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宏观经济政策对企业行为的影响途径往往是多样的。本文研究了两类货币政策工具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差异。我们发现,货币政策对企业投资既存在供给效应又存在需求效应,表现为:货币供给量越大,企业投资-现金流敏感性越弱;货币价格越低,企业投资-现金流敏感性越强。同时,货币供给量和货币价格分别对融资约束较强和较弱企业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产生更显著的影响,从而表明投资需求是在较弱融资约束下企业投资对内部现金流敏感的根本原因之一。进一步研究发现,货币价格对企业投资效率也具有明显的冲击效果。本文的探索为制定具有层次性和针对性的货币政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企业投资效率之谜:融资约束假说与货币政策冲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有企业投资效率低于非国有企业被认为是中国长期过度投资现象之下的典型事实,基于相对早期样本的代表性研究均显示如此。然而,本文采取一致性方法测度企业投资效率却显著发现,近年来非国有企业的投资效率相对更低。本文提出融资约束假说解释企业投资效率之谜,并通过实证研究表明,在外部融资依赖度越高的行业,非国有企业投资效率相对国有企业的差距越大。货币政策冲击会显著影响这一差距,货币紧缩时差距会增大,而货币宽松时差距则缩小。进一步的实证结果表明,近年来频繁的货币政策冲击强化了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之间的融资约束差异,国有企业不断获得扶持性信贷补贴,而非国有企业的信贷资源则被相应挤出,日益严重的信贷融资约束使非国有企业投资效率持续下降,进而产生企业投资效率之谜。  相似文献   

3.
首先,以房地产行业数据为样本,证实了货币政策利率渠道和信贷渠道对厂商融资约束的联合影响效应显著存在,且具有积极作用,修正了传统融资约束分析模型因遗漏货币政策而产生的估计偏误;其次,将要素市场与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对厂商真实利率的冲击效应纳入货币政策利率渠道的检验过程,证实了价格冲击下的真实融资成本与固定投资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倒U型),并证明了信贷扩张对房地产投资的"挤出效应";最后,分析并检验了信贷波动对融资约束的冲击作用及其异质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在金融创新和金融脱媒的冲击下,货币数量作为中介目标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但是由于金融市场仍不发达等原因,完全基于价格型的货币政策调控又不可能一蹴而就,那么究竟应如何实行货币政策调控就成为中国人民银行面临的重大现实挑战。本文采取BVAR模型来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基于新凯恩斯主义理论对模型中参数施加先验约束,利用现实经济数据得到参数的后验分布,结果发现:第一,在货币政策利率规则中应包含名义货币增长率;第二,在总需求方程中,除了包含实际利率外,还应包含实际货币增长率;第三,紧缩性货币政策冲击不只体现为名义利率的上升,更为突出地体现为名义货币增长率持续的下降;第四,当模型中包含货币量时,货币政策冲击对于通胀率和产出变动的影响更大。这些结果表明了在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机制外,还存在货币政策通过货币量进行传导;货币政策立场的变动不只体现在利率的变化上,而更为突出地体现在货币量的变化上。因此,数量与价格相结合的混合型货币政策调控方式适合转型期的中国经济。  相似文献   

5.
实证检验了商业信用对企业科技创新投资的影响与作用机制,以及在不同货币政策期的异同。研究发现:总体上,商业信用能够缓解创新融资约束,促进企业科技创新投资;在货币紧缩期,商业信用对创新融资约束有显著缓解作用,对创新投资的促进作用较之货币宽松期更为明显。进一步研究表明,国有企业能利用商业信用促进创新投资,且在货币紧缩期通过对商业信用的利用,缓解创新融资约束、促进创新投资;该现象在民营企业中不存在,可能与国有企业对商业信用有更强的获取及控制能力有关。研究成果丰富了商业信用的经济后果内涵,为解决企业创新融资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企业跨国生产决策行为,通过构建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了汇率内生变化条件下货币政策冲击对国际直接投资流动的影响。根据1980—2018年国别面板数据构建的PVAR模型和根据中国数据构建的VAR模型的研究显示:第一,汇率渠道是货币政策影响国际直接投资流动的关键机制,东道国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冲击会通过影响其货币对外贬值进而促进国际直接投资流入。第二,汇率制度和资本账户管制是影响货币政策的国际直接投资流动效应的重要因素,固定汇率制度和资本账户管制降低了货币政策对国际直接投资流动的影响。汇率制度作用于货币政策冲击对汇率变动的影响,资本账户管制作用于汇率变动对国际直接投资流动的影响。第三,中国货币政策冲击对国际直接投资流入的影响幅度更大,国际直接投资投入对中国货币政策冲击的反应速度更快且持续时间更长,货币政策变化是解释中国国际直接投资流入变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2002-2010年期间深沪上市公司季度数据为基础,从投资内部现金流敏感性的视角考察了宏观货币政策对企业投资行为和融资约束的影响效应,据此评估了宏观货币政策对企业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功能。文章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1)宽松的货币政策促进了企业扩张投资,通过降低企业投资内部现金流敏感性缓解了企业融资约束,改善了企业金融生态环境。(2)国有企业的融资约束显著低于非国有企业。(3)非国有企业的投融资行为对宏观货币政策的弹性更显著;宽松的宏观货币政策能够更大程度地缓解非国有企业的融资约束,更有效地改善非国有企业的金融生态环境。本文的研究发现为宏观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和金融环境优化功能提供了企业投融资层面的微观证据。  相似文献   

