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合同法》对合同成立和生效分别作出了明确规定。合同成立是指合同当事人就合同主要条款达成了协议。而合同生效是指当事人订立的合同得到法律的认可,依法发生法律效力。合同成立与合同生效,两者之间既有紧密联系又有本质区别。虽然一般情况下合同成立时生效,但合同成立显然不等于合同生效,它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各有不同的法律要件。  相似文献   

2.
合同生效要件包括一般生效要件和特殊生效要件.只有依法成立的合同才有拘束力,才受到法律的保护(《合同法》第8条第一、二款).附款延期生效合同是即时生效合同的合理延伸,以合同的依法成立为前提,以附款的满足为生效的临界点.附款合同依法成立后生效以前具有期待效力,当事人具有期待权.期待权具有对内对外的双重效力,从而确保当事人的合法权利及时充分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王德山  姜晓林 《商业科技》2009,(11):272-273
《合同法》对合同成立和生效分别作出了明确规定。合同成立是指合同当事人就合同主要条款达成了协议。而合同生效是指当事人订立的合同得到法律的认可,依法发生法律效力。合同成立与合同生效,两者之间既有紧密联系又有本质区别。虽然一般情况下合同成立时生效,但合同成立显然不等于合同生效,它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各有不同的法律要件。  相似文献   

4.
合同成立与合同生效是两个联系紧密又互相区别的法律概念.正确区分合同成立与合同生效的基本含义和构成要件不仅具有重要的法律理论意义,而且对合同当事人签订合同、适当履行合同义务也具有深远的司法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论合同生效     
刘玉娟 《商》2015,(4):199
合同生效反映的是法律对于当事人各方合意的肯定评价,发生法律行为上的效果即当事人预期的法律效果,法律确认和保障合同债权对内和对外的效力,当事人各方要依约履行相关的权利义务。因此判断合同生效的时间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合同生效的典型历史国家的阐述以及根据我国法律对合同生效的规定,对合同生效的要件进行归纳,以便在实践中更好地判断合同的生效。  相似文献   

6.
合同的成立与生效,是合同法律制度中两种不同制度。在大多数情况下,合同成立时即具备了生效的要件,因而其成立和生效时间是一致的。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合同成立并不等于合同生效,不成立不是无效。认识和掌握合同成立与生效的联系与区别,对于正确认定合同法律关系及合同效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李琳俐 《商》2014,(1):286-287
一、问题的提出:合同无效的基本法律适用。 我国《合同法》第8条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当事人具有法律拘束力。”合同一旦依法成立,便具有法律拘束力。凡不满足生效要件的意思表示,即便当事人已经达成合意,也不能产生合同上的法律效力。①合同效力的有无,对合同当事人的利益有极大影响。合同无效这种法律现象通常表现为已经在当事人之间成立的合同,因为具体内容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或违背社会公共利益而不具备法律上的约束力。  相似文献   

8.
刘海亮 《商业研究》2002,(6):115-116
合同的成立与生效,是合同法律制度中两种不同的制度。《合同法》对此做了一些规定。但在实际中常常会将合同的成立与生效、不成立与不生效及无效相混淆。因此认识和掌握合同成立与生效的概念、构成要件及其联系与区别,对于我们正确认定合同法律关系、合同效力及正确处理合同纠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刘海亮 《商业研究》2002,(11):115-116
合同的成立与生效,是合同法律制度中两种不同的制度。《合同法》对此做了一些规定。但在实际中常常会将合同的成立与生效、不成立与不生效及无效相混淆。因此认识和掌握合同成立与生效的概念、构成要件及其联系与区别,对于我们正确认定合同法律关系、合同效力及正确处理合同纠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商》2015,(24):217-218
判断一个合同的效力状态大体上可分为三步:合同成立-合同有效-合同生效。合同成立是基于法律标准对法律事实的判断,只涉及当事人之间的意思表示,不涉及法律的评价;合同有效是在合同成立的基础上,对合同进行的法律上的评价,一般而言,合同有效时便可同时生效,但是对于一些特殊合同如附期限和附条件生效的合同,合同有效后并未立即生效,在期限未到达或条件未成就时,合同并不是无效,而是处于未生效状态。对于合同成立与合同生效,在理论界和审判实践中能够进行有效区分,但对于合同有效与合同生效,则经常被混淆。为了准确界定合同的效力状态以及避免司法实践中的裁判尴尬,有必要对合同有效与合同生效进行区分。  相似文献   

