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本文基于2015~2020年我国制造业企业数据,构建面板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专业化产业集聚与多样化产业集聚对企业管理能力的空间溢出效应,探究企业之间管理能力的空间交互效应,考察产业集聚对企业间管理能力空间交互效应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企业间管理能力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交互效应与循环累积效应,高管理能力的企业能够促进邻近企业管理能力的提升,且产业集聚会强化这一空间交互效应;专业化产业集聚非线性地显著增强企业的管理能力,并通过空间溢出效应间接强化了邻近企业的管理能力;多样化产业集聚对企业管理能力的直接作用和空间溢出效应均显著为正,且其空间溢出效应小于专业化产业集聚。  相似文献   

2.
最近十多年来,外商直接投资(FDI)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制造业的快速扩张对行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运用网络型产业组织理论和实证方法,研究了中国大陆28个制造业行业国际竞争力及其决定因素。在2001—2007年间,网络型产业组织能够通过外资企业技术外溢效应和产业集聚提升中国大陆制造业行业国际竞争力。外商直接投资具有明显的外溢效应,产业集聚对国际竞争力也存在积极影响,但是人民币汇率、企业平均规模、经济开放度和研发支出未能增强国际竞争力,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没有削弱制造业行业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文章基于 2006~2015 年我国30 个省级行政区的相关数据为样本, 利用区位熵法测度区域物流产业集聚水平, 通过计算全局 Moran's I指数, 分析我国经济增长存在的空间相关性。 在此基础上,引入控制变量建立空间计量经济模型, 实证检验了物流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及其空间异质性,结果显示: 从整体来看, 物流产业集聚通过发挥其 “专业效应” 优化产业结构、 提高企业生产率, 在有效推动本区域经济的增长的同时, 能够通过溢出效应带动相邻地区的经济发展; 分地区来看, 物流产业集聚的经济溢出效应在3 个地区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 中部地区的溢出效应最大, 其次是东部, 而西部地区物流产业集聚的经济溢出效应为负, 但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构建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模型和空间计量经济模型, 运用中国30 个地区的面板数据, 对我国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 结果表明, 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呈现出高度正相关的关系, 在空间上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 同时, 政府财政支出、 固定资产投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信息化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等影响因素均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90年代以来,通过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来提高我国内资企业的效率日益受到重视。本文使用分布滞后效应模型,重点考察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内资工业企业以及整个工业部门产生的外溢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外商投资对我国工业部门的外溢效应在短期内并不显著,但在长期内对我国工业产生增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数字经济事关国家发展大局,对推动我国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基于我国30省(区、市)2013~2020年的面板数据,利用产业集中度、区位熵和Moran’s I指数测算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并分析其演化特征。研究发现:(1)我国数字经济产业、数字经济制造业和数字经济服务业的集中度均属于极高寡占型,领先省(区、市)均是东部地区,空间分布差异明显;(2)数字经济产业和数字经济制造业集聚呈“东部>中部>东北>西部”趋势,且以重点省(区、市)为核心节点;而数字经济服务业集聚呈“东部>东北>西部>中部”趋势;(3)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具有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性,且不同时间、不同数字经济产业的空间关联性存在着明显差异;东部地区的辐射作用和临近效应能够显著作用临近地区的数字经济产业空间集聚发展,也能够通过不同产业同时向中部省(区、市)辐射;而西部地区的辐射作用和临近效应并不显著。本文研究揭示了数字经济产业集聚的时空演化规律,为引导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中国 31 个省份 2001~2017 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 在理论分析老龄化影响制造业转型的基础上, 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对二者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 结果表明: 人口老龄化可对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产生显著正向影响, 影响机制为通过增加老年人医疗消费、 提升劳动力人力资本积累促进制造业转型, 但人口老龄化使得劳动力数量减少, 并加剧了政府的养老负担, 阻碍了制造业转型。 此外,劳动力供给、 城市化率对制造业转型产生显著正向影响, 市场化程度对制造业转型产生显著负向影响, 外商直接投资对制造业转型的影响不显著。 最后针对本文结论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文章基于区位熵指数研究了物流产业集聚的经济溢出效应及空间分异,并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及辐射省市2003~2014年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得出如下结论:物流产业集聚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经济增长有显著的经济溢出效应,且物流产业集聚经济溢出效应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东中部、西南部、西北部三大区域的比较分析,表明西南部地区物流产业集聚的经济溢出效应最大,东中部地区次之,西北部地区最弱;丝绸之路经济带内东中部地区物流产业发展向集约式转变,而西北部和西南部地区仍处于粗放型增长方式。  相似文献   

