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初期美国农业得到迅速发展,主要原因是联邦政府采取有效的农业发展政策,其中从国外引种粮食作物是农业生产水平质变的关键手段。由于中国作物资源的多样性和悠久的农耕历史,成为作物引种活动的首选目的地之一。在美国农业部主导下,哈佛大学阿诺德植物园和美国国家地理学会聘请植物学家、农业传教士和农业学者在中国开展了长期的粮食作物引种活动,获取大量的稻类作物、麦类作物、豆类作物和其他重要经济作物样本。这些中国粮食作物不仅解决了美国农业生产中种质资源缺乏问题,而且持续扩充了美国种质基因库样本数量,为美国跃居世界农业生产大国首位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2.
陕西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粮食作物的生产成本和收益与农民收入直接相关,对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文章分析了陕西省主要粮食作物的种植现状,以小麦、玉米为例探究了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成本收益,并对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潜力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尽管实施了多项惠农政策,粮食作物生产仍表现为成本高,收益低,农民播种积极性不高;粮食生产面临形势严峻,但陕西省粮食生产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该文还提出了提高农民耕种积极性、提高粮食作物单产水平、实现农业产业化等对策建议,以期为提高粮食作物产量和品质,提高生产成本收益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3.
玉米是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播种面积仅次于稻和麦.玉米在我国栽培历史已接近五百年,在长期的栽种过程中,对栽培技术也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不断改进和推广种植技术不但可以提高玉米的质量、产量、粮食储量,还能够提高经济效益,促进我国农业发展.本文主要研究玉米种植技术以及如何加强和推广玉米种植技术,为农业生产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中国作物栽培历史的阶段划分和传统农业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旭 《中国农史》2012,(2):3-16
我国原始农业约开始于1万年之前,最先驯化栽培的主要有黍、粟、稻、麻、菽等粮食作物。生产工具的不断发明更新,外来作物与本土作物的大融合,政治经济中心南移,对作物栽培技术的提高及南北方的农业生产结构的改变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根据作物栽培历史的技术特点,将之划分为:史前植物(作物)采集驯化期、传统农业萌芽期、北方旱作农业形成发展期、南方稻作农业形成发展期、多熟制农业形成发展期等五个阶段。以作物种质资源的起源、驯化、传播和利用为主线,探索我国传统农业各个阶段的发展规律及动因。本文认为:在我国作物栽培技术不断发展演进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极为丰富的作物种质资源和农学思想,是中国最为重要的农业物质和文化遗产。这对我国乃至世界的农业发展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1湖南杂粮杂豆的历史概况1.1杂粮杂豆种植历史悠久,但栽培管理粗放湖南习惯上将种植分散、产量较少的其他粮食称为旱杂粮或旱粮,主要是麦类和薯类。麦类分小麦、大麦、燕麦和黑麦4种,其中以小麦种植最多,大麦次之,燕麦较少,黑麦很少;薯类作物主要是红薯和马铃薯。杂豆作物主要是大豆、蚕豆、豌豆、绿豆、豇豆、饭豆、小豆等。其中大豆、蚕豆、豌豆和绿豆栽培面积较多。杂豆品种丰富,用途广泛,如豌豆按子粒用途可分为蔬菜豌豆、谷类豌豆2种,按播种期可分为早熟、中熟、晚熟3种,按颜色可分为白色、绿色、花色、褐色等多种。…  相似文献   

6.
基于农户调查的我国粮食增产主要限制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该文从农户的角度,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研究分析我国三大粮食作物目前生产中存在的增产问题,以期为我国未来粮食科技研究提供一定的决策依据。结果显示:我国粮食增产的主要限制因素是科技、气候变化、土壤质量问题。需要针对水稻、玉米、小麦三大作物的具体问题,加强相关科学技术研究,加大投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以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7.
基于SSM的山东省粮食生产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省作为粮食主产区的13个粮食生产大省之一,在满足区域粮食需求和为国家提供余粮中作用重大,为明确山东省粮食生产结构中不同作物的变化特点和竞争优势,文章利用偏离-份额分析模型对山东省的粮食生产变化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山东省粮食作物增长的积极因素主要还是国家粮食整体增长的大背景;主要作物小麦、玉米均具有结构性发展优势,但不具区域竞争优势.主要原因是山东小麦的单产增长率低于全国,玉米播种面积增长率低于全国.(2)山东省粮食作物单产和粮食作物播面比重在全国均处较高水平,未来如农业技术条件没有重大突破,作物比较效益没有重大变化,山东省粮食产量继续增长将较为困难.  相似文献   

