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姚恩育 《浙商》2012,(18):66-66
今年4月份,朝鲜以政府的名义批准我们在朝鲜建立义乌小商品市场。 “9月份我们将应朝鲜政府邀请,赴朝鲜进行商务考察。”浙江建龙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伟祥告诉《浙商》记者。对于他而言,这次考察有着特殊的意义。虽然张伟祥已经去过朝鲜数次,但这是他的第一次商务考察。或许这将是浙商“朝鲜计划”迈开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2.
田雨 《浙商》2012,(19):27-27
1[特别策划] 朝鲜来招商了 “我很愿意跟全世界的浙商一起,将目光一起投向朝鲜。朝鲜现在是小开放,即将开放,所以在这个国家会有非常多的机会,非常适合中国的投资者前去挖掘。”罗杰斯在本刊举办的2012中国民企投融资大会上表示,他的投资下一站将是朝鲜。  相似文献   

3.
朱健 《浙商》2011,(20):130-130
朝鲜平壤,高丽饭店地下一层的酒吧里,浙商考察团成员、浙江朝翔进出口有限公司总裁崔东元要了一扎啤酒,呷了一口,脸上泛起笑容。这样的轻松神态,明显和他那一身严肃的朝鲜式正装(类似中山装)有点儿不搭——两个小时前,他刚刚见了几个在平壤生活的朝鲜亲戚,还来不及换掉这身行头。  相似文献   

4.
沈晓琳  俞苗玲摄 《浙商》2012,(18):52-55
“我很愿意跟全世界的浙商一起,将目光一起投向朝鲜。朝鲜现在是小开放,即将开放,所以在这个国家会有非常多的机会,非常适合中国的投资者前去挖掘。”罗杰斯在本刊举办的2012中国民企投融资大会上表示,他的投资下一站将是朝鲜。  相似文献   

5.
虽然朝鲜的市场需求将越来越大,但是,面对中国民营企业的投资需求,朝鲜是否已真的敞开了胸怀? 投资朝鲜的黄金时代真的到来了吗?投资朝鲜的机遇与风险在哪里?7月31日,浙商代表与朝鲜贸易省及国家科学院官员,就有关投资朝鲜的疑问进行了交流。  相似文献   

6.
姚恩育 《浙商》2012,(18):62-65
投资朝鲜,似乎变成一个《小马过河》的故事:现在人人都知道朝鲜充满机遇,同样有很多人害怕遇到危险;只是你如果不试水,又怎么知道水有多深呢? “如今浙商投资朝鲜最大的问题是了解不够多。”浙江建龙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伟祥又寸《浙商》记者如是说,“与东北的很多企业家相比,我们失去了不少先机。投资,得先从了解开始。”  相似文献   

7.
《浙商》2010,(19):18-18
浙商全国理事会组团赴辽宁丹东考察,大家顺便去了一趟朝鲜。  相似文献   

8.
沈晓琳 《浙商》2013,(6):36-38
去年本刊做过《朝鲜来招商了》特别策划,曾引起众多浙商对这个神秘国家的关注。朝鲜在杭州设立“领事级别”的经贸办事处,释放了这样一个信息:朝鲜自下而上的开放已经悄然开始。  相似文献   

9.
得失皆有因     
《浙商》2012,(18):16-16
全世界都在猜度:朝鲜什么时候开放?8月的一天,一个朝鲜代表团突然来到杭州。尽管对方是朝鲜贸易省官员带队,但他们走的却是民间路线——通过浙江省金融学会找到我们(浙商全国理事会),希望我们请一批浙商与他们面对面交流。座谈会上,我们惊讶地获知,朝鲜开始设立高新区——今年4月成立了恩情高新技术开发区(以前媒体上未见报道)。他们此行即为这一高新区招商。低调神秘(不要公开见报),却又要招商引资,朝鲜代表团此行看来颇有些矛盾。然而,从交流中,我们感到充满矛盾的还有朝鲜整个国家。  相似文献   

10.
沈晓琳 《浙商》2012,(18):56-57
朝鲜招商团此次来杭州的目的,是推广在平壤市恩情区建立的一个高新技术开发区。 7月31日,远道而来的这个神秘的朝鲜招商团到底给浙商们带来了什么投资项目?又有哪些优惠政策?  相似文献   

