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美国次贷危机以来,金融安全成为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的研究重点。以对美国次贷危机的反思为切入点,从金融风险、金融开放、金融创新、金融生态四个方面来辩证地分析金融安全。正确处理风险防范与风险救助的关系;循序推进金融对外开放,切实把握开放程度与次序;坚持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并行;建设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是维护金融安全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金融创新背景下金融监管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球金融市场创新的飞速发展,新的金融产品不断涌现,衍生产品多,产业链长,金融风险隐蔽等新情况使得金融危机的防范和监管日益困难。我国的金融创新刚刚起步,必须处理好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充分认识到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不完善之处,金融监管当局必须改进监管服务,改善监管手段,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减少金融体系之外的不稳定因素,促进经济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3.
邓念国 《商业研究》2002,(19):109-111
金融监管是防范金融风险,提高金融效率的重要措施。我国金融监管存在着监管目标模糊、措施不力、手段落后等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有监管体制不顺、监管机构缺乏独主性、对监管的约束机制不完善等等。建立独立的金融监管体制,构建独立金融司法体系,强化稽查特派员现场审核,建立风险监管约束机制当为金融监管改革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近些年,金融创新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其中金融科技引起了各界关注,吸引了大量从业者踊跃参与,引起了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金融科技催生了移动支付、P2P等新金融模式和新金融业务的创新发展,同时也倒逼金融防范的强化。金融风险是金融市场固有的属性,并不会因为技术进步和创新而使得金融风险消失,尤其是在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的不同步发展情况下所导致的金融防范与监管滞后。只有本着"稳中求进"的科学发展态度来对待金融科技蓬勃发展这一新趋势,才能将金融科技创新发展好、将金融风险防范好,使之更好地服务供给侧改革。  相似文献   

5.
在理论上理清金融检察和金融监管的关系,对于有效发挥检察机关和金融监管部门在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促进金融健康发展等方面的双效作用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6.
郑丽 《财经论丛》2006,(4):55-61
金融创新作为客观发展规律对金融监管的影响是决定性的,金融监管在某个时段可能会影响金融创新,但它最终要适应金融创新的需要。本文应用博弈论分析方法论证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动态博弈关系,并借鉴美国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动态博弈的例证,探讨在金融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浪潮下,我国金融监管当局如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转变监管理念,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完善监管体系,防范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7.
金融创新的风险及防范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创新是现代金融业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领域,但是它在促进金融发展的同时,也会加大金融风险。原因在于金融创新改变了商业银行的经营策略,改变了金融体系的构成,同时使得金融风险的隐蔽性更强。要防范金融创新带来的风险,就必须实行相应的制度创新,主要包括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内部约束框架和对金融创新进行立法等。  相似文献   

8.
金融监管如何为金融创新服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程克群 《商业时代》2005,(12):51-52
金融创新是在上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出现的,是金融深化的突破口;金融监管是当局为了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秩序、确保金融体制而采取的种种措施和手段。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在“博弈”互动过程中,共同促进金融业发展。  相似文献   

9.
资本市场开放背景下如何更好地统筹金融开放和金融安全,准确识别和防范潜在金融风险,是当前业界和学界共同关心的问题。本文基于“沪港通”和“深港通”开通的政策事件,研究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短贷长投的影响。研究发现:资本市场开放会导致标的企业的短贷长投水平显著提升。机制检验表明:资本市场开放缓解了企业债务融资约束。在债务融资约束缓解的背景下,一方面,具备债务市场融资资质的“陆港通”企业倾向于以短期融资替换长期融资,以降低财务费用;另一方面,债务市场中的金融机构在向标的企业贷出资金方面存在对短期限资金的偏好。因此,资本市场开放会从负债端的短期负债增加渠道加剧企业的短贷长投程度。基于此,应以全面注册制改革为契机,积极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例;统筹金融开放和安全,完善开放经济下的金融监管和系统性风险防范;培育具有一流国际竞争力的金融机构,推动金融机构敢放长贷、能放长贷。  相似文献   

