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日本,工业废弃物问题已经成为令政府和居民非常头痛的话题。什么是工业废物呢?根据《关于废物的处理和清扫法》,废物(垃圾)被分为一般废物、工业废物和原子能发电厂的放射性废物三大类。而工业废物被明文规定为燃灰、污泥、废油、废塑料、矿渣、建设废材料、废酸、废碱、农畜牧业的动物尸体、粪便等共19种。而一般废物就是工业废物以外的废物。至于电池、废荧光灯管、废温度计里含有的汞废物至今还没有受到管制。工业废物每年的排放量大约为4亿吨(1973年),是一般废物的8倍以上。法律上规定工业废弃物必须由指定的企业处理。目前在全日本,3…  相似文献   

2.
战后,日本经济经历了不同的发展时期,即1945~1955年的恢复发展时期,1955~1973年的“高速增长”时期和1973年以来的“低速增长”时期。纵观其经济发展速度,实居主要经济发达国家之首位。究其原因,科技发挥了重大作用。据日本学者康津在《日本科技革命的道路》中的计算:在1951~1970年日本工农业生产的增长中,约有45.4%是技术进步带来  相似文献   

3.
日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建设“两型社会”的经验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经济以1970年为界限分为两个时期。1955-1973年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期是以高投入、高消耗和高排放为特征的粗放型发展方式时期,以1970年的公害防治对策和1973年石油危机为契机,日本经济转变为以技术进步和资源节约为基础的集约型发展方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日本转变经济发展发展方式的途径与经验,对正在谋求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中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1973年“石油危机”以后,日本建筑业向海外发展的速度非常快。据通产省统计,1973~1982年日本建筑企业海外工程承包额增长3.4倍,平均每年增长速度高达18.8%,为同期国内工程定额增长速度的47倍,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占据鳌头。海外建筑  相似文献   

5.
汞及其化合物对人体危害很大,从其毒性的危害程度看,属Ⅰ级(极度危害)。世界闻名的日本水俣病事件发生后,引起了各国对汞污染的重视。水俣事件,是日本某厂生产中使用了含汞催化剂而污染了海水,使鱼中毒,水俣镇居民吃了毒鱼得病,造成了许多人中毒死亡。因此,我们对含汞废水要认真处理,经过净化使之达到排放标准后,才能排放。  相似文献   

6.
很多年前,看过日本著名作家小松左京在1973年出版的科幻小说《日本沉没》,也看过根据这部小说改变的电影《日本沉没》,当时为作家的大胆描述和电影家们所做的特技感到惊叹。而此次日本遭遇9级  相似文献   

7.
小川平四郎(1973—1977) 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1973年中日互派大使,4月3日,毕业于辅仁大学的日本首任驻华大使小川平四郎上任,日本对华的外交级别也由代办级升为大使级。在任期间,他敏锐地认识到,"邓小平决不是改革开放一边倒的人。在他的脑子里,经常同时存在两种观点,即改革开放的观念和坚持社会主义的观念。"  相似文献   

8.
小川平四郎(1973—1977)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1973年中日互派大使,4月3日,毕业于辅仁大学的日本首任驻华大使小川平四郎上任,日本对华的外交级别也由代办级升为大使级。在任期间,他敏锐地认识到,"邓小平决不是改革开放一边倒的人。在他的脑子里,经常同时存在两种观点,即改革开放的观念和坚持社会主义的观念。"  相似文献   

9.
日本经济从奇迹到衰退在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国家像日本在1953—1973年那样迅速实现经济的转型。在短短20年里,日本从一个农业经济国转型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和汽车出口国,东京成为全球最大、最充满活力的国际都会。  相似文献   

10.
底特律的辉煌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已经悄悄发生变化。首先是美国汽车王国的地位遭遇日本的强烈挑战。1973年起,日本的汽车出口量一直居于世界第一位,1979年日本出口美国的汽车产量占日本全年汽车产量的45%。美国的垄断地位被打破却已是不争的事实了。  相似文献   

