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正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有一系列非常重要的论述:"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农业要强,农民要富,农村要美"等等。习总书记的三农论,是三农工作的根本方向;实现中国梦,就要实现强富美三农梦。学习理解习总书记的三农论,就是要深刻把握农业、农民和农村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三农早报》以关注三农、贴近三农、服务三农为己任,坚持正确导向,上传国家部委声音,下达农民生产生活,向全国农民朋友介绍三农政策、信息和科技方面的最新动态,同时关注农民所想、所急、所需,为农民朋友搭建起通往致富路的桥梁。从节目长远发展来看还有需要不断加强的地方。1.节目内容应在"杂"和"专"中寻找平衡点  相似文献   

3.
他经常被人当成农民,即使在出国的时候,与国外的一些政要交谈,也会被称为“像农民”。他是我国“三农”问题资深专家,现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锡文。日前,他走进央视“对话”栏目,就“三农”问题作了精辟阐述。  相似文献   

4.
农民、农村、农业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对新时代山西省"三农"现状进行了描述分析,指出当前"三农"存在的问题;结合山西省实际,针对性地提出促进山西省"三农"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5.
正他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个果树学博士,在柑橘种质资源等方面的研究水平处于国际前沿;他是国家柑橘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足迹遍布主要柑橘产区,被果农誉为"农民的财神";他先后当选两届全国政协委员、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为农民关注的"三农"问题持续发声。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校长邓秀新,在他与柑橘科研结缘的30多年里,一直情系"三农",怀揣让中国柑橘产业跨入  相似文献   

6.
李桦 《山西农经》2014,(1):32-33
院"三农",是农业、农村、农民三者的总称。"三农文化"作为三者精神的、物质的、理念的和情感的体现,毫无疑问都是农民在生产、生活实践活动中创造、积累形成的。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渐进不断地传承、延续和发展的。所以说农民是"三农"的主体,是三者最活跃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充分认识到“三农”问题在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在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实践中做了有益探索,提出了农业生产机械化、农业发展合作化、农村人口城市化和农民素质现代化等重要思想,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提高了广大农民的政治思想觉悟和科技水平,为推动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做出了历史性贡献。毛泽东的这些思想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仍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一、“三农”问题现状 农业、农村、农民,称为“三农”。农业的振兴、农村的稳定、农民的富裕,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在任何一个国家,“三农”问题都是不可忽视的,如何利用有效的政策支持来扶持“三农”的发展是每一个国家所面临的问题和难题。在发达国家,对于“三农”的支持力度是相当大的,高额的补贴扶持着农业的发展,我国这方面却做得远远不够。  相似文献   

9.
“三农”     
<正>习近平:2017年"三农"工作要继续为全局作贡献。习近平同志在近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上指出,要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他强调,要始终重视"三农"工作,持续强化重农强农信号;要准确把握新形势下"三农"工作方向,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在确保国家粮  相似文献   

10.
新华社消息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最近在山东、河南专门就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进行考察。他强调,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进一步深刻认识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真正在思想上、工作上更加重视“三农”问题,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胡锦涛十分关心农民增收问题。他每到一地,都同当地干部群众一起探讨如何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加。他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切实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业和农村…  相似文献   

11.
江苏"三农"工作创造的又一个黄金发展期精彩纷呈:连续八年,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民利益增进、农村发展活力增强。2012年全省"三农"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各地在以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为总抓手之下,如何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心任务,突出工作重点,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推进农村改革创新,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持续发展?一道又一道发展命题正有待于各地用探索的路径和实践的成果来明证。  相似文献   

12.
对"三农"问题演变趋势和主要矛盾的精准把握是破解"三农"问题的前提。改革开放后经过长期中高速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内部孕育的变革动力和外部环境倒逼,为"三农"问题突破以往的约束边界、发挥新的功能价值、蓄积新的发展动能提供了条件。乡村振兴是"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必须立足"三农"问题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独特表现领域和表现形式,系统谋划通过乡村振兴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和优化路径。在整体推动"三农"工作的同时,要立足于三者之间粘度降低的变化,把握好时机并积极寻求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点突破;以产业振兴和人才振兴为抓手,在筑牢农业发展根基的前提下,着眼"接二连三"和多产融合,不断提高农业竞争力和质量效益;深度挖掘乡村生态、文化等多维价值,加强乡村治理变革创新,推动乡村文明发展和城乡融合;保障农民合法权益,有序推进农业人口转移和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深化改革为"三农"工作破除各项障碍,加强配套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3.
<正>山东省乐陵市联社以服务"三农"为中心,以实际行动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地方经济发展撑起了一片蓝天近年来,山东省乐陵市联社以服务"三农"为中心,求真务实,唱响支农主旋律,以实际行动践行"面向三农、面向社区、面向中小企业、面向县域经济"的定位和责任,用真诚的付出温暖着当地百姓,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地方经济发展撑起了一片蓝天,谱写了一曲曲惠民利企的优美华章。  相似文献   

14.
加快建立完善“三农”服务体系,为“三农”提供服务平台,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农业增效、带动农民增收、推进农村发展的重大举措。针对目前“三农”服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解决“三农”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三农”问题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的“三农”问题主要表现在:城乡发展不协调;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以及农民收放增长缓慢等。形成“三农”问题的主要因素为;城乡分离的二元结构;国家对农业的投入不足;农业和农材内外部环境的新变化以及农民化素质偏低等,深刻认识“三农”问题的成因及影响因素,对于促进农业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南方农村》2011,(3):91-91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教授魏晓东在《中国经济时报》发表解读新“三农”的文章。他说:新“三农”是相对于传统“三农”而言,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过程中伴随着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转型,新的社会阶层在不断地分化和组合,从传统的农民中逐步分离出的新群体。具体是指“新生代农民工”、“新生代农家出身就业难的大中专毕业生”和“新生代大学生村官”。这三部分青年人,他们都和传统的“三农”有密切的联系且已经形成了相对独立、特征明显的新群体,故称为新“三农”。  相似文献   

17.
<正>河南信阳市农业局党组书记、局长齐城,怀着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深厚感情,忘我地耕耘在大别山下、淮河岸边1.8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他带领全市的农业工作者同500多万农民兄弟一起,用辛勤汗水谱写了信阳市"三农"工作灿烂华美的丰收乐章。  相似文献   

18.
<正>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工作,对做好"三农"工作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理念、新论断。这些重要论述着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深刻阐明"三农"工作的战略地位、发展规律、形势任务、方法举措,为新时期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部署了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三农"  相似文献   

19.
市、区两级政府高度重视“三农”政策制定中的农民参与工作,把充分听取农民意见作为制定“三农”政策的首要前提与基本依据。近年来,上海郊区农民参与“三农”政策制定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了较大提升,但仍存在农民对政策知晓度低、参与渠道单一、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提高农民在“三农”政策制定中的参与程度,  相似文献   

20.
经过40年的改革发展,我国"三农"站到了新的历史方位。农产品生产能力成倍提升,农村基础设施、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农民群体大规模地向城镇和非农领域转移,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同时,"三农"问题表现出新的特征。农业效益低、国际竞争力弱、劳动生产率低;现代职业农民不足与各类农村居民并存;农村在城镇模式和田园模式之间纠结。要实现"三农"的现代化目标,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努力构建城乡融合、一体化发展机制,不断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建立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