10.
莫栎 《市场周刊》2008,(9):24-27
目前的金融要素市场上依旧存在相当多的行政管制。虽然从现阶段看,一定的行政干预和金融管制对于稳定有序推进金融改革和对外开放以及防范金融风险是必要的,但在金融市场改革不断深化的进程中,市场理应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邓念国 《商业研究》2002,(10):109-111
金融监管是防范金融风险,提高金融效率的重要措施。我国金融监管存在着监管目标模糊、措施不力、手段落后等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有监管体制不顺、监管机构缺乏独立性、对监管的约束机制不完善等等。建立独立的金融监管体制,构建独立金融司法体系,强化稽查特派员现场审核,建立风险监管约束机制当为金融监管改革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我国金融管理部门正努力消除因金融管制造成的"金融压抑",并通过制度调整扩大金融开放.在此背景下改革和调整金融制度,加强金融监管,促进金融发展,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一国金融监管架构和监管重点,与该国金融结构和金融风险的特性有密切关系.金融监管改革的基本逻辑是,金融结构渐进式、趋势性调整和由此引起的金融风险变化.当前,中国金融结构变化导致金融风险的来源发生重大变化,金融风险的性质和结构亦由此发生重要变化.中国金融监管改革的基本要点是:监管模式上,实现微观审慎监管与宏观审慎政策的协调和功能上的一致;监管架构上,在功能调整后的央行和赋予微观审慎监管功能的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的基础上,构建具有“双峰”形态的监管架构;监管重点从资本监管逐渐调整为资本监管与透明度监管并重;监管方式从传统监管逐步过渡到智能监管与传统监管相结合并渐进至以智能监管为主.  相似文献   

14.
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保持金融稳定,是顺利推进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基础,是贯彻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必要条件,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保证。本文由金融安全的内涵着手,分析了我国金融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5.
深化金融改革 维护金融安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央银行和三大金融监管机构采取了多项重大举措防范金融风险 ,但目前的金融安全现状不容乐观。由于中国的资本账户还没有放开 ,国际储备充足 ,经常账户有盈余 ,中国金融风险因素主要来源于国内因素 ,而重点又在银行业和证券市场金融安全上  相似文献   

16.
如今,各国经济全球化的格局已基本形成,而另一种浪潮——金融一体化,其趋势也在不断地影响着世界,大部分国家都在为经济金融的后续发展另辟蹊径,陆续实现金融开放。大型跨国金融集团的涌现,使各国的金融业在交融合作的基础上共同发展,但与此相伴而来的金融风险也冲击着传统的金融秩序和金融规则。加上区域性和全球性的金融危机频发,也给世界各国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基于以上原因,对金融开放下金融监管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研究金融开放对金融监管的影响,并将外国金融监管改革的启示与我国真实情况相联系,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7.
网络信息技术在我国的高度普及与发展,使得我国的金融领域迎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改革风暴,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使得金融信息化的程度越来越深入,而与此同时金融信息化所带来的各种金融风险也更加受到关注,由于互联网本身就存在很大的风险与安全隐患,因此金融风险的防范与控制成为了我国金融领域向前发展过程中所必须面对的问题,提升金融风险防范意识,制定更为完善、科学地金融防范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2008年爆发了起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后,人们更加关注自由市场、政府监管以及二者之间的消长关系,经过多次讨论和各方博弈后,旨在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和提供消费者金融保护的2010年版金融监管改革法案于7月份正式出台。本文主要采用归纳和总结的方法,阐述了美国2010年金融监管改革法案出台的背景、目的、内容,并浅要分析了该法案对美国金融行业可能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当前,金融改革与金融创新应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职业银行家队伍和公开透明、公平公正的激励约束机制;立足实际、提高改革效率,适度鼓励金融创新;加快利率市场化步伐,逐步完善人民币汇率生成机制,推进金融机构综合化经营;建立和发挥信息披露、信用评级等基本市场约束与激励机制及作用,加快信用评级体系建设和信用评级机构的建立;增强金融安全意识,提升金融安全在国家安全战略中的地位,加大对金融风险的防范力度。  相似文献   

20.
2008年爆发了起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后,人们更加关注自由市场、政府监管以及二者之间的消长关系.经过多次讨论和各方博弈后.旨在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和提供消费者金融保护的2010年版金融监管改革法案于7月份正式出台。本文主要采用归纳和总结的方法,阐述了美国2010年金融监管改革法案出台的背景、目的、内容,并浅要分析了该法案对美国金融行业可能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