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8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慢。东亚和俄罗斯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仍在扩展,世界经济正处在“十字路口”,1999年世界经济是继续缓慢增长,还是发生全球性衰退,已引起国际社会和各国的密切关注。世界经济既有风险也有亮点1997年7月初发生的东亚金融危机,持续时...  相似文献   

2.
1997年7月爆发的东亚金融危机,引起全球汇市和股市大动荡,导致东亚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陷入严重衰退以及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放慢。随着东亚金融危机最严重时期基本度过和经济复苏,世界经济形势开始恢复性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99年9月22日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认为:“全球经济和金融状况有了明显改善,最近陷入危机的大部分国家经济都已开始复苏。”经济大国经济形势和世界主要经济指标预示,2000o年全球经济继续看好。如果说1998年世界经济是“东方不亮西方亮”,1999年世界经济形势是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经济开始复苏或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3.
1997年年中,东南亚地区爆发了严重的金融危机,继而引发了范围更大、程度更深的东亚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这次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对东亚、东南亚有关国家和地区造成了极其深刻的影响,这一地区的经济受到了重创,进而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经济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受这次危机的影响,再加之国内因素的共同作用,该地区惟一的发达国家——日本在经历了长  相似文献   

4.
东亚金融危机对大连市外经贸的影响与对策戴玉林自1997年7月以来,东亚的部分国家和地区发生了严重的金融危机。这场金融危机不仅引发了这些国家或地区内部的深刻经济危机,而且还对其周边国家乃至对全球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作为中国北方最开放的城市———大连市也...  相似文献   

5.
东亚区域的货币金融合作与中国的制度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亚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人们深刻体会到国际货币体系的无政府状态给东亚经济和金融造成的伤害。随着欧元的启动和美洲国家对美元化的探讨,加强东亚域风各成员的货币金融合作,构建属于自己的货币金融体系,就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而作为东亚乃至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参与又是必不可少的,针对金融区域化趋势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也是必需的。  相似文献   

6.
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急需改革东亚金融危机持续一年多以后,国际货币基金组(IMF)承认,它为亚洲制定的解决金融危机的办法脱离实际。据韩国《东亚报》1998年9月15日报道,IMF承认,在没有充分掌握受援国金融状况的情况下,不恰当地要求它们实行过分的财政紧缩政策和金融改革,结果使这些国家的经济衰退剧。东亚和俄罗斯金融危机引起全球汇市和股市大动荡,导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慢,引起国际社会和各国的注,在1998年9月联大和10月初举行的IMF和世界银行年会期间,与会代表集中讨论了如何解决金融危机以及国际金融机构和机制的…  相似文献   

7.
论战后东亚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基于人力资本扩张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东亚经济在金融危机前后的两轮增长,分析东亚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于三个方面金融资本投入的增加和人力资本的迅速扩张,以及综合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根据东亚经济的实际情况和未来的经济发展,东亚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是人力资本的扩张,而且若要保持东亚经济持续增长,必须注重人力资本的投入。  相似文献   

8.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对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同时金融业也是一个风险很大的行业,近几年国际上接连发生的墨西哥金融危机、东亚金融危机和巴西金融危机说明,金融风险对经济和社会危害性极大,必须予以高度重视。金融风险一般包括流动性风险、市场风...  相似文献   

9.
始于美国的次贷危机为世界经济特别是东亚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冲击的同时也为东亚地区货币合作的深化带来的机遇.此次金融危机后,东亚各国、各地区加快了货币合作的进程.在概括了东亚货币合作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金融危机后东亚货币合作的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对其今后的路径选择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东亚金融危机最严重时期基本度过和经济复苏,世界经济开始恢复性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1999年9月 22日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认为:“全球经济和金融状况有了明显改善,最近陷入危机的大部分国家都已开始复苏。” 经济大国经济形势和世界主要经济指标预示,2000年全球经济继续看好。如果说1998年世界经济形势是“东方不亮西方亮,” 1999年世界经济形势是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开始复苏或持缓增长,那么,2000年世界经济将继续增长。但是,这并非意味着国际机构和各国可以高枕无忧。1999:世界经济恢复增…  相似文献   

11.
由日本亚洲现代经济研究所、札幌学院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共同主办的中日经济问题前沿论坛后危机时代下的东亚经济动向于2011年1月8日在日本北海道举行。中日学者共40余人出席会议。学者们针对后金融危机时代下世界经济,特别是东亚经济仍然充满多种不确定性的现实进  相似文献   

