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赵凤桐 《中关村》2010,(6):83-83
三年前,《中关村创新谱》问世,曾引起热烈反响。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教授把中关村称之为“中国未来的动力引擎”,这部书稿之所以受到关注和好评,那是因为“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创新英雄”。书中记录了中国创新创业的先锋,从陈春先、王选、柳传志到王文京、杨元庆、邓中翰、李彦宏、张朝阳……51位“知识英雄”,尽管他们创业的道路崎岖不同,但都来自于中关村。都是秉承“创新”理念,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们书写了中关村波澜壮阔的历史,正在描绘最新最美的画卷。  相似文献   

2.
《中关村》2009,(8):30-31
2008年6月19日下午,担任中国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理事长的段永基从北京飞赴宜昌,参加中国民营科技企业家三峡高峰论坛。他说,面对金融危机,部分企业家有些悲观。觉得金融危机是个坎。难过。其实金融危机,正是考验企业家素质,考验企业家精神的最好时候。在中国企业界,段永基是一块响当当的“名牌”,就像有媒体将中国的电影先锋张艺谋个人评价为“一家跨国公司”一样,  相似文献   

3.
邓中翰 《中关村》2008,(10):89-89
对于中关村这个“星光中国芯”的诞生地,中星微人怀有深厚的感情。中关村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导,不拘一格引入和培养科技人才,并承担起国家重大项目的研发和推广任务,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中关村就像一架承载着创新使命的飞船,在二十年的历程中,不断创新、突破,跃上了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度。二十年中关村的发展,新型的“车马炮”的组合为她带来了无穷的动力和活力。  相似文献   

4.
杨速炎  CFP 《中关村》2008,(4):42-45
在美国纽约的“失败产品博物馆”里,高达8万多件“失败产品”静候人们反思。其中不乏很多大公司的产品,功能强大,或很新奇。博物馆提供了这样一个数字:美国每年推向市场的新产品达54000多种,而真正受到青睐的只有20%。  相似文献   

5.
马文良 《中关村》2010,(3):14-19
中国当下有两大战略国策:一个是“和谐社会”,一个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后一项国策的呼声,最先来自于科技圣地和创新沃土中关村。这也是去年3月,国务院批复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初衷。又是一年春风绿,我们且来看看中关村核心区海淀园生长出哪些中国的希望昵?  相似文献   

6.
程桔华 《中关村》2012,(4):34-35
“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巍然中央。”百年名校清华大学优良的传统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着同样著名的清华科技园。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大学科技园区,清华科技园在园区建设与运营等诸多方面均已成为国内乃至国际众多园区争相效仿的典范。其代表作当属清华科技园推出的“钻石计划”。“钻石计划”的目的就是为了扶持入园企业自主创新,做强做大。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清华科技园其实就是中国高科技企业创新创业的大舞台。  相似文献   

7.
《中关村》2005,(8):17-17
“科学泰斗,晶体动力学,英名誉中外;学海宗师,半导体物理,师表惠后学。”这幅挽联是黄昆院士一生的高度凝缩。黄先生的一生,“科研育人双辉煌”,“治学为人堪为师表”,作学问坚持“从第一原理出发”,干事业着眼“放手培育新人”,生活中“一向淡泊名利”……一件小事让人终生难忘:1955年先生已是中科院院士,理应拿薪300多元,先生见一位同事只拿50多元,他说,“我要吸烟,比你多拿6元钱,其余都交党费。”  相似文献   

8.
赵弘 《中关村》2013,(11):29-31
纵观中关村的发展历程,必须高度关注“改革、创新、人才、辐射”等几个关键词,这几个词凝结着中关村探索发展的核心经验。  相似文献   

9.
纪世瀛 《中关村》2011,(4):42-42
“《规划纲要》始终贯穿一种十分强烈的中关村精神,这再一次证明创新的关键在于先行先试、勇于突破。”  相似文献   

10.
《中关村》2006,(1):158-159
一个新生事物能否茁壮成长,关键在于这种新生事物的本质是否符合时代的要求。从1999年许为平以“给企业一个家”的理念切入北京经济起,五年过去了,如今的总部基地无疑已经成为一个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的巨大引擎。  相似文献   

