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陈嘉 《发展研究》2007,(12):15-16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服务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1978年到2005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由14.25亿元增加到2537.59亿元,年均增长13.5%,高于同期GDP增幅近1个百分点,占全省GDP的比重由21.5%上升到38.5%.  相似文献   

2.
促进经济增长提升国民幸福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持续高速的增长态势,1978-2009年GDP和人均GDP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9.8%和8.8%,2010年我国更是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两个角度看,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均是一个事实.  相似文献   

3.
1978年年底实行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迅速起飞,已连续30多年年均接近两位数增长。1978年.中国GDP只占世界GDP总量的1.8%,而到2012年,中国GDP已上升到占世界GDP总量的11%左右。  相似文献   

4.
《经济研究》2016,(3):15-18
<正>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最重要成果我国66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在党的领导下、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立足中国国情进行的,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绩。特别是1978年底实行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起飞,36年以年均9.7%的高速增长使国民经济不断上新台阶,2010年起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4年GDP突破十万亿美元,占全世界GDP总量的13%多,人均7500美元左右,进入中上收入国家行列。中国经济  相似文献   

5.
中部地区工业化的潜力与重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部地区主要指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其土地面积占全国的10.7%,人口占28.1%,经济总量占19.5%,是我国的人口大区、经济腹地和重要市场,在东部大发展、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中部地区的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在中国经济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中部地区工业化的潜力(一)中部地区工业化总体水平与发展潜力。1.中部地区人均GDP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中部地区GDP占全国的比重偏低,2004年中部地区GDP为32298.87亿元,是全国GDP的24%。人均GDP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除湖北外中部地区2004年人均GDP都低…  相似文献   

6.
明代GDP及结构试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尝试利用现代国民经济核算方法研究明代GDP及其构成.利用历史文献提供的数据,并借鉴前人定量研究的成果,我们整理和估算了1402-1626年的明代主要经济变量,进而对明代经济进行总体描述,并和工业革命前的英国经济相比较.主要结论如下:明代整体经济增长不快,年均GDP增长率为0.29%;总经济规模有所增长,人均年收入没有明显变化,维持在平均6公石(391公斤)小麦上下;以1990年美元计值的人均收入平均为230美元,最高的年份也不到280美元;农业占GDP比重平均为88%,手工业和商业最高时也没有突破20%;政府税收与GDP之比为3%到9%,平均为5%,明中叶后军费开支占中央政府支出的60%到90%;年均积累率低估值为5.3%,高估值为9%.  相似文献   

7.
管汉晖  李稻葵 《经济学》2010,9(2):787-828
本文尝试利用现代国民经济核算方法研究明代GDP及其构成。利用历史文献提供的数据,并借鉴前人定量研究的成果,我们整理和估算了1402—1626年的明代主要经济变量,进而对明代经济进行总体描述,并和工业革命前的英国经济相比较。主要结论如下:明代整体经济增长不快,年均GDP增长率为0.29%;总经济规模有所增长,人均年收入没有明显变化,维持在平均6公石(391公斤)小麦上下;以1990年美元计值的人均收入平均为230美元,最高的年份也不到280美元;农业占GDP比重平均为88%,手工业和商业最高时也没有突破20%;政府税收与GDP之比为3%到9%,平均为5%,明中叶后军费开支占中央政府支出的60%到90%;年均积累率低估值为5.3%,高估值为9%。  相似文献   

8.
直面中国经济,从世界经济的视角上可以归纳为三个问题。“第一,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是增长的,中国现在经济的总量是第六,超过了意大利,占全球GDP的比重是3.92%,但是中国经济增长为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去年是18.2%,中国经济的存量相对较小。中国经济的增量对世界经济的增长比较重要,虽然中国贸易的存量不  相似文献   

9.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S形"发展差距态势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在获得高速发展的同时,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域的差距问题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通过实证研究,运用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结合起来,通过计算GDP、人均GDP、人均GDP加权变异系数,探讨了1978-2004年间东中西部的经济差距问题形成的原因。发现,我国三大经济区域的差距并非西蒙.库兹涅茨的“倒U形”而是“S形”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10.
李惠武 《广东经济》2006,(10):15-16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经历了一个思想大解放、社会大变革、经济大发展、生活大提高的黄金时期。1978-2005年,GDP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3.7%。至2005年,人均GDP已超过3000美元,进入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三次产业比例为6.3∶49.5∶44.2;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6.1%和48.3%。广东处于  相似文献   

