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中国道路运输杂志社编辑部: 《道路运输从业人员管理规定》第五十条规定:经营性道路客货运输驾驶员、道路危险货物运输驾驶员、机动车驾驶培训教练员发生重大以上交通事故,且负主要责任的,由发证机关吊销其从业资格证件。请问,“发生重大以上交通事故,且负主要责任”,应由谁认定?  相似文献   

2.
《中国道路运输》2013,(11):37-37
第一条为规范道路运输从业人员从业资格证件编码规则和印制发放管理工作,根据《道路运输从业人员管理规定》(交通部令2006年第9号)和有关规童,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本办法所称道路运输从业人员是指经营性道路客货运输驾驶员、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从业人员、放射性物品道路运输从业人员、机动车检测维修从业人员、机动车驾驶培训教练员、道路运输经理人、出租汽车驾驶员、城市公共汽电车驾驶员、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从业人员和其他道路运输从业人员。  相似文献   

3.
目前,全国驾驶员以每年2000万的数量递增,确保新增驾驶员具备合格的驾驶技能和安全文明意识是整个驾培业共同努力的方向和追求的目标。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截至2012年底,除北京和天津外,全国共有机动车驾驶培训机构11557家,教练车434019辆,行业服务人员共688586人,持有道路运输从业资格证件的人员共597580人,其中经理人22283人,教练员522739人(理论教练员38419人,实际驾驶操作教练员476226人),年培训机动车驾驶员22287616人次。  相似文献   

4.
《中国道路运输》2011,(12):39-39
一个持A2或者B1驾驶证和“道路旅客运输驾驶员”从业资格证的驾驶员,在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第九条规定的条件后,可以从事经营性中型客车驾驶。我们想咨询的是:在该驾驶员增加A1准驾车型满一年后,是否可以认为该驾驶员自动获得经营性大型客车驾驶资格?或者是,该驾驶员要取得经营性大型客车驾驶资格,还需要参加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组织的从业资格考试?  相似文献   

5.
从事经营性道路客货运输驾驶员、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从业人员、机动车维修技术人员、机动车驾驶培训教练员、道路运输经理人和其他道路运输从业人员是在运输生产第一线直接为旅客、货主服务的群体,与车辆、道路组成道路运输的重要因素。近几年来,随着道路运输行业不断发展和社会汽车保有量的逐年上升,道路运输从业人员队伍不断壮大。由于他们的素质直接影响道路运输的安全与服务质量,因此,贯彻交通部2006年第9号令《道路运输从业人员管理规定》,规范和提高道路运输从业人员,特别是驾驶员的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前,道路运输驾驶员的整体素质不高,部分运输驾驶员尽管有驾驶证、从业资格证,但并不具备从事经营性道路运输所必需的安全驾驶、职业道德等条件,这是造成运输事故多的主要原因。80%左右的事故是由于驾驶员操作不当或严重违蕈造成的。一些客运驾驶员脱离监管,违规违章擅自揽客、站外上人、超员运输、脱线运输,为事故埋下隐患。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从业人员。缺乏必要的危险品运输知识,  相似文献   

7.
《中国道路运输》2011,(1):34-34
有一些从业人员向我们咨询,取得危险品运输从业资格证后可否驾驶旅客或普通货物运输车辆。我们对此产生了不同看法,有的说可以,因为危货资格证是在取得经营性道路旅客运输或货物运输驾驶员从业资格2年以上才可以考取的。有的又说从业资质不符不能开。请问如何处理?  相似文献   

8.
道路运输从业资格是对道路运输从业人员所从事的特定岗位职业素质的基本评价。经营性道路客货运输驾驶员和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从业人员必须取得相应从业资格,方可从事相应的道路运输活动。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经营性道路客货运输驾驶员的管理工作。这是《道路运输从业人员管理规定》(简称《规定》)对道路客货运输驾驶人员管理的一些基本规定。然而,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少数执法人员错误理解、适用法规条款,严重影响到管理工作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道路运输从业人员持证上岗率稳步提高,目前,全国获得道路运输从业资格证件的人员已达2300多万,其中经营性道路客货运输驾驶员约2160万。从业人员队伍规模不断扩大,从业人员素质逐步提升,从业资格考试发挥关键作用。但是从业资格考试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  相似文献   

10.
行管     
《中国道路运输》2014,(10):91-94
《四川省道路运输条例(修订)》将于2014年11月1日起施行。与1996年四川省通过的《四川省道路运输管理条例》相比,新条例将城市公交、出租汽车客运作为道路旅客运输的内容纳入了适用范围。建立客货运计分管理制度,在记分周期内累计扣满记分的.由道路运输管理机构依法吊销客货驾驶员的从业资格证件。强化了对道路运输经营者、车辆和驾驶员的日常监督管理要求。客货运输从业人员驾驶员连续驾驶车辆时间日问不得超过4小时。  相似文献   

