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案例一:2011年4月29日,魏先生的妻子肖女士到某银行福州某支行,想购买一款收益率较高的理财产品,由于这款产品额度有限,所以没法全部买进。于是,肖女士准备将其余款转出,到其他银行购买其他理财产品。该支行行长顾某出来协调,声称"买理财产品不如购买基金,两三天就出来",让肖女士购买高风险的诺安中小盘股票型基金。银行的人还"上门服务",让魏先生签订基金申购委托合同。魏先生将570万元存入该账户,不料短短几个月,亏损了113万余元。  相似文献   

2.
2011年11月~2012年3月问,约100余名客户在A银行上海分行嘉定支行客户经理P某的推荐下,陆续购买了四期名为“某中心(有限合伙)入伙计划”的理财产品。这四期理财产品的预期年化收益率为11%~13%,总投资额1亿多元,资产管理人是B资产管理公司,担保方为C投资担保公司。2012年11月,资金实际使用人由于涉嫌诈骗等犯罪被警方控制,理财产品本金及收益均无法兑现,客户转而要求A银行及担保方承担兑付责任。A银行发表声明称,该理财产品并非A银行发行,也不是A银行代理销售,A银行从未与该公司签订任何协议,这次事件属银行员工P某违规私下参与推介,A银行已与其解除劳动合同,A银行对客户损失不应承担责任。担保方亦表示,由于融资项目提供虚假资料,涉嫌诈骗,从而拒绝承担担保责任。虽然银行与担保方作出上述表态,但在客户、媒体等多方压力下,最终由担保方与客户达成民事和解协议,因担保方同时与客户签订保密协议,和解协议的具体内容未对外公开。私售理财产品的A银行前员工P某,因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于2014年3月被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终审判处有期徒刑四年九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9万元。  相似文献   

3.
华夏银行财富管理中,目前整个客户分层的情况是这样的.20万元到70万元是贵宾客户,70万元到700万元是财富管理级的客户,700万元以上是高级客户.目前整个市场经历了这样的过程,2004年到2008年主要是通过理财产品的方式给客户提供服务,理财产品实际包含银行理财产品、保险,三方存款等.  相似文献   

4.
银行理财产品是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和稳定客户的主要渠道,因此,2007年的银行理财产品将会以更高的收益,更为创新的设计来吸引客户.需要提醒投资者的是,银行理财产品在提升收益水平的同时,风险也在逐步增大.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金融机构竞争激烈,各大银行积极抢占金融市场,尤其是各商业银行将重心从产品转变到客户,加大理财产品的投入力度,在每个季度和重要的节假日都会定期推出各种各样的理财产品,收益都比较高。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业务自2005年开办以来发展非常迅速,2011年各大商业银行共发行8.91万款的理财产品,到2011年末银行理财产品的余额为4.59万亿元。但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存在一定的风险,投资者要谨慎购买,而银行业要加强对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管理,降低风险,提高投资者的收益,稳定金融市场。  相似文献   

6.
《金融博览》2008,(3):12-12
3月5日至3月20日,兴业银行推出2008年第五期万利宝一“新股理财计划”收益增强型人民币理财产品。该产品主要投资于“中海聚兴1号资金信托计划”,以资金申购的方式投资于境内证券市场上公开发行的新股,并于上市首日在二级市场卖出,间隙期间资金用于保本型银行理财产品、债券逆回购和银行存款等保本型银行理财产品。通过这样的投资组合安排,将使得客户预期实现的收益水平大大增强。产品认购起点为5万元,以1000元的整数倍递增;投资期限6个月。  相似文献   

7.
《中国工会财会》2006,(3):50-50
银行对五花八门的理财产品进行市场营销时,往往强调产品的收益率高低,对产品的宣传多是正面的,风险揭示往往不足。面对花花绿绿的宣传单,客户一定要多长几个心眼,多问问,多算算。比较理财产品看年收益“累计收益”是部分银行在宣传理财产品时的常用字眼,例如某外汇理财产品号称3年累计收益超12%。其实,“累计收益”这个指标没有多大意义,只不过看上去数字大一些,客户在比较各种产品时应使用“年收益率”指标。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有时被某些银行用来“打马虎眼”。例如某两年期的外汇理财产品号称保底收益为3%,其实这个3%指的是两年期满后的…  相似文献   

8.
2011年通胀高企,短期银行理财产品成为对抗通胀的主要手段,特别是中资银行大量发行1个月以内的超短期理财产品,流动性好,且收益不低,同时起点不高,通常为5万元,成为老百姓最合适的现金管理工具。  相似文献   

9.
根据2011年银行理财产品的统计数据,银行理财市场的发展呈现出几个特点:一是由于国家对信贷管制更趋收紧,银行理财产品销量增长迅速.二是短期和中期的理财产品销售占了很大的比重,期限在三个月以下的理财产品销量占到60%,三个月到六个月的理财产品销量也有所上升,六个月至一年期的理财产品销量有下降趋势.三是国有商业银行在理财市场拓展提速明显,股份制银行同样发展迅速.四是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主要与利率期限结构相关,并且理财产品以组合类投资产品为主导.  相似文献   

