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育才 《魅力中国》2010,(7):135-135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把审美情趣列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这是初中语文教育的美育任务在新课程培养目标上的体现。教师要充分发现美的因素,引导滂生去品赏美,让学生爱到美的熏陶,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
钱培培 《魅力中国》2010,(13):80-80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把审美情趣列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这是初中语文教育的美育任务在新课程培养目标上的体现。教师要充分发现美的因素,引导滂生去品赏美,让学生爱到美的熏陶,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3.
姜兰婷 《魅力中国》2010,(3X):53-53
<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把它列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这是基础教育的美育任务在新课程培养目标上的体现。也可以说,基础教育课程在美育方面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法国艺术大师罗丹曾说过:"对于我  相似文献   

4.
邵萍 《西部大开发》2011,(2):145-145
朱光潜认为:“美感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美感教育的功用在怡情养性,所以是德育的基础功夫”。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中学语文教学应当注重学生的美感教育,利用教材中丰富的资源,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方法引导学生体验并感悟山水描写中蕴涵的情感美,亲青美.爱情篇章中的人性美,人类挑战“自我”所表现出的生命价值美和人类对美的创造所体现出的自身美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从而提南他们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崇高的理想信念。  相似文献   

5.
所谓审美教学是指教师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并在实践中逐渐提升鉴赏美、创造美能力的教学活动。审美能力本身是一种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不能只靠理性方面的教育,还要靠美育这种感性方面的教育。  相似文献   

6.
张晓杰 《魅力中国》2014,(10):148-148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音乐欣赏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可以丰富情感,发展想象力,提高感知、理解、表现、鉴赏音乐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冯文杰 《魅力中国》2013,(19):183-183
美术课对于实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作用。美术课的目的不是把所有学生培养成艺术创作家,但是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文化素质、发展创造性思维,陶治其情操,起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史慧娟 《魅力中国》2010,(9):133-134
诗词是抒情昧最浓的一种文学体裁。《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在鉴赏诗词过程中,通过体验诗词的意境美,音乐美,情感美,格式美,才能让学生形成美的情感、美的德操、美的理念。  相似文献   

9.
董俊霞 《魅力中国》2011,(12):335-335
美育就是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审美观点与感受美、追求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在对学生加强审美教育的过程中,语文教学是一个重要阵地.而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作文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观察方法,表现技巧的训练,而且要加强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审美观的培养,以发展他们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用教材培养学生感受美的情趣;第二,开设阅读课,培养学生鉴赏美的情趣;第三,利用课外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创造美。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从这里可以看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已是势在必行。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情感上的渗透,从而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2.
张玲 《魅力中国》2013,(10):225-225
在美术教育中渗透德育是新课程新理念的体现,也是现代教育的需要。本文研究从关注美术的教材内涵、课堂教学、教学手段、课型等方面,有机地渗透德育,在培养学生健康审美情趣的同时。迭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刘建萍 《魅力中国》2010,(31):219-219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培养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是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审美素质是人的素质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审美情趣和爱好,识别美丑的能力,艺术才能和特长等。  相似文献   

14.
石涓 《魅力中国》2011,(18):267-267
教读古典诗文,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古诗文时,必须改变教法,指导学生在咀嚼、体会、感悟和创新上下功夫,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从整体上去感知古诗文的音乐美,在媒体辅助教学过程中得到升华。  相似文献   

15.
叶霞 《魅力中国》2008,(4):63-64
音乐是美的艺术,音乐教学是引导学生审美发现的过程,美的教学环境可以成为有效的潜在教育手段。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新课程的实施使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焕发青春,课堂上不再是单调乏味的知识讲解,不再是高深莫测的演唱技巧,同时也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新课程的实施也给我们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听”又增添了几分含义。  相似文献   

16.
冯海凤 《魅力中国》2014,(7):145-145
语文的新课程特别强调要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重视对学生人文意识的培养,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那么怎样的课堂教学结构才能构建这样的学习氛围呢?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谈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标准将塑造良好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视为课程的基本任务和自身优势,在能力要求上又把审美教育当作语文课程的重要功能,特别提出:"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能力",并将其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  相似文献   

18.
古诗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读古典诗词,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读古典诗歌时,必须指导学生在咀嚼、体会、感悟和创新上下工夫,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从整体上去感知诗的音乐美,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步入诗的意境,最终获得思想的启迪,达到积累祖国语言,提高审美情趣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美术是一门艺术,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即美育的主要途径,美术能够使人们更好地面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抚慰人们的心灵。而美育正是通过教师循循善诱、以身作则.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审美感受、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陶冶高尚的情操和情趣。  相似文献   

20.
姚娜 《魅力中国》2014,(6):140-140
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类学科,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小学这一黄金时期促进学生打好语文基础成为教学重任之一。在新课改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如何改革和创新小学语文教学手段,为教学增添更多的活力,成为急需解决和完善的教学任务之一。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