探讨,提出在考虑意思自治原则的适用时,应结合最密切联系说,利益分析说等理论对个案是否适用外国强制性规则以限制意思自治作出决定。  相似文献   

4.
涉外信托法律冲突问题是国际私法中一个较复杂的问题.本文在介绍涉外信托法律适用一般原则的基础上,对海牙<关于信托的法律适用及其承认的公约>进行评述,最后对我国关于涉外信托的法律适用提出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5.
意思自治原则是国际商业贷款协议法律适用中的首要原则。本文介绍了在我国涉外商业贷款协议法律适用中意思自治原则的地位和运用,并结合相关立法提出对我国涉外商业贷款协议法律适用中运用意思自治原则的立法完善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6.
李艳岩 《商业研究》2004,(14):123-125
近几年,随着涉外产品责任案件的增多,涉外产品责任产生后适用那个国家的法律为准据法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中国目前还没有专门调整产品责任法律适用的法律规则,因适用不同国家的准据法,会出现悬殊的审判结果,因此,研究各国特别是中国涉外产品责任案件的法律适用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杨柳 《商场现代化》2007,(2):269-270
目前,涉外产品责任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在法律适用上,传统的国际私法把涉外产品责任归为一般侵权责任,适用侵权行为地法;然而,现代科技进步和经济交往的日益密切使涉外产品的侵权行为地变得复杂和不确定,各国相继采取了一些灵活的措施。我国目前的立法和司法实践不足以保护我国消费者的权益,应当借鉴国际经验完善涉外产品责任的法律适用制度。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不断地向国际化的方向进行发展,继承关系能够涉及到的内容越来越广泛,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跨国涉外继承案件,但是由于各个国家关于继承的立法具有巨大的差异性,所以涉外继承公证中存在着法律适用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9.
程娟娟 《商》2014,(18):134+115-134
我国《涉外民事法律关系适用法》第42条规定:消费者合同,适用消费者经常居所地法律;消费者选择适用商品、服务提供地法律或者经营者在消费者经常居所地没有从事相关经营活动的,适用商品、服务提供地法律。①美国的苹果公司侵犯了中国地区的消费者合法权益,中国消费者依法维权只能使用中国的相关法律,而不能自由选择适用对自己维权最有利的相关联的他国法律。我国涉外消费者维权的主要途径就是与经营者协商、向消协投诉、向有关行政部门投诉、向法院起诉。然而,当地的消费者协会与行政部门也无法进一步处理;向法院起诉看似是一条能够最大保证公正维护公平的手段,但由于耗时长、成本高、收效低等原因,诉讼被视为"性价比"最差的方式。  相似文献   

10.
涉外商事合同的当事人在合同订立之时,就争议解决方式和管辖法律达成一致,可以避免纠纷出现后久拖不决,增加交易的可预见性。仲裁基于当事人意思自治,相比诉讼为当事人间的争议解决提供了更多的灵活性。因为《纽约公约》,仲裁裁决相比法院判决更可能在外国法院执行。利用仲裁解决纠纷因而受到越来越多的欢迎。选择本国还是外国仲裁机构进行仲裁,在跨国交易当事人间最难达成一致,选择第三国仲裁可能是公平的解决方案。如何选择仲裁规则和仲裁语言,则需要当事人综合考虑。选择合同的管辖法律,首先应确定是否有法律的强制性要求。在我国,只有具备"涉外因素"的合同方允许选择适用外国法。我国法律规定某些类型的合同必须适用中国法律。  相似文献   

11.
企业社会责任涵化和政策激励是驱动企业不断完善社会责任的动力。企业社会责任在供应链中的压力是不均匀的,可将供应链上的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策略分为供应链前端的风险规避策略、供应链中端的核心优势策略和供应链后端的信息共享策略三种形式。现代企业的竞争是供应链的竞争,国际社会对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关注的主要焦点是供应链。跨国企业主要受国际性标准影响,常常是购买方(国外大品牌)而不是政府管理者要求企业遵守劳动法,但从中长期来看,自愿性将逐步成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新《企业所得税法》的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双轨制”的企业所得税法已彻底结束。统一的新《企业所得税法》的实施将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防止国家税收流失;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进一步完善我国税收管理体制;增强企业竞争能力和推动资本市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我国外汇储备过度增长,过多的外汇储备带来了资源的浪费和持有外汇机会成本的增加,因此引起了国内很多专家学者对此问题的关注。本文利用协整的回归方法对影响我国外汇储备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外债、汇率、GDP、FDI对外汇储备具有长期的协整均衡关系,而进口倾向对外汇储备的影响不显著;短期误差修正模型中GDP和进口倾向影响不显著。本文根据影响外汇储备的长短期因素对我国外汇储备的管理提出了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4.
Measures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Partnership Business by Foreign Enterprises or Individuals in China has been adopted at the 77th executive meeting of the State Council on August 19, 2009, and shall come into effect as of March 1, 2010.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计量模型与经济学方法,运用实证分析外商直接投资(FDI)和我国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表明,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经济增长有密切的关系,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关系体现为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中国经济增长。同时,本文对我国在引进外资方面应采取的对策与措施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使用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的月度数据研究我国外汇储备变动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运用VAR模型分析得出外汇储备变动对我国物价水平的直接影响很小,但是外汇储备变动可以通过改变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对我国的物价水平产生间接影响。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从长期来看,外汇储备变动1%将会引起货币供应量变动0.003%。货币供应量变动1%将会引起消费者价格指数变动0.009%。从实证分析的结果中可以看出,我国外汇储备的变动会对通货膨胀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中央银行在使用货币政策等手段冲销时要考虑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加以应对。  相似文献   

17.
我国会展业近30年的粗放发展已经与外部社会环境和法治进步形成了某种风险反差,而长期以来业内对风险的模糊意识和无所作为也不断侵蚀着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例如,《侵权责任法》上产品责任是商业展会的一项集中风险,它蕴藏在各种展品之中。我国相关法律条文及判例已彰显展会组织者需为此担责的指向。其中,《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3条更载明展会组织者为此承担"无过错责任"。1[1]这符合"消费者特别保护"的国际潮流、客观上也使展会组织者风险陡然高企。更为重要的是:这将倒逼我国会展业由外延发展向内涵发展的模式转型,是行业走向成熟的客观必然。  相似文献   

18.
韩国海外投资法制评析及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韩国海外投资法律制度从放松外汇管制、完善审批与监管制度、建立投资促进与保险制度和建立投资服务制度四个方面极大地促进了韩国海外投资发展和韩国跨国公司的形成。但是,韩国海外投资法制建设过程中也存在盲目放松管制和过度扶持的问题,从而成为1997年金融危机诱发因素之一。我国在发展海外投资事业时,可借鉴韩国海外投资法制建设的经验教训,尽快制定《海外投资促进法》,建立和完善海外投资许可与服务制度,建立海外投资保险制度和海外投资基金制度,逐步放松外汇管制。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增长的速度越来越快。随着其负面影响的逐渐加大,外汇储备规模管理问题再次引起了国内外经济界的关注。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对阿格沃尔模型和武剑提出的我国适度外汇储备规模的模型进行了改进,提出了结合两者优势的新模型,并对近几年我国适度外汇储备规模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On January 1, 2008, the new Labor Contract Law (LCL) went into effect in China. The New YorkTimes predicted that it was “ushering in sweeping changes to Chinese labor policy” at that time. However, over 1 year after the new LCL introduction, “sweeping” has been a forgettable word and the LCL has disappeared from the media coverage. To foreign companies in China, the financial crisis is not their only concern toda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