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一直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之一。2015年2月1日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出要继续“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明确了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发展方向。但是,在现有农村人口背景下,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在实际中面对的是培育对象选择及来源短缺问题。原因主要是培育主体过于单一、农业经营收益较低、返乡农民工并未大量从事农业生产和留守劳动力优势未得到充分开发。为了顺应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要以民为本,加大对培育主体的资金投入,围绕农民增加收入的诉求制定政策,积极拓展新型职业农民来源,为大量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供有力支撑和帮助。  相似文献   

2.
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而农业现代化是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农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加快农业产业升级和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还存在诸多问题,亟待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政策支持体系,进一步完善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  相似文献   

3.
《发展研究》2009,(1):F0003-F0003
晋江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按照“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非农化”的发展思路,以工业化经营思维来谋划农业发展,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有力促成了区域化种养、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农业生产格局。全市发展上连市场、中连基地、下连农户的各类产业组织213个,其中泉州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4家、省级11家、国家级3家。  相似文献   

4.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以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是适应新常态的客观要求。本文对7省21乡(镇)63个村的调查发现,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存在五大困境:以短期培训代替培育,农民内生性培育严重不足;教育培训成为农民职业化的主要方式,但与农民需求有差距;农村制度创新不足,阻碍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和发展;创业创新技能缺乏,收益低影响积极性;政府角色定位出现偏差,政策激励效果不显著。因此,主张建立新型职业农民自主提升机制、优化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机制、健全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植机制、深化制度创新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机制、完善农业政策激励新型职业农民成长机制等培育机制,以协同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相似文献   

5.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农业长期向好发展为我国建设农业强国提供了基础和条件,但劳均产量和劳均产值相对较低导致我国农业在国际上缺乏竞争力。在跻身农业强国行列之前,仍需继续缩减农业劳动力数量、提升农业劳动力质量。从“农民”到“职业农民”的转变是我国建设农业强国和提高农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然而,面临城乡间户籍壁垒及隐性门槛、农民难以从乡土社会中剥离、职业农民发展环境尚不成熟、职业农民培育和保障体系不健全等障碍,未来还需从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权益保障机制、创造优良成长环境和健全培育保障机制等方面继续着力。  相似文献   

6.
从区域“城市性”的角度,城市化道路可以分为人口转移型和结构转换型两种类型,针对新老“三农”问题,新农村建设应与结构转换型的城镇化相结合,园地制宜地推进农业的就地产业化、农民的就地职业化、农村的就地城镇化和户籍的就近镇(市)民化,简称新农村建设的“四就”思路.  相似文献   

7.
杨孝海  王寒 《经济与管理》2003,(7):23-24,26
中央提出“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全国各地都在千方百计的推进这一进程。但许多地方在城镇化发展中,出现了认识上的误区,乃至行动上的偏差。文本通过对城镇化内涵的再认识,分析了城镇化进程中的一些错误倾向,拟在找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8.
职业农民是一种新型职业群体。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力量。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快推进农民职业化进程,须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加强制度设计,改革户籍制度、完善大学生农村就业制度,加快推进农村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创新制约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的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9.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研究——基于农业现代化视阈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破解中国农业现代化转型期出现的农地撂荒、明日谁来种地等重大现实问题的根本出路。受众群体弱质化和劳动力城乡流动的市场非均衡化、培育机制缺乏科学设置与规范、外部社会环境的制度缺陷,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困境所在。大力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必须完善农村人力资本提升的教育机制与人才流动机制,建立科学的职业农民培育培训机制,以及健全职业农民培育外部社会环境的制度机制。  相似文献   

