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书莹 《中国经贸》2009,(20):135-136
商业银行资本金问题一直中国银行业颇讳疾忌医的问题之一。一方面,国内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常常让人觉得无可非议;另一方面,银行间交叉持有次级债以为对方资本充足率保驾护航亦是业内的“大势昕趋”。上个月,银监会终于打破沉默,开始对这种不够体现资本水平的资本充足率行令制止。可是半月的时间,终觉得对社会在经济不够腾飞的时刻影响过大,暂缓执行。时间可以拖,可是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的方式却必须有新路可寻了。本文旨在分析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现状及问题,探寻补充资本金的新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2.
李岩 《中国经贸》2014,(9):107-107
资本充足率是监管当局对商业银行最低资本金的要求,为了满足监管当局的资本金要求,我国商业银行要通过各种途径补充资本金。随着资本监管的不断强化,资本管理新规不断推出,强化资本约束力度也日趋加强。随着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业务的多样化和复杂化,在快速发展不断深化过程中,逐渐面临着资本充足率较低的尴尬境地。国内商业银行外延式粗放、高资本消耗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因此,如何补充商业银行的资本金短缺和不足,建立商业银行资产增长的约束机制,增强商业银行抗凤霞能力,实现银行稳定经营和健康发展、已成为商业银行必须要考虑、关注和需要着力采取措施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3.
我国商业银行欲达到《新巴塞尔协议》关于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一是增加资本金,二是调整资产组合。而要想在短期内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最有效的做法就是补充资本金。因此,面对外资银行的冲击,国内商业银行都相继选择发行次级债券来改变其资本充足率。本文就次级债券的发行对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4.
一、引言 资本充足率是银行资本金与加权风险资产的比率,是衡量银行经营安全性和稳健性的重要指标,是维持银行稳健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改革开放和国家对中国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中国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我国自2004年3月开始执行《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以适应2007年资本充足率达标的要求.但随着商业银行资本规模不断扩大,金融风险也随之增大,为抵御风险而设的资本金却没有明显的同步增加,资本现状与业务发展呈明显的背离状况,资本充足率不足并且结构不合理.  相似文献   

5.
在金融业开放不断加快、银行监管标准逐步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日益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结合具体国情,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应从两个方面提高资本充足率:一是立足自身努力提高资本充足率,如提高盈利水平、引入境内外战略投资者和民营资本补充资本金、发行次级定期债务、尝试发行混合资本工具等;二是争取国家必要的政策支持,如争取减税返税、剥离不良资产等。  相似文献   

6.
周媛  康赫 《魅力中国》2011,(6):156-156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充足的资本和合理的资本结构既是维护公众对银行信心的基本需要,也是银行自身承受各种损失和风险的“缓冲器”,其最重要的反映指标就是资本充足率。但对于中国的商业银行来说,资本充足率过低一直是个老难的问题,也是中国银行业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7.
中国银行业的重大难题之一:补充资本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银监会的要求,2007年以后,中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要达到8%以上,这意味着银行业每年需要补充2000多亿的资本金,这对资本市场的融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面对巨大的银行融资压力,股票市场不断下跌,融资功能不断萎缩。国际资本市场对缓解国内银行的补充资本金的压力有一定的作用,但还有不少制约。银行业与资本市场之间形成了难以解开的“死结”。一、中国银行业的资本金难题中国银监会成立以后,全面借鉴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监管框架,2004年3月1日颁布实施了新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在资本监管方面加快了与国际接轨的步伐…  相似文献   

8.
次级债券是指商业银行发行的、本金和利息的清偿顺序列于商业银行其他负债之后、先于商业银行股权资本的债券.发行次级债权不仅可以拓宽商业银行的资本金筹集渠道,提高其资本充足率,缓解银行的经营风险,而且还可以丰富个人和机构的投资品种,分流居民存款,降低银行的挤提风险.  相似文献   

