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环渤海旅游圈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发展区域,也是旅游业规划发展的重点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在我国尤其是北方地区,具有一定的示范效应及典型性.文章结合环渤海旅游圈各城市的地域、文化、经济等特色对旅游纪念品的开发进行一定的探讨,以期对我国其他地区旅游纪念品开发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文章在对环渤海旅游圈旅游纪念品开发现状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其旅游纪念品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并对环渤海旅游圈4个城市旅游纪念品开发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2.
魏丽英  钟俊昆 《特区经济》2006,210(7):236-238
从研究旅游纪念品的自身特性出发,并以此为依据探讨旅游纪念品开发的一般原则。再以各地开发旅游纪念品的资源类型为依据进行分类研究,对不同地区的旅游纪念品开发工作提出因地制宜的战略性建议。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红色旅游随着社会的需求而迅猛发展,作为旅游商品中重要组成部分的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和发展速度却比之相形见绌,亟待加以重视和设计开发。文章通过对西柏坡近年的旅游纪念品市场调查分析,总结了西柏坡红色旅游纪念品的特点,重点提出了开发西柏坡红色旅游纪念品的原则和思路,力求对红色旅游相关产业的开发起到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杨文华  林移刚 《特区经济》2007,226(11):196-197
旅游纪念品是旅游购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旅游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但是,目前在开发旅游纪念品中还存在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韶山风景名胜区为例,在分析其旅游纪念品开发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论客家山歌文化的旅游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钟俊昆  郭起华 《特区经济》2008,(12):148-150
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的重要体现,它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地方特色明显。其中,广东"梅州客家山歌"与江西"兴国山歌"已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充分运用节庆、参与体验、纪念品等模式对其进行旅游开发,将促进客家山歌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带动客家地区经济发展、拓展客家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空间、提升客家地区旅游形象。  相似文献   

6.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包括:历史文化价值,艺术审美价值,教育科研价值,休闲娱乐价值,经济价值.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形成了许多类型的开发模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有:博物馆模式、主题公园模式、节庆活动模式、休闲演艺模式及文化生态保护区模式等五种旅游开发模式,为我国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7.
几年来,我市旅游纪念品的开发生产伴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出现了良好的开端。1997年全省旅游系统首批批准7个生产厂家,我市就占4个。我市旅游纪念品生产开发企业注重了以我市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生产特色产品为着眼点,如逊克玛瑙工艺品系列、程达木制品厂的木板工艺画、五大连地火山矿泉系列、爱珲区的山珍系列等,如果按类别划分:有观赏的、收藏的、馈赠的、食用的、装饰的。这些构成了我市旅游纪念品的框架,并成为我市旅游纪念品的主导产品,这些产品主要销于来黑河的旅游者,部分销到国内,极少部分销往俄市市,它展示着我市…  相似文献   

8.
本文概述了陕西旅游商品销售市场现状,分析了陕西旅游商品开发销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策略:设计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保护旅游纪念品知识产权和专利;规范旅游纪念品市场销售渠道;加大本地特色品牌的宣传工作;重视发展旅游媒介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业遗产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身价值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文章在对国内外工业遗产旅游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工业遗产旅游的定义、开发模式和开发效益等问题.分析了北京工业遗产旅游的发展现状,并由此提出了北京发展工业遗产旅游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林宇  周慧  胡倩 《开发研究》2021,(4):130-136
"水族舞"作为日照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和文化品牌,对民俗旅游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文化效应和经济效益.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探讨了生态文明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关联性,分析了"水族舞"旅游开发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提出了让"水族舞"进景区,整合区域资源优势,建立传承人保护和传承机制以及加大"水族舞"旅游市场开发力度等旅游开发路径.  相似文献   