10.
2月底,央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释放资金4000亿元。银行望风而动,迅速推出相应理财产品。理财师也积极通过各种方式,提醒自己的贵宾客户改变投资策略。专家建议,流动性缓解可能使部分理财产品收益下滑,投资者应选择长期产品,锁定收益。  相似文献   

11.
俗语说,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银行的理财产品同样也有风险,在股市大幅动荡的大环境下,一些银行的理财产品不仅不能实现预期收益,甚至零收益或亏损,投资者在选择银行理财产品时,往往会听信银行促销人员的一面之词,而对产品不甚了解.  相似文献   

12.
在证券市场获利并不十分明显的背景下,银行理财产品一定程度上更受投资者的欢迎,通过一组数据可以反映出银行理财产品的爆炸性增长.第一个数据,2011年第一季度,银行理财产品预估发行规模达到4万多亿元,已经超过基金2万多亿元的资产管理规模.虽然其可比性还需进一步探讨,但目前基金产品在投资理财市场的边缘化问题已不容忽视;第二个数据,2011年前五个月,商业银行共发行7500多款理财产品,平均每月发行量超过1500款,凸显出这一市场的火爆.尽管理财产品越来越受到客户的欢迎,但随其规模的扩大,仍出现部分问题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3.
刘畅 《理财》2012,(5):53
不久前,《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正式实施,根据该管理办法,银行不得无条件向客户承诺高于同期存款利率的保证收益率。与高收益相伴的是高风险。那么去年以来,欧债危机持续发酵、股市低迷也“拖累”了理财市场,不少银行发售的理财产品陷入亏损的境地。投资者应当审慎选择理财产品,避免误入“雷区”。  相似文献   

14.
薄志红 《时代金融》2011,(28):28-29
<正>家住山西省城太原的张先生,2011年4月的一天,带着12万元,到某商业银行去购买银行理财产品,走进银行营业大厅,一位工作人员便热情向他走来,并询问他办理什么业务,当张先生告知对方自己想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后,该工作人员热情地给他介绍起了一款理财产品,说是收益肯定比定期储蓄存款的  相似文献   

15.
薄志红 《云南金融》2011,(10):28-29
家住山西省城太原的张先生,2011年4月的一天,带着12万元,到某商业银行去购买银行理财产品,走进银行营业大厅,一位工作人员便热情向他走来,并询问他办理什么业务,当张先生告知对方自己想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后,该工作人员热情地给他介绍起了一款理财产品,说是收益肯定比定期储蓄存款的要高,每年除有保底收益外,还会有分红,而且还送他3倍的人身意外保险。  相似文献   

16.
工商银行     
<正>工行电子银行财富专属产品满足中短期理财需求2011年9月13日,工商银行推出了两款"金融@家"电子银行专属人民币理财产品,期限分别为49天、161天,满足不同客户理财需求。据了解,期限为49天的产品为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人民币理财产品,起始日为2011年9月16日,到期日为2011年11月3日,认购起点为5万  相似文献   

17.
陈晖 《银行家》2011,(12):76-78
2011年银行理财市场一览 伴随着中国老百姓投资理财意识的增强,银行发行理财产品已经成为不同银行体现竞争实力、彰显研发水平、吸引投资者的重要手段。银行理财产品的市场规模也从无到有,发展成年销售额十几万亿元的庞然大物。2004年为其发行元年,仅有127款产品发行,但之后的发展速度可谓突飞猛进,2010年和2011年的发行数量均超过了1万款。  相似文献   

18.
2010年银行理财产品市场新发产品数量已达万款,较2009年同比涨幅增长约70%。2011年,发售需求和理财需求推动银行理财产品发售数量的大幅增长,粗略估计发售数量全年将达1.5万款左右。股票类理财产品中保本类产品的数量最高,为62款;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数量位居其次,为54款;其余为保息  相似文献   

19.
《中国投资管理》2011,(6):36-36
细节一:认清产品类型 目前银行理财产品分类方法不同,种类也很多。银行理财产品往往分为保证收益型和非保证收益型。此外也分为固定收益型和浮动收益型。投资者在选择银行理财产品时,应首先再清楚产品类型、风险多大、什么样的情况会导致亏损,同时再结合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等因素,选择适合的理财产品。  相似文献   

20.
建设“美丽中国”呼唤“美丽金融”。2012年9月27日,牡丹江分行私人银行中心挂牌营业。虽然只有三个月,却被客户称为“美丽工行”。截至12月31日,吸纳高端客户31户,储蓄存款20148万元,日均1874万元;累计出售理财产品38345万元,基金8524万元;销售财产保险1455万元,国债1896万元;办理财富卡69张,信用卡73张;推介个人贷款6笔。金额300余万元,创造了客户推崇、同业领先的金融佳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