10.
为了发展现代农业和保障粮食安全,需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成组织”是新型职业农民的基本特征,相应地,其培育应该从专业化、产业化和组织化三个方向展开,并需要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现代农业产业支持体系、城乡一体化制度支持体系、农业经济组织支持体系和农民教育培训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11.
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方向与支持体系构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发展现代农业和保障粮食安全,需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成组织”是新型职业农民的基本特征,相应地,其培育应该从专业化、产业化和组织化三个方向展开,并需要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现代农业产业支持体系、城乡一体化制度支持体系、农业经济组织支持体系和农民教育培训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12.
胡湘梅 《经济师》2023,(2):235-236+239
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关键抓手,着眼长远谋定而后动,能够解决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等问题。“人才兴、乡村兴”,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于为农民,依靠农民的“主力军”作用,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全面振兴乡村的磅礴力量,锚定最高标准承担应有重任,为巩固经济向好发展勇挑大梁,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主体。有鉴于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持续高质量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提升农民综合生产能力水平。力争到2035年,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过程中,梯次推进并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目标。基于此,文章以乡村振兴为背景,围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意义、现状和培育路径进行研究,不断完善和落实新型职业农民相关培养政策,形成农民培养合力,扶持农民和富裕农民,促使新型职业农民成为家庭经营主体、家庭农场的关键角色,全面提升乡村振兴质量效能。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与城镇化进程日益加快,在城镇化推进的过程中,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及生活水平,增强农民的职业适应性,改善了农民的工作条件。但是由于教育机制的定位不准确以及认识不到位等问题,给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受教育带来了一些问题,出现其教育水平与城镇化水平不符的现象。要知道提高农民的教育水平是提高城镇化居民整体素质的关键,因此我们应该优化教育认识,整合教育资源,提高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教育水平。  相似文献   

14.
长株潭城市群推进低碳城镇化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唐娅娇  谭丹 《经济地理》2011,31(5):770-772
在推进长株潭城市群的城镇化进程中,为了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抢占战略制高点,转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突出发展低碳经济刻不容缓。通过对长株潭城市群推进低碳城镇化的可行性进行分析,针对性地提出了长株潭城市群发展低碳城镇化的对策,为实现"两型社会",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经济师》2015,(10)
人力资本对现代农业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目前我国现代农业发展面临农村人力资本存量不足、质量不高的困境。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突破这一困境的重要路径,通过健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加大教育投资力度,加强农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准入制度,能够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升农村人力资本,进而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6.
坚持创新举措 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任务。江阴市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科技创新、体制创新作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以“不开发区域”高效益农业建设为突破口,着力打造现代高效农业发展先导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创新区、体验农业经济发展示范区,  相似文献   

17.
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关键在于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培育新型农民,促进生产力新一轮大解放。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常州市在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与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中迈出了坚实步伐。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动摇、因地制宜、以普遍提高农民收入为根本目的等是常州在创新农业经营体系与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始终坚持的原则,也是取得成绩的经验。当然,常州还应在对创新农业经营体系本质的把握、构建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与培育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等方面进一步有所作为,以努力把常州建设成全省乃至全国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先行区。  相似文献   

19.
"以人为本"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原则。从农业与农村发展的实践来看,实现这一原则需要从"去农"化的城镇化向"融农"型城镇化成功过渡。从目前城镇化遵从的路径来看,很多地区由于对城镇化理解的偏差将农村与城市对立起来,致使农民被排斥在城镇化之外,城镇化走向了消灭农村、抛弃农民、放弃农业的"去农"化城镇化道路,不但没有实现城乡统筹与协调发展,反而造成了城镇化质量与功能的式微。该文通过对京津冀区域A镇城镇化建设实践分析,提出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将农民、农业与农村融入到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来,从而积极探索具有包容性的城镇化路径。  相似文献   

20.
“三化”并进的核心:农民市民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三化”并进时期,这一时期工作的难点是如何实现农业的现代化,而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就必须使农民市民化。若农民能不断地转变为市民,农业中人地关系紧张的矛盾就能得以缓解,农业经营就能逐步从分散经营走向规模经营,农业现代化就能得以实现。农民市民化还能使我国的城镇化与工业化得以持续向前推进。同时,农民市民化对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并走出中等收入国家陷阱也将具有重要作用。这需要政府积极推动制度变革以加快农民市民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