8.
在岭南,某些农业技术较为突出,象稻谷栽培,一牛一犁的耕作法,水果的栽种,甘蔗的种植等等。特别是各种热带、亚热带作物的栽种,由于得天独厚,岭南在全国独占鳌头。岭南也向北方输出农产品,传播新技术,百越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也同时为提高整个中国农业的生产水平作出贡献。岭南农业的生产中已经逐渐显露出果类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发展优势。由于南方珍奇的水果、蔗糖成为上贡的物品和北方争购的物资,它刺激了园圃业的生产,部分农民转向专业性的农户,因而岭南的农业不是单一粮食作物的生产,而是多种经营的结构,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同时并举。这种农业生产的形式,在当时先进的地区虽然刚开始萌芽,但已展示了岭南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9.
增产报告摘登塞雁牌丰产素对粮食作物的增产效应报告施用材料:塞雁牌丰产素施用作物:粮食作物施用效果:各地增产增收报告摘录*小麦喷施丰产素,在我国小麦生产省区较大面积的应用,增产效果显著。在抽穗期和灌浆期,以4000倍液丰产素喷施小麦叶面,抽穗整齐,叶面...  相似文献   

10.
韩茂莉 《中国农史》1993,12(3):27-32
河北路是宋代北方主要农业生产地区之一,但受自然条件及其它因素影响,非农业用地大量出现,农业生产主要分布在太行山山前冲积扇上,黄河冲积淤土地带及沿边塘泊区。与农业生产地域相吻合、粮食作物亦表现出相应的分布特征。小麦、粟等旱地作物分布较广,水稻仅种植在沿边塘泊及水源较好的河流两侧。  相似文献   

11.
中央关于今冬明春在农村中普遍展开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教育运动的指示,关于水利工作、肥料问题以及深耕和改良土壤的指示公布了。这些文件是在总结我国几年来特别是1958年农业大跃进中丰富的经验的基础上,指出了明年在农业战线上争取更大的跃进的方向。1958年我国的农业生产获得了伟大的胜利。夏季作物空前大丰收,总产量达到一千零一十亿斤,比去年增产70%左右;早稻超小麦,总产量达到八百多亿斤,比去年增加一倍以上;大秋作物即将获得比小麦、早稻更大的丰收;据初步估计,今年各种粮食作物总产量可达六千亿斤至七千亿斤,比去年增  相似文献   

12.
小麦是世界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麦生产国,小麦是我国粮食作物中种植面积和产量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生产发展对我国的粮食安全意义重大。因此如何保证我国小麦生产乃至安全供给,是各界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对全国20个小麦主产省的面板数据建立固定效应模型,对影响我国小麦生产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的主要结论是地区间小麦的生产能力差距较大;每亩用工、每亩种子用量、成灾面积和其他物质费用对小麦的产出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丁亮 《致富之友》2003,(8):20-20
玉米在我国是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其种植面积及总产量均居秋粮作物之首。据透露,虽然普通玉米出现过剩,但特用玉米却价高俏销、供不应求。为适应市场,专家建议在农业结构调整中,扩大生产以下几种玉米:  相似文献   

14.
中国小麦生产的发展趋势制约因素及战略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小麦生产的发展趋势、制约因素及战略对策*李树超小麦在我国是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主要粮食作物,也是北方地区主要的细粮品种,其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占全国粮食作物的1/4左右。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小麦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从1983年开始,已成为世界第一小麦...  相似文献   