11.
明星  吴炜 《中关村》2014,(7):34-35
飞马旅不采用现金交易,而是让创业企业以“微股份置换”的方式,与创业者的利益构成共同体,从而加强创业企业获得服务的可能性与创业服务机构的责任感。  相似文献   

12.
中关村近来多了一些咖啡馆、会所、俱乐部。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是,中关村咖啡馆的咖啡,会所的茶,飘出了浓浓的创业、创新的味道。本期杂志“封面故事”说的就是这一话题。3年前也是这个莺飞草长的4月,国务院批复成立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被国内外人士称为中国向创新型国家迈进的一个里程碑。3年过去了,科技能否引领转型?创新能否驱动中国?路途漫漫,关山重重。世界看中国,中国看中关村,中关村人深感责任重大。  相似文献   

13.
马文良 《中关村》2014,(10):20-21
2013年9月30日,对中关村人来说,是个倍感荣幸和值得喜庆的日子。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委员来中关村展示中心进行参观,作为政治学习中的一课,七大常委悉数到场。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对中关村发展提出了希望,同时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五个着力”要求。  相似文献   

14.
《中关村》2008,(7):126-126
6月17日,首届“中国传媒百强年会”在安徽黄山脚下举行,《中关村》杂志从全国300多家主流媒体中脱颖而出,上榜“中国传媒百强”,荣获“2007-2008年度中国媒体创新贡献奖”。  相似文献   

15.
沙磊  沙磊 《中关村》2010,(6):28-29
2010年中关村示范区将重点制订实施4项重大政策、大力实施“中关村示范区行动计划”6大工程,重点推进8项体制机制改革试点,争取全年企业总收入在2009年基础上再增长15%以上,争取到2012年形成千亿元规模以上企业4家、百亿元规模以上企业25家和一批十亿元规模企业。  相似文献   

16.
张颐武 《中关村》2010,(6):93-93
5月4日上午,我在世博园的新闻中心参与世博“北京周”的开幕式。在演播室看得见黄浦江两岸的瑰丽景色。看着争奇斗艳的场馆和如织的游人,确实感受到内心的震撼。世界凝缩在上海,上海展开着世界的画卷,我们一百多年的“中国梦”也得到了更多的展开。今天的中国需要这样的时刻给自己和世界一个新的平台和对于未来的期许。  相似文献   

17.
沙磊 《中关村》2010,(6):64-65
朱希铎侧了一下头。秦升益认出了这个人:是北京民协执行常务副会长、中关村开放实验室负责人在与他说话。 与朱希铎一样,秦升益也有自己的计划和“密谋”;当然,这全都是为了服务仁创科技的砂产业计划,以及他征服沙漠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8.
张越 《中关村》2012,(5):117-120,116
从一个普通的士兵蜕变成一个伟大的芝术家,崔开玺走过了一条漫长而崎岖的道路,但他却乐在其中。打开崔开玺的画册,仿佛打开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长篇画卷。他的笔触从历史的缝隙中挥洒而出,时而追溯到血雨腥风的战场,时而捕捉到日本战俘的噩梦,时而描绘战后和平环境中在清风晓日下散步的牛羊……  相似文献   

19.
萧惑之  李春晓 《中关村》2006,(11):63-63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一项已被应用于200多项工程,每年为国家节约建设资金几十亿元的科研成果,在问世39年后的今天,仍然没能得到官方权威认定和推广。”这就是耄耋之年的黄土研究专家焦五一先生提出的“弦线模量”理论。虽然“弦线模量”理论没有得到专家的认可,可是在工程应用领域却得到不断验证,引起新闻界的广泛关注。多年来,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媒体对“弦线模量”成功应用的事例报道高达百余次;并称之为“我国建筑工程设计上的一大突破”。国家科委编撰的《中国科技成果大全》也将其认定为“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弦线模量”…  相似文献   

20.
明星 《中关村》2011,(12):22-22
“大学应该更多地为科技创新做贡献,我认为世界上有两个地方做得最好,一个是斯坦福,一个是清华科技园。”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曾给予清华科技园极高的赞誉。清华科技园位于北京的主园区是世界上最大的大学科技园,也是国际科技园中公认的最好的科技园区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