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1 毫秒
1.
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与农民转移就业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存在着互动性关系,加强县域经济发展应结合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进行。山东省在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农民转移就业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今后一个时期,县域经济的发展,如何更好地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形成县域经济与农民转移就业的良性互动,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是仍需重点研究和着力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朱刚 《珠江经济》2006,(6):64-68
在长三角、珠三角和首都经济圈的三大经济区的引领下,中国进入区域经济发展的新阶段,产业集群式发展是区域经济继续高速发展的有效模式和新动力,而产业集群的发生、发展机制值得思考。本文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宏观视角下分析了产业集群、技术转移和专业孵化器的关系,肯定专业孵化器在技术转移和产业集群并最终推动区域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探讨了技术转移下的专业孵化器运作模式。  相似文献   

3.
李亚 《重庆经济》1995,(1):51-52
重庆是一个大工业与大农村并存的城市,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而农村经济却发展落后,合理转移农村劳动力,是加快重庆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之一。这篇文章针对合川农村经济现状,提出了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合川市经济发展的设想。  相似文献   

4.
金梅  张冀民 《发展》2013,(3):82-83
本文通过对国际和国内、省外和省内形势的审视,在客观分析甘肃省经济技术发展环境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工业领域合作、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促进甘肃跨省(区、市)经济技术合作的基本战略。  相似文献   

5.
豆卫  韩天虎 《发展》2009,(11):23-23
一、努力统筹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关系。当前,草原工作的主导思想正在由以经济目标为主转移到生态与经济并重、生态优先上来。为此,必须统筹考虑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关系,正确处理草原保护与农牧民生产生活的关系。本省草原牧区也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面临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的双重压力。  相似文献   

6.
从世界和一国范围内考察经济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的客观事实,也就是说区域之间存在着经济梯度,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区域经济梯度转移理论认为: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现状,取决于主导产业部门在工业生命循环中所处的阶段;高梯度地区的主导产业部门是由创新阶段的产业部门组成,低梯度地区是由成熟阶段后期或衰老阶段产业部门组成,产业发展在客观上存在着区域性梯度差异。这种产业梯度的存在导致了产业在地区间的梯度转移,产业转移的实质就是高新技术扩散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产业的适时转移不仅是高梯度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需要,而且随着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转移,也促进了低梯度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加快了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7.
西岗区作为大连市的中心城区之一,在大力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如何抢抓机遇,尽快实现由居民区向繁华商贸区的转移,实现扶持各种经济成份为重点向个体私营经济为主转移,实现以发展传统产业为主向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主转移,促使区域经济进入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8.
一、西部地区产业引入的战略选择与原则 1.可持续发展战略。西部落后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的基础较差,缺乏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的指导,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盲目的、不科学的行为,以环境去换取经济的短期增长,会造成资源浪费和新的环境污染。而且沿海产业在向西部地区转移中,肯定会有一部分当地环境立法限制发展的产业迁出,这都会对西部地区的环境造成新的威胁:因此,为了在产业转移中兼顾生态平衡,保护环境,求得经济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准确把握全球产业转移的机遇,紧紧围绕国家发展战略,趋利避害,适时调整利用外资政策,利用外资的质量与永平不断提高。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与对外开放均进入新的时期,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轴。在对外经济关系方面,不断提高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胡俊超 《特区经济》2006,(6):286-288
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存在着较大差异,必须协调发展。发展经济学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历史变迁都显示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径是产业转移。产业转移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径依赖。历史上区域经济的发展总是与产业转移相伴而生,产业转移不仅具有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加速效应,而且还能密切区际联系。产业转移在宏观上基于产业结构的提升,在微观上基于特色产业的建立、优势产业作用的发挥和相关产业的建立协调区域经济的发展。我国基于区域经济协调目的的产业转移方案应是基于跨越式发展思想的多向位、多梯度的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11.
天津,作为北方重要的港口工业城市,在京津冀地区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把天津逐步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科教发达、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在多年来的发展历程中,天津市委、市政府一直与中国科学院密切合作,大力促进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为增强天津市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以及全球产业转移的加快,航空枢纽港作为全球综合运输网络节点的功能更加凸显,对资本、技术、人力等高级生产要素的聚集效应进一步强化,加快航空枢纽港建设、发展空港经济已经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  相似文献   

13.
毕于榜 《特区经济》2006,(9):205-207
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西移将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产生非常显著的影响。对中部省份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中部省份在全国经济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全国性的经济技术转移、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要求等,使得中部省份有条件在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西移过程中迅速崛起。中部省份也必须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选择培育经济发展极,调整与完善各项政策,积极探索区域经济合作的新模式等,以现实中部与西部地区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就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一方面要更加注承自主创新:另一方面要积极参与国际问的技术转移.走引进、消化、吸收之路,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5.
张峻铭 《发展》2008,(11):40-41
一、平凉市人力资源开发与成效 (一)加快劳务经济发展,人力资源转移步伐明显加快。从调查情况看,政府把加快劳务输转,发展劳务经济摆在了突出位置,以此作为减少农民、富裕农民、提高农民的战略任务,并积极开辟劳务基地,扩大劳务输转规模,使劳务经济成为促进农民增收最直接、最现实的渠道,进而带动人力资源转移实现了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蔡兵 《南方经济》2003,(10):59-62
改革开放后,中日经济联系日益紧密。本文分析了日本对中国直接投资过程中的技术转移基本模式和模式转换的基本原因,同时还对模式转换后对中日两国经济发展的后果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文章指出,日本向中国等地进行大规模直接投资及技术转移,既能促进东道国的技术进步、经济发展,又对日本国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产生了推动力。  相似文献   

17.
任何与经济发展有关的政策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而且这一过程又反过来影响经济的发展进程。农业剩余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所带来就业结构变动以及因此而产生的现代经济的推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流动就业,可以降低农业生产总成本。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不仅会减少单位土地劳动力的绝对量,更重要的可以减少过剩在农业内部的滞存量,减少制约土地集中使用的因素,有利于今后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自身劳动力的素质,也有利于形成农业生产无形而巨大的生产能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不仅提高了农民收入和发展了农村经济,对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满足了非农产业部门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  相似文献   

18.
鼋诲  黄艳芳 《中国经贸》2013,(14):90-90
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产业分工的进一步深化,在全球范围内重新配置资源要素成为市场需求,为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提供了良好机遇。重庆市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以及优势产业走出重庆的发展进程中,促进了重庆经济的高速发展,但同时出现了一系列妨碍经济发展的社会经济问题需待解决。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江西省上高县坚持“兴工强县”、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采取以经济发展拉动就业,内增外扩、多路并举的有力措施,致力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积极探索劳动力资源与企业用工有机对接机制,促进了农村劳力转移就业,做大做强了劳务经济,实现了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目前,全县11.43万农村劳力已向非农产业转移6.94万人,  相似文献   

20.
经济发展的快慢,除了社会的整体因素外,在不同的发展起点、不同的物质技术基础上,还取决于经济环境的优劣。因此,正确认识和认真解决好经济环境的优化问题,对加快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济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良好的经济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经济的发展总是在一定经济环境下进行的,良好的经济环境是经济发展永久的、必需的客观前提。首先,良好的经济环境能使经济资源按照市场机制进行合理的、有序的配置。作为社会化大生产的物质前提──生产要素(包括信息、技术等资源),都应在全社会自由流动,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