8.
我国企业投资对财政货币政策冲击反应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结构向量自回归(SVAR)模型方法研究了我国企业投资对财政货币政策冲击的反应。通过采用1998年1月~2009年4月的月度数据实证研究表明: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央行控制货币供给量的能力存在差异,导致货币政策执行效果不同。在经济繁荣阶段,社会资金运用效率较高,不存在剩余流动性,央行可以较容易地通过调整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控制货币供给总量。这时货币供给的外生性较强,货币政策作用效果比较显著;而在经济衰退阶段,可选择的投资机会较少,流动性相对过剩,货币供给内生性增强,这时央行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不能有效提高货币供给量,货币政策作用效果减弱。短期内虽然财政支出对企业投资会产生正向影响,但是负向影响要大于正向影响,也就是说财政政策对企业投资具有明显的挤出效应。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货币政策理论中,货币政策规则是一个相当重要和前沿的研究课题。最优货币政策规则所要处理的问题是怎样才能保证时间的一致性,从而使得货币政策不应该有通货膨胀的偏差。长期以来,经济学界一直存在货币政策的相机抉择论和规则论(Fischer,1990)。20世纪70、80年代,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崛起,批评了凯恩斯主义者相机抉择的政策主张,认为最优货币政策是保持一个比率,使得名义利息率降至为零。而要保持这样一个比率,就需要钉住货币发行量,实行单一的货币供给规则,这样才能达到帕累托资源的最优配置,这就是著名的“弗里德曼规则”(也称F一规则)。布洛克(Brock,19r75)用效用函数中的货币模型(money inutility—function model)、Lucas和Stokey(1983)利用货币一信贷的现金先期约束模型(c认)都证明了弗里德曼规则是成立的。从另一个角度上讲,保证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使中央银行的决策者不受政治决策的影响,往往能更好地保证货币政策目标的时间一致性(Barro&Gordon,1983a;1983b)。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金融系统变得越来越复杂,对货币存量的精确度量越来越不可能,这时单一货币规则所赖以存在的基础遭到严重的削弱。  相似文献   

10.
曹春玉 《金融评论》2023,(1):81-102+124
基于疫情下全球货币宽松后回归正常化的背景,以及中国稳健的经济基本面吸引跨境资本持续流入的事实,本文建立了包含居民家庭、房地产企业和地方政府等代表性实体部门和金融中介在内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引入了金融中介的跨境融资,以及实体部门使用土地及房地产进行的抵押借款及发债融资行为,分析了跨境融资流入对实体杠杆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跨境融资流入通过推动地价及房价上涨,提高了实体部门的抵押借贷或发债融资能力,推升了宏观杠杆,并造成了冲击结束后的被动去杠杆进程,而居民基于借贷约束的资产配置变动进一步推动股市上涨。在对金融中介实施逆周期资本充足率调节的基础上,使用基于抵押融资约束的贷款价值比规则,以及基于流动性调节的本币及外汇存款准备金率的逆周期调节的前瞻性宏观审慎政策组合,搭配跨境融资规模的宏观审慎调节,可以缓解金融中介跨境融资流入造成的汇率升值及实体杠杆波动,约束实体部门的过度借贷行为,增强货币政策主动性,助力金融稳定和产出增长。其中,逆周期资本充足率和外汇存款准备金率的动态调节政策组合能够起到较好的福利改善效果。  相似文献   

11.
The “subsistence fund” was once an integral part of Austrian business cycle theory to indicate the resource constraint on the ability to complete investments. Early agrarian and industrial economies were constrained by resource availability in a manner consistent with that alluded to by the subsistence fund. This link became more tenuous as the growth of the financial econom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removed the apparent importance of pre-saved goods to complete investments. At this point the subsistence fund came to be used only as a metaphor and was jettisoned from Austrian business cycle theory. The present paper points to the merits of the subsistence fund in explaining the turning point of the business cycle as compared to alternative explanations. It also works out the deficiencies in historical expositions of the Austrian theory based on the subsistence fund, and traces the evolution of the resource constraint at the core of Austrian economists´ treatment of the business cycle.  相似文献   

12.
全球经济危机对哈萨克斯坦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全球经济危机对哈萨克斯坦的影响广泛且剧烈,在短时期内,作为哈萨克斯坦贸易收入和国际收入主要来源与财政收入重要来源的资源产业的收入大幅度缩减,这势必对哈萨克斯坦的经济发展产生强烈的震荡。对此,哈萨克斯坦采取石油减产保价、通过财政注资刺激实体经济增长、稳定金融系统等途径抗御此次经济危机,将经济危机冲击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水平。  相似文献   

