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金丹 《经济月刊》2014,(9):182-182
见惯了亲朋好友们拼酒,以及他们的酒后百态,我就觉得姥爷是喝酒人中的异类,他是我见过喝酒最节制的一个人。他每天喝两顿酒,中午晚上各一两,而且不挑下酒菜,简单安静。喝了酒之后也没有任何的失态,最重要的是,不论喜怒哀乐,他都不会通过酒来调节情绪,他的胃像是个量杯,不差分毫。我对人生的启蒙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姥爷一边喝酒,一边和我讲的只言片语。  相似文献   

2.
金丹 《经济》2014,(8):135-135
正小表弟要去女友家,是第一次见面,他说女友的爸爸爱喝酒,他要送两瓶高级酒表达一下诚意。我说别去买了,我有几瓶,你来挑挑吧,他乐颠颠地来了,很高兴地说:"省钱,省事,省心思,解决大问题了。"看着满足的小表弟,我不禁想起了我爸和我姥爷之间关于酒的故事。我是姥爷带大的,我在姥爷的柜子里认识了八大名酒,以及当时排在第二梯队的杜康、竹叶青、尖庄之类的高档酒。这些酒都是我爸送来的,其实我爸也  相似文献   

3.
金丹 《经济》2013,(8):168
自从写了"酒文化",已经遭到多人质疑:不喝酒的小女子,岂能写出酒的真风貌?刚开始提笔那阵子,我还真有点惴惴不安,怕门外汉露怯,但是写着写着,我倒来了底气。我写得不是酒后感,我写得是观后感——旁观酒,旁观酒场,旁观喝酒的人,由远及近,竟也经常能感受到几分酒意,时而沉醉,时而清醒,乐在其中。  相似文献   

4.
2006年3月24日的《重庆晨报》刊出一则消息:重庆某歌城的业务经理因过度饮酒导致酒精中毒而身亡。该报道使我陷入深深的思考:国人在社会经济交往中为何如此滥酒不已。饮酒,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但做生意要滥酒,人际交流要饮酒,喝酒成了人们交往中,特别是政治经济交往中不可缺少的“润滑剂”,这一现象可能只在国人这里才可见到。朋友说在美国做百万元的生意通常只需要喝杯咖啡就能成事,而在我们这里必须要喝许多次酒。事实上,喝了酒还不一定成事呢!当然,饮酒的民族并非我中华一国,俄罗斯人也善饮酒,但他们与吾等不同的是,俄罗斯人喝酒多半是自斟自饮,或三朋好友聚会畅饮,图个痛快,并非做生意一定要喝酒才成!但是,我们放眼看去,注意到海外也有做生意要喝酒的。除了台湾地区、香港特区,还有东南亚诸国,谈交易必喝酒,经常还是喝高度烈酒。  相似文献   

5.
喝点小酒     
自从写了"酒文化",已经遭到多人质疑:不喝酒的小女子,岂能写出酒的真风貌?刚开始提笔那阵子,我还真有点惴惴不安,怕门外汉露怯,但是写着写着,我倒来了底气.我写得不是酒后感,我写得是观后感——旁观酒,旁观酒场,旁观喝酒的人,由远及近,竟也经常能感受到几分酒意,时而沉醉,时而清醒,乐在其中.  相似文献   

6.
方太是一个另类的企业,茅氏父子却是两个一点都不另类的人。六年前,茅理翔携茅忠群做客央视《对话》栏目,彼时茅忠群还稍显稚嫩。六年后,茅忠群将方太做成了国内厨房电器第一品牌,并在企业力推国学治企而备受关注,在各类纸质媒上频频现身,风头正劲。他不抽烟、不喝酒、不爱热闹、稍显内向;他唱得一出好越剧,却坦言不是兴趣所向,乃是耳濡目染。这个"爱学习"的新一代企业家,对企业、对自己,有哪些独特思考?  相似文献   