11.
日本的电子工业是日本经济的基于工业,现正逐步成为带领其他工业部门发展的先导工业。1982年,日本电子工业总产值达10,767万亿日元,仅次于美国,为世界第二大电子工业国,电子工业中的消费类产品产值占世界第一位。日本电子工业产品的出口比例也很高,占总产量的50%。众所周知,日本经济自1973年石油危机之后,一直处于缓慢发展状态,1980~1982年的实际增  相似文献   

12.
1973年席卷全球的石油危机给日本工业造成了巨大的打击,日本迫切需求分享东海大陆架蕴藏的巨量石油资源,日本的财界也一直醉心于东海潜在的石油,并积极推动中日两国的联合开采计划  相似文献   

13.
战后,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竞争的日益激烈,广告作为促进销售的一种手段,越来越发挥着巨大作用。1973年“石油危机”之后,日本经济进入低速发展时期,竞争空前激烈。各厂商为了大量地推销  相似文献   

14.
二次大战后,日本在战争的废墟上,利用国内国外的有利条件,迅速地发展了自己的经济,持续了长达20年的高速度增长,实现了赶超欧美先进国家的奋斗目标,一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二经济大国。但是,从1973年以来,日本经济开始由高速度增长走向低速增长,出现了停滞不前的趋势。日本经济经过经济恢复和高速度发展,实现了国民经济现代化,并且创造了庞大的现代化物质技术基础。到1973年,日本已有5种产品(船舶、收音机、电视机、铝、人造纤维)产量占了世界第1位;有6种产品(水泥、橡胶、小汽车、卡车、合成纤维、棉纱)产量占了  相似文献   

15.
日本是一个中小企业众多的资本主义国家。战后,日本中小企业依靠大量廉价的原材料、能源和劳动力,得到了迅速发展。据统计,从1954年到1972年的18年间,日本中小企业增加了近180万个。从业人员增加了1,562万多人,产值增加了近3倍。数量庞大的中小企业成为日本经济社会中一支举足轻重的生力军,对促进日本经济高速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从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开始,日本  相似文献   

16.
日本是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也是我国第二大出口市场。近年来,由于日元升值,对日本企业的影响如何,他们采取怎样的应变措施和经营战略,这是我们发展外向型经济、参与国际大循环、开拓日本市场必须了解和掌握的重要信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战后日元升值有过三次经历。第一次是1971年——1973年,第二次是1977年——1978年,这次是1985年起始的。日本企业虽有七十年代两次日元升值的经验。  相似文献   

17.
六、七十年代世界石油油价和供应的相对稳定(除1973年和1979年的两次油价高升外)形成了石化工业兴旺发展的坚实基础。日本抓住有利时机在国内建立了不少  相似文献   

18.
战后日本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理论之一是凯恩斯主义。然而在战前,凯恩斯主义在日本的传播并不广泛,直到2941年才翻译出版了凯恩斯的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年出版),当时日本已进入战时经济体制,凯恩斯主义在日本没有得到应用。战后,凯恩斯主义在日本迅速普及,第一个利用凯恩斯主义理论分析日本经济,并制定经济政策的就是石桥湛山。石桥湛山(1884~1973),早年学习哲学和宗教,1908年11月进入东京每日新闻社,1911年转入东洋经济新报社,从事经济评论工作35年。战后,石桥湛山转入政  相似文献   

19.
日本家电工业近十几年来取得了迅速的发展,其产值1973年为34.89亿美元,1983年为64.33亿美元,主要家电产品的普及率已高达70~100%,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已完全饱和。因此,近年来主要依靠增加产品出口来刺激和维持其繁荣与发展。这已成为日本家电企业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20.
<正> 从50年代中后期到1973年,日本经济增长很快,1960年到1968年年平均增长率为10.5%,1968年到1973年年平均增长率为8.8%。在快速经济增长时期出现了两个突出的区域问题,即大城市经济活动的过度集中和区域收入差距的变化。一、区域收入差距表1反映了东京、大阪和名古屋三大都市区快速经济增长时期人口、就业和收入的集中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