11.
<正> 已废止的《经济合同法》对合同成立与合同生效的表述较模糊,实践中常出现将两者等同的情况。合同实践中,当事人误将合同成立当作合同生效,是引起合同纠纷的原因之。1999年10月1日施行的《合同法》对合同成立、合同生效、合同无效等均作了明确规定。 一、合同成立 合同成立,是指合同当事人经过协商达到意思一致的事实。从合同订立看,一方的要约得到了对方的承  相似文献   

12.
《商》2015,(14)
电子商务合同也叫做"电子合同",它是商事活动中交易当事人采用电子手段订立或履行的合同。电子合同没有脱离合同的概念而存在,传统合同法的许多理论对电子合同依旧适用。但是由于电子商务合同成立与履行主要是通过电子手段完成的,使得其生效要件与传统合同略有不同。本文主要分析电子合同生效的形式要件和内容要件,以期对我国的电子商务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一、必须有依法有效成立且尚未履行完毕的合同 首先,合同必须已经生效,无效的合同和已经被撤销合同效力的可撤销合同不适用情势变更原则,因为它们欠缺合同生效要件或生效要件存有瑕疵,  相似文献   

14.
房屋过户登记是否是房屋买卖合同的生效要件,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持房屋过户登记不是房屋买卖合同生效要件观点的人认为:房屋买卖关系包括两种关系:债权关系和物权关系,房屋买卖合同是以不动产——房屋作为其标的物的诺成性一般要式合同,它使当事人之间产生了合同之债形成了债权关系,而产权转移登记属于物权法律关系,办理房屋过户手续是房屋买卖合同的履行行为,而非合同生效要件,房屋产权是否过户,不影响房屋买卖合同的成立和生效,如果当事人签订了房屋买卖协议后,未办理过户手续的,只说明当事人违约,另一方当事人可以据此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持这种观点的人还有一个担心,认为如果把产权转移登记作为房屋买卖合同的生效要件,那么“就意味着出卖人在办理房屋产权转移之前有任意毁约的权利”。就会出现买卖合同如废纸,一女两嫁的问题,不利于保护买受人的合法权利。笔者认为房屋过户登记是房屋买卖合同的生效要件,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15.
程顺龙 《消费导刊》2009,(8):138-138
认定不动产赠与合同是否成立和生效,是处理不动产赠与合同纠纷的关键和首要。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与不动产赠与合同成立和生效有关的若干法律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对于不动产赠与合同的成立与生效,理论界及实务界存在以下不同的看法:1、赠与合同属实践合同,要交付标的物之后合同才成立①。2、赠与合同属诺成合同,只要双方达成合意,合同即告成立,但不动产赠与合  相似文献   

16.
《商》2014,(1):286-287
<正>一、问题的提出:合同无效的基本法律适用。我国《合同法》第8条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当事人具有法律拘束力。"合同一旦依法成立,便具有法律拘束力。凡不满足生效要件的意思表示,即便当事人已经达成合意,也不能产生合同上的法律效力。①合同效力的有无,对合同当事人的利益有极大影响。合同无效这种法律现象通常表现为已经在当事人之间成立的合同,因为具体内容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或违背社会公共利益而不具备法律上的约束力。从大陆法系上看,人们常常在"法律行为无效"的前提下讨论合同无效的原因和现状。在该前提下可合同无效是对合同相对人意思表示的  相似文献   

17.
出口合同条款拟定应考虑的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国际贸易中,出口合同是指买卖双方当事人就买卖某种商品经过磋商达成意见一致的法律文书。我国《合同法》明确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对双方当事人具有法律的约束力,并受法律保护。因而在签订出口合同时必须仔细认真,以免给以后履行合同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乃至造成  相似文献   

18.
孙文德 《消费导刊》2012,(5):183-183,187
将合同成立与合同生效的区分开来的二分法几成通说。然对于合同有效,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成立等同于有效,有人认为生效等同于有效。那么合同有效是否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呢?本文从传统的合同成立、生效概念入手,通过对附生效条件的合同及可撤销可变更合同等问题进行评析,论证了合同“有效”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一、“合同相对性”的堡垒:无责任时代 整个19世纪,被西方的法律史学家视为合同神圣的世纪。在那个时代,合同在缔约当事人之间具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这种效力几乎是绝对的,合同仅在缔约当事人间生效,非合同当事人不能根据合同取得利益或者负任何义务。此乃“合同相对性”理论。  相似文献   

20.
张晓飞 《商场现代化》2006,(33):258-259
法律效力的载体是法律,法律没有规定法院或仲裁机构的合同解释具有法律效力。在争讼中,法官或仲裁员、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其他的诉讼参与人对合同的解释是形成裁决的基础,法律赋予生效裁决以法律上的效力,而不是合同解释本身。合同解释的结果本身不具有法律效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