7.
金丹 《经济月刊》2013,(8):168-168
自从写了"酒文化",已经遭到多人质疑:不喝酒的小女子,岂能写出酒的真风貌?刚开始提笔那阵子,我还真有点惴惴不安,怕门外汉露怯,但是写着写着,我倒来了底气。我写得不是酒后感,我写得是观后感——旁观酒,旁观酒场,旁观喝酒的人,由远及近,竟也经常能感受到几分酒意,时而沉醉,时而清醒,乐在其中。  相似文献   

8.
冯仑 《资本市场》2014,(6):13-13
<正>房地产企业、市场和政府这三个角色之间的关系,就像要喝酒的人、市场和管喝酒秩序的人。现在政府明白了,不让喝酒不行。不让喝酒,大家谁也不舒服。最后把酒瓶子砸了,也就是把市场关了,谁也得不到好处。第一,企业就像要喝酒的人,他要追求不断的兴奋度,要追求他的快乐,要追求甚至是非兴奋的高潮,他的本能就是这样。从小就听有人说喝酒好,喝了舒服,实际上一点也不舒服,但他还要追求这种氛围。第二,酒店就是市场。酒店放了各种各样的酒,有各种招牌,各种幌子,还有各种漂亮的服务员劝酒,各种推销的促销人员摆了很多酒,这叫  相似文献   

9.
金丹 《经济》2014,(11)
正每次回老家,我都会想办法带几瓶格鲁吉亚产的红酒。我的家乡毗邻俄罗斯,经常会有些那边的特产。我爱的这款葡萄酒售价不高,到底叫什么名字也说不清,酒瓶上缠了一圈麻布,大家就都叫这酒"麻袋片子"。我因为嗜好这种廉价酒,被熟人鄙视过好几次。"麻袋片子"说起来是干红,但口感偏甜,所以略通红酒的人会滔滔不绝的讲出一套什么脱糖不彻底之类的评酒标准,我倒是不在意它到底粗糙在什么地方,好与不好我自己的舌头说了算。  相似文献   

10.
最近,我和一位年轻的朋友发生了一次争论。背景是:我的这位朋友是一位为单位领导开小车的司机。前一天晚上他们几位年轻的司机朋友在一起吃饭、喝酒,折腾到了凌晨两点,其间,单位办公室主任来电话,要某位司机出车,说领导有急事。这位司机说,我喝了酒了。办公室主任没有想出更好的办法,还是让这位司机出车了。  相似文献   

11.
李开周 《环境经济》2010,(1):111-112
电影《墨攻》大伙都看过吧?《墨攻》里有个赵兵,大个子,高鼻梁,深眼窝,黑脸膛,长相与众不同,一瞧就是个老外。该老外被梁城人俘虏,小命眼看难保,他一边挣扎,一边用半生不熟的中国话喊道:“我是奴隶!我是被他们抓来的!”这段镜头,我至今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12.
金丹 《经济月刊》2014,(11):108-108
每次回老家,我都会想办法带几瓶格鲁吉亚产的红酒。我的家乡毗邻俄罗斯,经常会有些那边的特产。我爱的这款葡萄酒售价不高,到底叫什么名字也说不清,酒瓶上缠了一圈麻布,大家就都叫这酒“麻袋片子”。我因为嗜好这种廉价酒,被熟人鄙视过好几次。“麻袋片子”说起来是干红,但口感偏甜,所以略通红酒的人会滔滔不绝的讲出一套什么脱糖不彻底之类的评酒标准,我倒是不在意它到底粗糙在什么地方,好与不好我自己的舌头说了算。  相似文献   

13.
刘钊 《商周刊》2015,(6):64-65
巴黎的咖啡馆,有很多座位都是面朝大街的,你可以一边喝咖啡,一边看着外面来往的行人。说巴黎人的血液里浸透着咖啡一点也不为过,他们对咖啡的依赖可能甚于一日三餐,所以当地有句俗话:"我们不是在咖啡馆,就是在去咖啡馆的路上。"在这种天性下,巴黎街头大大小小的咖啡馆从早到晚都生意兴隆,到处有天马行空的高谈阔论,俨然成了这座城市最重要的社交场所。  相似文献   

