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产业梯度转移"、"中原崛起"一直是近几年来热议的话题,以河南为代表的中部省市,依靠在劳动力、能源成本、物流、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在承接服装产业向中西部梯度转移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今年相对严峻的产业背景下,加之愈演愈烈的全球金融危机,河南的服装业非但没有受到强烈冲击,反而逆势而行,"中原崛起"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2.
4月10日,2008年中国(郑州)纺织品服装博览会恳谈会在郑州市黄河饭店召开。全国服装产业发达地区的领军人士齐聚郑州,为即将举办的服博会的组织安排和河南纺织服装业今后的发展出谋划策,为能够成功举办本次服博会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3.
产业转移崛起河南力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兴 《中国纺织》2006,(12):126-129
河南纺织专业市场在产业转移中所扮演的角色,我们曾在“中西部专业市场奏响时代之歌”中有过一定的阐述。而就在前不久,随着河南元通纺织城一期工程的盛大开盘,这一有着宏大规划的市场,开始不断彰显自身的实力与内涵,不仅承担起由郑州市人民政府、中国纺织信息中心联合主办的“梯度转移,中原鼎立——2006纺织行业中部崛起发展论坛”,而且还在同期承接了“2006中国郑州首届国际纺织品服装交易会”。参加交易会的企业达到了近千家,来自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以及国内各地的客商达到了5000人。这依稀让我们看到了一些广州国际轻纺城、无锡新世界国际等专业市场的造势影子,不同的是,一个是在珠三角,一个是在长三角,而今天的主角是在中原。很显然,无论是论坛的举办还是以“国际”打头的交易会的举办,都强烈地透露着一个信息:这一有着港资背景的专业市场,将是产业转移中的河南纺织的流通力量所在,与之同步进行的是,河南纺织服装产业在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也开始迎来自己的第二个春天。  相似文献   

4.
面对不断加速进行的纺织产业转移,许多地区都纷纷表示抓住这一机遇,承接产业转移。然而,产业究竟会转向哪里?中西部地区将凭借什么承接转移?日前,由郑州市人民政府、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新闻中心、中国纺织经济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2008中国纺织服装郑州论坛",围绕"聚焦中原:中国纺织服装业变革中的新机遇"这一主题,邀请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领导,国家相关研究机构专家,知名企业家等,分别从政策、市场、实操三个角度,对纺织行业产业转移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本文是这次论坛的发言辑要。  相似文献   

5.
中国纺织服装业转变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之一是,由传统的"温饱型"产业向现代"时尚型"产业实现根本性转变。上海世博会为建设现代时尚型纺织服装业提供了借鉴的范例;打造现代时尚型纺织服装业,需要坚持低碳的发展方向;建立快速时尚经济运行体系。山东纺织服装业加快发展,路在何方?只有率先完成由传统的"温饱型"产业向现代"时尚型"产业的根本性转变,才能实现加快发展的战略目标,才能成为真正的纺织强省,重塑山东纺织服装工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的新形象,再造伟大的世纪辉煌。  相似文献   

6.
张建涛 《中国纺织》2009,(10):142-142
2009年9月2日,伴随着河南纺织服装玩具产业转移的东风,由河南省服装行业协会主办,郑州市二七区、中原区人民政府承办的二七区荣获“中国女裤名城”和中原区荣获“中国新兴纺织产业基地”新闻发布会在郑州举行。  相似文献   

7.
当"人口红利"在东部沿海地区逐渐消退的时候,随着产业转移的步伐加快,中西部地区通过深化教育实现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巨大潜力,可以使中国制造业继续保持竞争优势,从而使人口红利得以延续.而如何真正有效实现产业转移,以及转移方式还有哪些新的可能及转变,则是新的焦点问题. 3月中旬,由中纺联产业转移办和福建省纺织行业协会联合举办的中国中东部纺织服装产业转移与升级研讨会在福建泉州召开,拉开东部向中部省际联合转移承接的全新一幕. 起:从自身出发 福建省纺织服装行业总量处在全国第四至第五位,属于东部省份中纺织行业比较发达的省份.但是用工、用地、环境及物流等方面的难题仍然日益明显,纺织服装产业在经历一个历史性大发展阶段后,逐步向市场大、劳力省、土地多、政策好、交通便、服务优的中西部转移,这成为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8.
11月9日,首届郑州国际纺织服装交易会将于河南郑州纺织产业园举办。届时,以“布局中原、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利用中部区位打造纺织业中部物流枢纽、打造新的财富积聚地”为目标的河南元通纺织城将同时浮出水面。“我们在前期寻找投资项目时,对郑州的多个行业做了深入调查,最终我  相似文献   