15.
高粱(Sorghum vulgaris pers),又名蜀黍或蜀秫。见于古代农书和其它文献又有芦穄、芦粟、木稷、荻梁、秫秫、稻黍、茭子之称。高梁原是我国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东北各省栽培较多,其次在山东、河北、河南、四川、陕西、江苏、安徽、山西、内蒙古、湖北以及甘肃、新疆等地都有栽培。但是,关于高梁在我国栽培的起源问题历来有印度传入之说。高梁究竟是不是我国的原产作物,这是学者们仍在争论的问题。自从一九四三年日本人和岛诚一报告了一九三一年由董光忠主持发掘的山西万荣荆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谷类炭化物,“经理学士高桥基生鉴定为粟(Setaria italica)和高梁(Andropogon Sorghum Var·Vulgaris)的炭化物以后,就揭开了我国高粱栽培历史研究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6.
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首要任务,由于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种植,因此,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必然会影响农民收入。基于湖北省1978—2015年的时间序列数据的分析表明,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比重变化对农业收入都有显著正向影响,且程度相当。在粮食作物内部,小麦种植比重有稳定正向影响;在经济作物内部,油料、棉花和蔬菜有显著影响。本文据此对湖北省种植结构的调整提出了建议:要保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整体播种面积保持稳定;非优势粮食作物要向优势作物分流;要因地制宜重点发展优势经济作物;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要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  相似文献   

17.
从生产者角度研究转基因作物的潜在经济效益对我国制定转基因技术产业化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基于对黑龙江、吉林、山东、河南和福建5省723个农户的实地调查数据,以玉米、大豆、水稻和小麦4种作物为例,从生产层面评估我国转基因作物商业化推广前景。研究表明,就农业生产者而言,相比常规品种,种植转基因作物品种具有比较明显的潜在经济收益。按照2009年这个特定年份的病虫草害来计算,抗虫、抗病和抗除草剂3类转基因技术应用在玉米、大豆、水稻和小麦4种粮食作物上的潜在收益平均为72元/亩,而按照多年病虫草害最严重的年份来算,转基因技术应用到上述4种粮食作物上的潜在收益平均可以达到104元/亩。  相似文献   

18.
冬小麦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其加工产品用途广泛:面粉可以做馒头、面包、面条、油条、水饺、蒸包、油饼等许多种面食加工品,其加工副产品麸皮可以作优质饲料。绿色食品小麦是加工绿色食品小麦加工产品的基本原料。而绿色食品小麦生产技术是生产绿色食品小麦的关键。本技术适用于大田栽培条件下,每亩产量在400公斤以上的小麦栽培管理和病虫害防治。  相似文献   

19.
范毓周 《中国农史》2002,21(1):23-26
有关商代的麦类作物,学术界争执不一,迄无定论。本文结合考古材料,重点分析了甲骨文中有关麦类作物的记载,指出:麦类作物无论是否起源于中国本土,其在商代确已成为常见的大田作物,而且小麦为“来”,大麦为“麦”,围绕麦类作物的种植和收获还有一定的祭礼典礼。  相似文献   

20.
郜媛媛 《中国农史》2023,(2):62-72+145
麦类作物大约在商代前后传入西南地区,从考古材料来看,西南地区麦类作物出现的年代呈现显著的西早东晚、北早南晚特征。本研究在系统梳理西南地区先秦时期麦类作物发现的基础上,结合周边地区发现的材料,对西南地区麦类作物的来源路径进行探索。麦类作物的传播路径可能存在北线与西线两条不同的通道:北线沿着粟类作物传播的路径率先传入甘青地区后,继续向南传播至川西地区,并一路南下传播至云贵高原;西线则自青藏高原南北两端向东传播。在麦类作物传入西南地区后,区域内平原和山地居民对于外来作物冲击的回应差异较大。平原地区的农业体系相对成熟、保守且稳定,不容易受到外来作物的冲击,因而麦类作物始终只占据全部农作物的极小份额。但山地则不同,山地作物系统倾向于多样化,且比较容易受到新物种的影响,作物体系转变较快,这在大麦的传播上体现得尤为显著。在西南山地地区,麦类作物传入以后,很快被当地居民接受,原有的作物体系被打破,部分遗址甚至转而经营以麦类作物为主的农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