14.
将“禁”酒     
金丹 《经济》2013,(Z1):224
2012年12月,中央军委下发通知,印发《中央军委加强自身作风建设十项规定》。《规定》要求在接待工作中不安排豪华宴请、不喝酒。此项规定不论是出于节俭还是为了提高效率都是一件好事儿。中国禁酒的历史和酿酒的历史一样源远流长。相传,大禹的女儿看到父亲为国事所累,很心疼,便让服侍大禹膳食的仪狄想办法,仪狄给大禹进献了酒。一次盛宴之后,君臣尽欢,大禹封仪狄为"造酒官"。还同意了他和自己女儿  相似文献   

15.
议论爱情     
几乎没有哪个女人不喜欢听“我爱你”三个字。然而,有的女人却是这般矛盾:既爱听“我爱你”,又怕听“我爱你”。爱听的是他心灵的呢喃,重复一千遍也醉心;怕听的是他嘴唇上的呓语,即使只一遍也惊恐——爱已转移,或已消亡,剩下的仅有欺骗。 女人呀,你能轻心吗?  相似文献   

16.
边走边笑     
《新经济》2012,(12):80
无法奉告在宾馆餐厅,顾客对服务员说:"你能告诉我,你们餐厅的桌布多长时间换一次?""很遗憾,我无法告诉你,因为我到这里工作才三个月。"(中国航空旅游网)形象语言有两个美国人到西班牙去旅行。他们来到一家饭店吃饭,可他们不懂西班牙语,而女招待又不懂英语。这两个美国人想要喝点牛奶,打手势女招待仍然不明白。其中一个美国人灵机一动,想出一个"好"办法:他拿出一张纸,在纸上画了一头奶牛。女招待好像明白了,转身就走。"你看,"这个美国人深有感触地对他的同伴说:"在外国遇到这样的困难时,一支铅笔真能帮上大忙。"一会儿,女招待回来了。但手里拿的并不是牛奶,而是两张看斗牛的入场券。(中国航空旅游网)  相似文献   

17.
《经济纵横》2010,(Z1):20-20
公孙龙是个有学问的人,他手下有不少弟子,个个都身怀技艺,各有一套本领。公孙龙在赵国的时候,曾对他的弟子们说:"我喜欢有学识、有本领的人,没有本领的人,我是不愿和他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18.
《经济》2014,(4):127
正今年春节,我独在异乡为异客,格外思念家人。说到过节,说到家人,就不能不说说他们喝酒的事儿。我家是满人,世代生活在关外,性格粗犷豪爽,家里的男男女女没有不喝酒的。每到过节,大家聚在一起,上至年过七旬的长者,下至7岁的娃娃都会畅饮一番。我9岁那年的元宵节,晚上家宴,说好了吃过饭全家一起去看花灯。大哥喝了白酒意犹未尽,还在继续喝啤酒,我怕耽误了看灯就去催他,大哥和我说,要是着急,就替他喝一杯。结果我喝了一杯他指着剩下的  相似文献   

19.
我的女儿今天大学毕业,因此我对2007届毕业班以及他们即将步入的世界展开了深思.我不清楚他们如何称呼这一代人.称他们是"X"世代、"Y"世代、"零"世代还是"我"世代?不过,这段时间我参加过两个毕业典礼,因此我很清楚我女儿的朋友们都在做些什么.  相似文献   

20.
向杰 《商周刊》2015,(Z1):61
带孩子旅行,路上遇到的一切都在展示这个世界的丰富多彩。让他们遇到完全不一样的文化、语言、习惯,他们的大脑会因为这些不同而得到更多刺激,有更奇妙的发展。每个生命都是一场蒙恩宠的奇异旅行,尤其是当看着一个新生命孕育、诞生,然后养育他、培育他。人在此过程申,不禁会回想自己成长的过程,然后自然而然地会希望给他更好的经历,给他自己在同样年纪无法得到的东西。我的孩子快两岁了,我想带他去旅行。得知这个想法,朋友建议是:他还太小,带去了,你们会玩不好,最好不带。父母更是大摇其头:他还什么都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