11.
马克强 《浙商》2005,(11):83-84
2004年朝鲜政府确立了“经济政策调整”的路线后朝鲜允许个人经营、商店租赁以及可以进行土地承包,消息传开.对经历过改革开放的中国商人来说无异于又是一个巨大的商机。而浙江商人又在这波朝鲜投资热潮中占得了先机.凭着善于抢占市场的本能多位浙商先后到朝鲜“掘金”。而首当其冲的就是温州商人曾昌飚。  相似文献   

12.
朱健 《浙商》2011,(20):127-129
即便疑问和反复在朝鲜从来就不稀缺,即便能够预知可能存在的风险和变故,但对于中国当年如火如荼改革岁月有着完整体验的浙商们依然相信,只要民营经济成功嫁接、萌芽生根,这片土地重焕生机的一天值得期待。  相似文献   

13.
《浙商》2007,(4):78-79
[入选理由] 2006年8月26日,在张国芳和他所领导的甘肃企业联合会的组织下,全国各地20多个省份,共600名浙商赶赴甘肃兰州,参加那里的全国浙商论坛,这是迄今为止,浙商在省外最大规模的集会,集会的结果是各地浙商在那里签约了共50亿元的投资项目。此举为浙商寻找新的投资领域,为甘肃经济开发和甘浙两地经济合体做了一件非常有益的事情。  相似文献   

14.
郑宇民 《浙商》2005,(12):20-22
浙商的崛起需要鼓与呼,于是郑宇民先生为浙商鼓掌;浙商群体现象需要研究,于是郑宇民先生从现象到本质,孜孜不倦地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了诸多独创见解;浙商的发展需要引导,于是郑宇民先生高屋建瓴,发表诸多观点,为浙商发展出谋划策。作为浙江省工商局局长,郑宇民先生能够如此关心浙商的成长和发展,实属难能可贵。他在第三届浙江中国民营企业峰会上的演讲,被与会的浙商多次用掌声打断。现把他的演讲全文刊登如下,以飨读者。[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王文正 《浙商》2010,(11):80-81
“两年后,你看到的这个地方,就是川沙第一个五星级大酒店了,规划中的上海迪斯尼,就在这不远处。”在上海浦东川沙镇中心的一块空地上,上海浙商投资经营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娄自淡对《浙商》记者说,这是他到浦东20年来最大的一笔单项投资。  相似文献   

16.
《浙商》2010,(20):124-125
对浙商考察团来说,朝鲜是个神秘的国度。它的经济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子?金正日在3个月的时间里两次访问中国,释放出的是什么信号?它会改变过去60年来对外封闭的局而,实行对外开放吗?如果会,有没有时间表?9月11日,考察团从丹东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新义州境内,开始了为期3大的朝鲜考察之旅。  相似文献   

17.
徐王婴 《浙商》2005,(7):245-246
采访王吴市长,是一位浙商朋友极力推荐的。早在这次他来杭州参加浙商论坛之前,就听浙商朋友介绍,说这位38岁的市长对浙商充满热情,两年跑下来早就是“浙江通”了。果然,他的办事风格很有点雷厉风行:6月4日下午刚到杭州,就召开会议检查布展情况,会议的空隙,与浙商朋友嘘寒问暖……  相似文献   

18.
潘欣怡  黄文静 《浙商》2008,(21):116-117
马云喜欢“低成本设计”,宋卫平的眼光很挑剔,方杰太痴迷古董。杭州内建筑有限公司殳计总监孙云为很多著名浙商设计了办公楼,和很多浙商打过交道。从这些浙商对不同风格的喜子中,他看到了他们不同的价值主张。  相似文献   

19.
徐燕娜 《浙商》2010,(18):127-127
“2010浙商(省外)最佳投资城市”榜单发布后,江西省信丰县县长黄金龙接受了《浙商》记者的专访。他认为信丰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2010浙商(省外)最佳投资城市的殊荣,既是信丰不断创新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工作的结果,又是信丰深化与浙商合作的良好机遇。  相似文献   

20.
他是最早来迪拜淘金的浙商,汗水洒在这片土地的每一个角落;他创办的三座商城带动了迪拜一片贸易中心的兴起和繁荣;他在见证迪拜神话的同时,用勤劳和智慧缔造了迪拜浙商自己的神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