9.
全国服装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趋势已经愈加明显,"中原崛起"的口号也越叫越响。面对这种现状,河南郑州着力发展品牌服装、做强做大优势企业、大力培育产业集群、构建现代流通体系,以此努力完成与沿海服装发达地区的产业对接。但河南服装企业总量少、规模小,产业链不完整也是不争的事实。郑州曲梁  相似文献   

10.
随着扩大内需、优化产业布局等政策的出台,纺织产业向中西部梯度转移将逐步深化,纺织服装专业市场也将发起新一轮挺进中西部市场的浪潮。  相似文献   

11.
"十一五"期间河南服装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河南有了自己的女裤产业集群、建立了自己的工业园,更被业界称为中国女裤之都,是新型的纺织服装基地。一件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相继发生在河南。同时,结合其自身的优势资源,"大纺织走向大服装"的战略方向逐渐变得清晰可见。  相似文献   

12.
"中国女裤看郑州"已是不争的事实,"服装产业梯度转移"、"中原崛起"也趋向明显。作为河南服装行业第一品牌,同时又是中国女裤业的领头羊,梦舒雅将如何带领中西部品牌突出重围呢?  相似文献   

13.
同以往跨国的产业转移不同,本轮纺织产业的转移集中表现为中国东部沿海纺织经济向中西部和东南亚同时进行。一方面转向中西部的企业越来越靠近原料、劳动力等资源优势区域,另一方面纺织产品的最终消费也将在当地市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土地成本、能源成本、劳动力成本的快速上升,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受到制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压力增加,东南沿海地区纺织服装产业向中西部梯度转移势在必行,这对西南地区纺织服装的发展来说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契机. 但是,有一点要看清楚的就是,大规模的产业链式转移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是有效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重中之重,其中发展产业园区、专业市场无疑都是为产业转移工作提供最完美的承接平台.本次记者走访了两家产业园区,一幅"新"成都服装的创业蓝图跃然眼前.  相似文献   

15.
9月3~4日,河南省政府和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联合主办的河南省承接纺织服装玩具产业转移洽谈会(纺洽会)在郑州成功举办。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省长郭庚茂,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  相似文献   

16.
过去曾是老纺织基地的河南,纺织服装在近几年快速地向产业链下游延伸,省会郑州市二七区的女裤产业经过20多年的积累与发展,其女裤生产量已经占据了全国女裤市场的半壁江山,中国女裤看郑州、郑州女裤看二七在业内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未来中国女裤的国际名牌,有望从这座中国女裤名城率先叫响。  相似文献   

17.
11月18日,“2012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论坛”在江苏省宿迁市举行。本次论坛以“产业转移升级与市场商业模式创新”为主题,集中讨论了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产业转移升级与专业市场的模式创新如何协调发展,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如何进行渠道创新等热点问题。通过分析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梳理经济转型期纺织服装产业结构调整的新途径、新策略,厘清当前产业流通格局,“多渠道组合应用,借力区域优势实现专业市场模式创新”已成为行业共识。  相似文献   

18.
过去的2008年,河南服装业先是成功举办了首届全国性的纺织品服装博览会,下半年又有40多家服装企业整体入驻了位于常熟的中国裤业中心,这两件大事对于河南服装业的发展来说意义非凡。即便如今全球金融风暴仍未散去,但仍然阻止不了河南服装人打造新型纺织服装基地的雄心壮志。5月24日,由中国服装协会主办,河南省服装行业协会和二七区人民政府承办的打造中国女裤之都高峰论坛暨2010郑州女装新品发布会在河南省人民会堂成功举办。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比较分析方法,基于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和化学纤维制造业2001~2010年统计数据,分析产业转移特征与趋势,并进一步探讨与企业亏损及劳动力转移的关系。研究结论表明:(1)从2001~2010年10年来看,纺织业和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而化学纤维制造业由中部向东西部转移;(2)从2001~2010年10年内不同时间阶段来看,纺织业等三大产业在2001~2004年间都由中西部向东部转移,2004年后纺织业和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转为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而化学纤维制造业2004年后由中部向东西部转移;(3)纺织业等三大产业转移特征与产业内企业亏损数量及劳动力转移是紧密相联系的。这些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产业转移是我国工业化过程中的客观现象,以及只有加快产业有序转移,才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今社会形势下,低碳环保已经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在此形势下纺织服装业的发展也正面临极大的挑战,人们对服装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低碳生态经济模式对中国纺织服装业提出了新的要求,是纺织服装产品由量向质的转变的一个新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