11.
《道路运输从业人员管理规定》规定了道路危险货物运输驾驶员应当符合6个条件:取得相应的机动车驾驶证;年龄不超过60周岁;3年内无重大以上交通责任事故;取得经营性道路旅客运输或者货物运输驾驶员从业资格2年以上;接受相关法规、安全知识、专业技术、职业卫生防护和应急救援知识的培训,了解危险货物性质、危害特征、包装容器的使用特性和发生意外时的应急措施;经考试合格,取得相应的从业资格证件。  相似文献   

12.
《中国道路运输》2008,(2):45-45
《道路运输从业人员管理规定》第三十一条规定,道路运输从业人员服务单位变更的,应当到交通主管部门或者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办理从业资格证件变更手续,道路运输从业人员资格档案应当由原发证机关在变更手续办结后30日内移交户籍迁入地或者现居住地的交通主管部门或者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该规定第三十四条规定,经营性道路客货运输驾驶员、  相似文献   

13.
2002年7月1日,《营业性道路运输驾驶员培训管理规定》正式颁布实施,从事营业性道路运输活动的驾驶员必须取得从业资格。通过几年的贯彻落实,驾驶员培训市场得到净化,营业性驾驶员的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有力促进了道路运输业的发展。但是,随之而来的假从业资格证明显增多。青海省运政执法人员在稽查中,  相似文献   

14.
从业资格档案管理是道路运输从业人员从业资格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道路运输管理机构依法行政的原始凭证,是实现高效有序监管的基础,是道路运输安全的重要保障。经过多年的努力,吉林省从业资格档案管理工作以标准化、规范化、法制化建设为目标,立足现状、加大投入、积极探索和开发从业资格档案管理工作新的模式和途径,取得了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中国道路运输》2009,(1):43-43
中国道路运输杂志社编辑部: 最近,我们在道路运输执法检查时,查获一辆驾驶危险货物运输车辆的驾驶员没有从业资格证。在对该违法行为实施处罚时,存在不同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应依据《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规定》第三十五条、第五十三条的规定,对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企业或者单位进行处罚;另一种意见认为,应依据《道路运输从业人员管理规定》第六条第三款、第四十九条第一款的规定,对未取得相应从业资格证件的驾驶人员进行处罚。对此种情况,哪种处罚正确?  相似文献   

16.
“运输金钥匙”是道路运输从业资格准入考试窗口;是有志从事营业性运输入员获取从业资格证的地方;是南通运管处内设的一个职能科室.对内称从业人员管理科,对外称道路运输从业资格考试中心.每年为运输市场培养和输送逾万名合格的从业人员。目前,全市网上在册道路运输从业人员总数即将突破10万人。  相似文献   

17.
公安部、交通运输部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客货运驾驶人安全管理工作的意见》从驾驶人培训考试、准入资格管理、日常教育监管、严格责任追究四个方面,大大加强了客货车驾驶人培训、考试、从业资格、职业准入、驾驶安全、权益保障、违法和事故责任追究等监管力度,着力提高客货运驾驶人队伍素质。为便于道路运输管理机构与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从事监管工作的人员和广大客货运驾驶从业人员全面理解和掌握新政策,我们将新规定与原有规定做了对比。1.严格大中型客货车驾驶人场地内的培训和考试原规定:场地内考试项目包括桩考、坡道定点停车和起步、侧方停车  相似文献   

18.
《中国道路运输》2013,(7):39-39
Q2012年4月1日开始施行的《出租汽车驾驶员从业资格管理规定》第四十三条与《辽宁省道路运输管理条例》第四十七条规定处罚标准不一致。《出租汽车驾驶员从业资格管理规定》第四十三条规定,出租汽车驾驶员拒载,由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责令改正并处50元以上200元以下的罚款。  相似文献   

19.
《中国道路运输》2007,(3):30-31
当前,我国的道路运输生产规模正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不断扩大,从业人员的队伍迅猛增长,为加强道路运输从业队伍建设,提高从业队伍整体素质,全面加强和完善从业人员资格管理,日前交通部发布了《道路运输从业人员管理规定》(简称《规定》),于2007年3月1日起实施。  相似文献   

20.
《道路运输从业人员管理规定》第九条规定,经营性道路旅客运输驾驶员应当符合下列条件:(一)取得相应的机动车驾驶证1年以上;(二)年龄不超过60周岁;(三)3年内无重大以上交通责任事故;(四)掌握相关道路旅客运输法规、机动车维修和旅客急救基本知识;(五)经考试合格,取得相应的从业资格证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