9.
浙江省产业集聚效应的测算与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了浙江省六大主要产业作为集聚效应的研究对象,对此六大产业历年来的相关统计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并对其集聚效应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只有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存在比较明显的产业集聚效应。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我国30个省市2003~2014年的面板数据构建空间滞后模型和门槛面板模型,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外商直接投资(FDI)强度为门槛变量,实证检验FDI与城乡收入差距间的非线性空间关系。结果表明FDI与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显著的空间积聚特征,同时FDI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效应显著,且在各地区间存在明显差异。此外,FDI与城乡收入差距间具有门槛特征。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FDI强度跨过门槛值时,FDI对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效应会呈现出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全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建立普通面板回归、空间滞后模型以及半参数空间滞后模型进行比较,探讨科技创新视角下金融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以及外商直接投资对金融发展的非线性单向影响形态。由结果可知,由于金融资源高度流动性和信息扩张的快速化,金融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明显;外商直接投资对金融发展的影响是非线性、呈现“V”型的三阶段效应。建议优化外商直接投资结构、缩小区域金融发展差距、大力投资教育和研发以推动全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提高外商直接投资利用率,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制造业服务化与创新质量的关系,本文以中国30个省(区、市)为研究区域,基于1997~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制造业服务化如何影响高技术产业的实质性、可持续及协同性创新。研究发现:制造业服务化会促进高技术产业创新质量的提升,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仍成立。此外,制造业服务化有异质性特征,不同细分行业的制造业有不同效应,其作用于创新质量的方向和程度有所差异。中介效应检验表明,创新集聚是制造业服务化促进创新质量的作用渠道。以上研究结论为创新质量的提升提供了来自制造业服务化和创新集聚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以来,外商直接投资已经成为国际技术转移的主要方式,所以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越来越受到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重视。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的四种途径是模仿、前后向联系、人力资本流动及竞争。本文从投资国的角度分析影响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因素,并且在分析影响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的基础上,针对政府和企业两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以进一步促进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的作用在中国的发挥。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选取 2000 ~2016 年省级面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基于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分析了对外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外贸易对于中国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为先抑制后促进,两者之间为 U 型关系,外商直接投资对于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亦是如此,当前中国正处于产业结构优化的转型期。对外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影响均为先抑制后促进,但二者同第三产业之间并不存在这种关系。人均GDP 的提升、技术的持续进步和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均能对产业结构优化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最后针对本文结论,提出了进一步推动产业机构升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区位熵和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了我国物流产业集聚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表明,我国物流业发展的空间分布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物流增加值区位熵波动性显著,物流业集聚程度存在较强的空间自相关和空间异质性,总体上呈现集聚化发展倾向。借助主成分回归分析探讨我国物流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发现这7个因素对我国物流业集聚均为正向促进作用,影响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水平、消费水平、工业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人力资本和区位因素,以上7个要素每增长1%,相应的物流业增加值就依次上升0.205%、0.194%、0.192%、0.187%、0.145%、0.057%和0.019%。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31个大中城市及国家高新区 2007~2017 年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发现外商直接投资对高新区企业研发的溢出效应由企业技术水平和外商投资强度内外两个因素决定。 外商直接投资显著促进了东部城市高新区企业研发, 显著促进了技术能力较强高新区企业研发。 外商直接投资越集中, 投资强度越大, 越有利于高新区企业研发。 加大外资引进力度, 提高外商投资集中度, 重点引进资本密集型外商投资项目, 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及高新区人才集聚水平, 有利于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 促进高新区企业研发投入增长。  相似文献   

17.
积极推进多元投融资机制,合理布局制造业集聚区对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尤为重要。在考虑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前提下,运用非径向方向距离函数测度2006~2021年黄河流域能源环境效率,通过空间Tobit杜宾模型研究制造业本文集聚对能源环境效率的非线性影响,并探讨异质性投资的作用。结果表明制造业集聚对能源环境效率存在倒U型影响,邻地的制造业集聚对本地的能源环境效率具有正U型溢出效应;机制分析表明在制造业集聚与能源环境效率的关系中,内资存在倒U型影响,港澳台投资发挥着正U型作用,外资存在正向的线性影响;区域异质性分析发现上游制造业集聚与能源环境效率存在正U型关系,中游制造业集聚与能源环境效率存在倒U型关系,下游制造业集聚对能源环境效率不存在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1978~2011年的样本数据,运用广义最小二乘法,对我国制造业变迁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效应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所有产业对经济增长变动均具有同向变动关系,但制造产业变动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最大;制造业产业、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变动具有显著的动态效应;因此,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改造提升制造业,营造环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防范第三产业比重过大和以制造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发展不足导致的"产业空心化"。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集聚经济理论探讨了产业集聚对碳效率的影响机理。通过匹配2010~2019年间中国285个地级以上城市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方法研究了不同产业空间集聚对碳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产业集聚对城市碳效率影响显著,且各产业的集聚效应呈现显著异质性。其中,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改善本地及周边地区碳效率均发挥显著正向作用,而制造业集聚则对城市碳效率发挥显著的抑制作用。在此基础上,本文使用门限回归方法,以市场化指数作为门槛变量,检验产业集聚对碳效率影响的门槛特征,并证明了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将改善集聚效应对碳效率的影响。最后,本文根据实证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选取 1999~2017 年我国31 个主要省市的面板数据, 在考虑存在区域发展差异的基础上, 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与工具变量法实证检验了房价与利率互动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 实证结果显示: 房价上涨有利于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进驻, 但影响因各地区发展不平衡而存在差异, 发达地区房价上涨将显著吸引 FDI , 而对于中部欠发达地区则表现出显著的抑制性; 同时房价与利率二者之间相互作用, 共同对外商直接投资产生影响, 利率机制会使房价对 FDI 影响更加敏感。 最后提出, 各地区应合理利用利率调节机制, 因地制宜实施房地产调控政策, 利用政府干预与市场机制更好地吸引外商直接投资, 从而为我国经济发展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