13.
We build a model of the euro area incorporating financial market frictions at the level of firms and households. Entrepreneurs borrow from financial intermediaries in order to purchase business capital, in the spirit of the “financial accelerator” literature. We also introduce two types of households that differ in their degree of time preference. All households have preferences for housing services. The impatient households are faced with a collateral constraint that is a function of the value of their housing stock. Our aim is to provide a unified framework for policy analysis that emphasises financial market frictions alongside the more traditional model channels. The model is estimated by Bayesian methods using euro area aggregate data and model properties are illustrated with simulation and conditional variance and historical shock decomposition.  相似文献   

14.
We attempt to explain the overreaction of asset prices to movements in short-term interest rates, dividends, and asset supplies. The key element of our explanation is a margin constraint that traders face which limits their leverage to a fraction of the value of their assets. Traders may lever themselves, furthermore, either directly by borrowing short term or indirectly by engaging in futures and options trading, so that the scenario is relevant to contemporary financial markets. When some shock pushes asset prices to a low enough level at which the margin constraint binds, traders are forced to liquidate assets. This drives asset prices below what they would be with frictionless markets. Also, a shock which simply increases the likelihood that the margin constraint will bind can have a very similar effect on asset prices. We construct a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 with margin constrained traders and derive some qualitative properties of asset prices. We present an analytical solution for a deterministic version of the model and a simple numerical computation of the stochastic version.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Classification Numbers: G1, E0.  相似文献   

15.
商业银行制度与投资基金制度:一个比较分析框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2 0世纪末期以来 ,作为一种新的金融制度的投资基金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在欧美国家获得了迅速发展 ,其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显得日益重要和突出。根据投资基金迅速崛起及商业银行日渐衰落这一经济现象 ,经济理论界展开了一场投资基金制度是否会取代商业银行制度的“国际争论”。本文以金融体系的功能观点为理论背景 ,对商业银行制度和投资基金制度以及二者的发展趋势与发展前景进行了深入的描述、比较和分别。本文认为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 ,投资基金制度与商业银行制度不是取代与被取代的关系 ,而是形成共生共长、交叉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与趋势。本文还就塑造中国商业银行与投资基金的“双赢”格局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汪利娜 《金融评论》2011,(5):99-111,126
金融危机使“两房”和证券化倍受诟病。本文试图从历史、政治、经济、内生机制和外部市场环境等多个视角系统梳理美国住宅金融体制演变及“两房”和证券化的作用。通过梳理历史,客观评析了“两房”的创立对促进美国传统住宅金融向现代金融转变的积极作用,分析了网络经济泡沫破灭后金融市场环境和“两房”自身资产结构变化及诱发的危机的金融与实体经济因素。并着重剖析了后危机时代“两房”成为政府救市的工具运作机理和未来美国住宅金融市场改革的要点。最后提出我国保障房融资机制匮乏,应建立政策性住宅金融体系。  相似文献   

17.
财政资金市场化配置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要求部分财政资金市场化配置。财政资金市场化是指部分财政资金通过金融市场筹集和运用的改革过程。改革的目的在于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市场主体的发育及市场体系的形成,合理配置社会资源,促进国民经济有效增长。本文论述了财政资金市场化配置的基本原理及动因,分析了财政资金市场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8.
福建财政支农绩效评价及政策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文棋  林少伟 《技术经济》2006,25(5):99-103115
本文简要阐明了财政支农资金对福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并对福建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绩效进行了评价,分析了影响福建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绩效的因素,构建了有效发挥福建财政支农资金效用的新机制,提出了保持福建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并充分挖掘其使用效益的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高新技术产业面临的困难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次贷危机引发的美国金融危机通过金融市场、贸易和预期3个机制对中国产生不利影响。高科技产业的高外向性、高风险性、高外部性和高收入弹性使其更易受到外部的冲击,使其出口、就业、融资和产出都面临下滑,并使产业集中度提高。我国应通过实施贸易多元化战略、加大财政投入和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等措施来进行有效应对。  相似文献   

20.
CEO的财务经历有利于其做出合理的融资决策和投资决策,从而有助于降低企业融资约束。以2000—2013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本文实证检验结果证明了笔者的这一假设。该结论在控制内生性以及采用其他指标衡量融资约束等稳健性检验之后仍然成立。进一步检验结果表明,在外部融资条件较差时,CEO财务经历对于缓解融资约束的作用更为显著;同时,CEO财务经历有助于企业提高投资绩效。这表明了具有财务经历的CEO通过提高企业外部融资能力和投资决策的合理性,从而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本文在丰富高阶梯队理论和融资约束领域文献的同时,对于上市公司制定科学合理的CEO聘任决策以及缓解融资约束等方面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