11.
正为什么中国改革开放走过35年之后,十八届三中全会特别提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入地推进改革?35年来中国的经济成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2010年则是一个标志性年份。2010年,中国的GDP总量第一次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位列世界第二;人均GDP第一次(按照世界银行划分的标准)从下中等收入阶段进入了上中等收入阶段。但中国到了这个阶段,经济增长和  相似文献   

12.
马斌  张杰 《广东经济》2007,(5):33-36
研究背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产业结构的转换速度不断加快,三次产业构成发生了显著变化,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下降,由1978年的28.1%下降为1995年的20.5%、2004年的15.2%,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变化不大,由1978年的48.2%  相似文献   

13.
自从改革开放,我国在经济上取得了成就让世人所瞩目。数据中显示,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年均GDP增长9.4%,如果按照1999年世界银行所推出的标准来看,中国的发达地区人均GDP水平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世界中级国家的收入水平。如2003年深圳6510美元,苏州5762美元,上海5643美元。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的现象已经在一些较为富裕的经济开发区里出现。如今,全世界各地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如雨后春笋一般,商品说明书上的汉字标识也越来越多,这一切都说明改革开放居功至伟。  相似文献   

14.
能源足迹是分析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的重要评价指标和方法。中国能源足迹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可为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以中国能源消耗统计数据及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为基础,利用能源足迹计算方法和STIRPAT模型,分析了1978~2013年中国能源足迹动态变化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中国能源足迹呈增加趋势,主要集中在经济和能源消耗量快速增加的2002~2013年。中国能源足迹赤字水平逐步扩大,能源足迹生态压力增大,生态环境安全水平较低,生态风险较高,需引起重视。(2)中国能源足迹构成变动较小,能源足迹构成仍以EEF(煤品)为主,EEF(油品)次之,EEF(天然气)最小,表明中国能源消耗结构调整任重而道远。(3)1978~2013年中国人均GDP和能源足迹产值均呈指数增加趋势,而能源足迹强度呈指数减少趋势。(4)能源足迹与人均GDP、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呈正相关关系,与人口数量呈负相关关系。所有影响因素中,人均GDP对能源足迹的解释程度最高,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第二产业占GDP比重次之,人口数量最低。  相似文献   

15.
中国大力开展计划生育,力图使人口增长速度大大低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从而逐渐提高人均水平。从统计数据看近十几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日益改善,除了改革开放等因素外,也得益于计划生育。1952年至197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3.7倍,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增长了1.8倍。1978年至1994年,中国在坚持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坚持做好计划生育工作,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3.2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2.4倍。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2001年以来美国需求动力的实证,论证了小比重需求因素在美国季度经济分析中的重要地位,分析涉及耐用品消费、结构投资、住宅投资和私人库存变动等4个小比重需求对GDP增长的影响力,以及小比重需求因素的波动性对美国经济周期的影响。在小比重需求因素波动性分析的基础上,对2007年的美国经济走势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7.
正不要带血的GDP,要有质量、不含水分的GDP。不要污染的GDP,要科学发展带来的GDP。面对世界新的能源格局和第三次工业革命大势,我们必须以国际的视野,顺应时代的潮流,抓住新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低碳经济,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幸福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尽管也注意到环境保护,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采取了诸多防治污染举措,  相似文献   

18.
工业化进程与资源消耗密切相关,GDP或人均GDP可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本文以5年为一个时间段分析了中美两国历史上单位GDP铜消费量(T)的变化,发现中国1960~2005年间单位GDP的铜消费量并未出现明显的上升或下降趋势;美国1929~2005年间单位GDP的铜消费量基本上呈较明显的下降趋势,在20世纪20~40年代T值在高位持续了一定年份,不过自1941年以后T值逐步下降,单位GDP的铜消费量降低了81%。GDP的年增长率(g)和单位GDP铜消费量的年下降率(t)是影响铜消费量变化的两个重要参数,对应不同的单位GDP铜消费量年下降率的假设,文章估算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与铜消费指标间的关系以及单位GDP铜消费量降低的百分数,提出了一些实现铜消费减量的措施。最后,给出了中美两国工业化进程中的铜消费量与GDP、人均铜消费量与人均GDP间的关系曲线,总结出铜消费的一些规律。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GDP总量蛋糕越做越大,从1978年的18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45473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分到的蛋糕越来越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南1978年的412元、193元增加到2010年的23898元和7890元。  相似文献   

20.
我国西部地区一直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省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不仅没有缩小西部与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反而有逐步扩大的趋势。1978年宁夏国内生产总值13亿元,人均354元。当时仅比全国人均水平375元低21元,比江苏人均低76元,比广东低15.5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