9.
张健 《天津经济》2005,(2):48-49
一、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产权结构的现状 当前,影响我国金融机构发展的因素诸多,但是关键的问题只有两个,而且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是增加资本金,银行业务要扩大,资本金不增加,达不到巴塞尔协议规定的资本充足率标准,就没法扩展业务,产生的风险就无法承受;另一个是促进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  相似文献   

10.
提升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途径一方面可以通过扩大股本、增加利润留成比例、发行混合债务资本工具以及次级长期债务来扩大分子。另外,还可以通过缩小分母来实现.即减少银行的风险暴露。可见,再融资不是上市银行充实资本金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11.
信贷管理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内容,包括信贷规模管理和信贷合同管理两个方面,加强信贷规模管理和信贷合同管理是商业银行精细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中央银行加强对商业银行规模控制以及实施新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的背景下,采用VAR方法和情景分析法实证分析了规模约束下和资本充足率约束下的信贷管理问题。结果发现:第一,规模约束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其中存款准备金率比存贷款利率对贷款规模影响显著,但存在4个月的时滞;第二,资本充足率约束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的信贷合同签订比例,按照新的资本管理办法,已签未贷合同需要增加资本金以覆盖其风险。  相似文献   

12.
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有效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毅 《南方经济》2005,(1):65-67
本文从银行管制的历史角度,从分析《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入手,通过国际比较,探讨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有效性。在分析中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基础上,面对众多商业银行力争上市融资充实资本充足率的现状,指出重视风险管理才是银行持续发展的根本。  相似文献   

13.
国际银行业提高资本充足率的经验与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资本充足率高低是银行实力的象征,对于防范银行风险保持金融稳定、对于提高银行的国际竞争力有重要意义。本文探讨了发达国家提高资本充足率的经验,分析了我国银行资本金不足问题,提出了在达标期内提高资本充足率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资本充足率是现代商业银行的生命线,保持充足的资本是其得以生存与发展,进而有效维护金融安全的重要条件。2009年以来,商业银行信贷的大量投放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企稳回升,也不可避免地给银行资本充足率带来较大压力。本文在介绍我国商业银行资本不足原因的基础上,通过对各种提高资本充足率途径的分析,提出了当前形势下提高资本充足率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上市银行凭什么再掏股市腰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提升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途径一方面可以通过扩大股本、增加利润留成比例、发行混合债务资本工具以及次级长期债务来扩大分子。另外,还可以通过缩小分母来实现,即减少银行的风险暴露。可见,再融资不是上市银行充实资本金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16.
《珠江经济》2001,(11):32-32
资金不足根据《巴塞尔协议》,银行资本充足必须达到8%。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前身是国有专业银行,是以国家信用作担保的机构,因此,长期以来,国有银行忽视资本金的充足和管理。1998年前,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到8%。1998年财政部发行2700亿元特种国债补充国有商业资本金后,其资本充足率才达到8%,但随着业务发展,信贷资产增加,国有银行又无力充实资本金,导致部分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又下降到8%以下,同时资本金又缺乏稳定补偿机制。资本金比例不足严重制约着银行资产规范的扩大,导致资金出现流动性风险,进而破坏我国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我国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情况,以黄冈市为例详细说明了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计算方法,指出了当前作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资本金不足实际情况,提出了补充渠道,并就未来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达到基本要求后,实施新资本协议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天津经济》2011,(3):81-82
资本充足率一、资本充足率的意义资本充足率是指资本总额与加权风险资产总额的比例。资本充足率反映商业银行在存款人和债权人的资产遭到损失之前,该银行能以自有资本承担损失的程度。  相似文献   

19.
文章构建一个双边随机边界模型,对金融监管当局与商业银行关于资本充足率的影响能力及其对实际资本充足率的影响效果进行估计。研究表明:监管当局与商业银行不同的影响能力对资本充足率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商业银行具有明显的信息优势和更强的影响能力,双方的综合影响结果导致实际资本充足率比均衡资本充足率低24.14%﹒中国商业银行对当前以及过渡期内的资本充足率监管标准具有较强的承受能力。金融监管当局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商业银行的深度了解,并有效推动对银行的差异化监管。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巴塞尔协议相关规定入手,在分析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现状的基础上,探索提高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