11.
吴佳薇 《魅力中国》2010,(23):52-52
旅游纪念品是指具有地方特色,富有纪念意义的旅游商品。它能反映旅游地的特色,浓缩了地域和民俗风情,沉淀着旅行的记忆,购买纪念品已逐渐成为旅游活动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我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受到国内外_蓐客的青睐,拥有旅游纪念品孕育成长的良好土壤:旅游纪念品虽说大多是小玩意,但做好了,既可以宣传该地区的历史文化、特色景观、人文风情;又可以增加目的地的财政收入,解决一些人的就业问题等。在我国大力发展旅游、大众化旅游日益兴盛的今天,旅游业在旅游商品,其中包括旅游纪念品方面的投入有很大增加,旅游纪念品的发展也是突飞猛进的。当然,其中还是存在了很多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旅游纪念品开发设计的现状分析,对其发展方向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湖北京山大洪山景区旅游资源优势、旅游产品的介绍,对景区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湖北京山大洪山景区的开发策略即重视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加强景区接待能力、重新规划整合旅游线路、旅游文化的深度挖掘等等。  相似文献   

13.
论文对国际文化遗产景观保护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分析了文化遗产景观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原真性原则及其在旅游开发中的具体体现,对湖北龙湾遗址的旅游开发必要性进行了论证,提出建设湖北龙湾遗址公园及其近期建设的构想。  相似文献   

14.
赫哲族是黑龙江省人口较少民族之一,赫哲地区有发展特色旅游业得天独厚的地缘位置。赫哲人创造了丰富的民族文化,然而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却有濒临消亡的趋势。如何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旅游开发给赫哲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以足够的发展空间,让民族文化的自我调控能力发挥作用,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旅游开发中得到升华,达到保护与开发共羸。  相似文献   

15.
叶娅丽 《特区经济》2011,(9):154-155
本文阐述了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可能性与必要性,找出了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拓展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设想:加大宣传力度;保护与开发相结合;进行系统性旅游开发;充分利用非遗节与新非遗公园。  相似文献   

16.
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旅游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贾鸿雁 《改革与战略》2007,23(11):119-122
近年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以及相关科研、教育的深入和宣传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走向大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旅游开发势在必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模式有原生地静态开发模式、原生地活态开发模式、原生地综合开发模式、异地集锦式开发模式等,但任何一种开发模式都或隐或显地存在伤害遗产的可能性.建立健全由法律机制、行政机制、规划机制、经济机制、教育科研机制构成的保障机制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的必要之举.  相似文献   

17.
我区的旅游业作为一项新兴产业迅速发展,成为我区的支柱产业之一。随着我区旅游业的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对我区民族手工产品能否及时进行结构调整,适应市场的需求,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当务之急。旅游产品是旅游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旅游经营中重要的构成之一。大力发展西藏民族手工业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对促进西藏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一、需要认清的几个问题。当前我区的旅游业发展加快,旅游纪念品需求猛增,而目前旅游纪念品生产企业的生产水平、管理水平、工艺水平、开发设计水平等等,远远不能适应旅游…  相似文献   

18.
邹亮 《特区经济》2011,(10):137-139
继2009年底国务院审批了海南的《国际旅游岛建设纲要》,2010年1月4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正式步入正轨。在此背景下,海南旅游市场正逐步走向国际化大舞台,进而成为国内旅游业走向国际的平台。尽管旅游业作为海南的龙头产业,但旅游纪念品市场发展却不乐观,旅游纪念品的发展已经成为旅游业发展的"短腿"。为促进海南旅游纪念品发展,呼应国际旅游岛建设,文章首先探讨了发展海南旅游纪念品的重要意义;研究了海南旅游纪念品开发的优势、劣势两方面;分析海南旅游纪念品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提出建立专项发展资金、细分市场、保护开发者及消费者权益、整合资源优势、强化品牌意识、创新销售渠道等可行性策略。  相似文献   

19.
进入21世纪,人类进入体验经济时代,旅游者从关注产品本身转移到注重综合体验,尤其是对文化旅游产品的需求上升给文化遗产旅游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但是,与经济属性相对的是文化遗产的遗产属性和文化属性,后两大属性决定了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其价值得以存续和利用的前提。因此,在体验经济时代,对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必须兼顾三大属性的需要。文章以文化遗产中的民俗文化作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了民俗文化遗产如何在体验经济背景下的旅游开发领域寻求适合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0.
文化旅游开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但非遗文化旅游开发面临着诸多困境,以安徽池州为例,非遗文化旅游开发面临着规划与资源整合相脱节、资源与品牌构建不协调、利用与创意发展不适应等困境,强化资源整合、注重品牌运营、坚持创意发展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旅游开发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