12.
1998年是全球经济激烈动荡的一年。这是自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大萧条以来世界经济从未经历过的。 在经历了严重金融危机之后,东亚五国(泰、马、新、印尼、韩,下同)陷入严重经济危机。由于货币的大幅贬值,东亚五国,特别是韩  相似文献   

13.
国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体制在经历了自东亚金融危机以 来最剧烈的动荡和最严峻的挑战之后。 1999年较上一年显得相 对平静和稳健。该年度国际金融的主要特别是该领域所发生的重 大事件对世界经济、国际金融市场的冲击较上一年明显减弱;利 率市场.汇市、股市虽不断呈现较大幅度的调整和跌荡,但市场依然运作有序并始终掌握在各国政府制定的经济金融政策所允许 的波动范围之内。 国际金融市场:稳定中有波动 1.利率市场 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各国越来越重视利率的杠杆作用。为缓 解98年以来全球通货紧缩的压力,欧洲及受金融危机冲击…  相似文献   

14.
自1997年7月泰铢贬值以来,东亚金融危机由南到北沉重打击了近十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至今还是余波未尽,令人担忧。大量事实表明,东亚金融危机形成和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体系的混乱无序。日本和韩国的金融危机就是典型例证。江苏是中国的经济大省,其境内银行能否稳健运行,不仅对江苏经济发展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而且还会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东亚金融危机已经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一、东亚金融危机的警示东亚国家经济发展的模式十分相近,其特征是经济高速增长下的金融抑制。金融抑制是指金融要素不够活…  相似文献   

15.
中国经济走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经济也出现了下降和趋势。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启动经济的回升,到2000年出现了巨大转机。政府一方面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刺激消费的政策等需求方面的政策刺激经济增长;另一方面运用供给政策来焕发企业的活力。这些政策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不仅受到世界经济衰退的影响和20世纪的遗贸问题的困扰,而且还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尽管我们遇到严峻的挑战,但也有很多有利因素。  相似文献   

16.
东亚和俄罗斯金融危机波及全球汇市和股市,影响世界经济n1998年.占世界总产值1/3以上的国家和地区经济陷入衰退,全球经济增长率将从上年的41%降至2%左右。1999年世界经济是陷入全面衰退还是继续缓慢增长,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密切关注,各国都在进行调整和改革,做经济形势恶化的准备。关于近期世界经济走势,大体上有三种看法和预测:第一,认为世界经济将继续缓慢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1999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可达25%,略高于上年的增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问ecd)预测,如果国际金融市场趋于稳定,包括所有发达国家的…  相似文献   

17.
提高利率,实施紧缩性财政政策,并进行结构性经济改革,推动国内经济的市场化和自由化,这是IMF拯救东亚金融危机方案中的主要措施。左翼经济学家认为东亚金融危机只是一场流动性危机,紧缩政策只会使危机国家雪上加霜,而右翼经济学家则认为IMF拯救行动加剧了道德风险问题,使国际金融更加动荡。IMF拯救方案引发的争议正在深入,并向国际金融领域的其他层面渗透。  相似文献   

18.
东亚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人们由以往赞扬东亚的成功转变为批评其失败。我们注意到,这一转变使克鲁格曼“东亚无奇迹”的论点在中国变得颇为流行。近年来,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一些学者在各种场合重复着克鲁格曼对东亚增长方式的批评。还有的学者认为,东亚发生的危机是“对依...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了东南亚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我国应采取的对策。笔者认为,在东南金融危机过程中保持我国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不仅是完全可能的,而且是完全必要的。笔者从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我国的通货膨胀率、我国的进出口贸易状况及我国的外汇储备情况分析了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的可能性,阐述了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对遏制东南亚金融危机的进一步曼延,维护世界经济的稳定与繁荣的必要性和作用。笔者认为,我国政府关于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的决策,是对东亚经济及世界经济的繁荣稳定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20.
亚洲金融危机后,东亚各国充分认识到加强本区域金融合作是避免再次发生危机和走向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由之路。虽然东亚金融合作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合作的步伐加快,但离东亚区域金融合作的理想目标还相差很远。本文就当前东亚金融合作存在的问题和我国应采取的对策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