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商业模式的建立和技术创新的发展,移动支付将在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服务社会民生、促进消费支付等方面发挥愈加重要的作用移动支付将金融支付、行业应用、网络通信、智能计算、身份认证等功能集于一体,是近年来移动金融创新最多的领域。无论是早期的短信支付、语音支付、STK支付,还是近期的NFC近场支付、Square刷卡器、TSM服务、谷歌钱包(Google Wallet),移动支付产业链的各方都在通过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深入分析移动支付在欧美、日韩、非洲、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应用的经验和启示,指出了移动支付技术创新对我国金融IC卡多应用发展的资源整合、技术支撑、业务推动和规范管理等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金融电子化》2012,(12):88-88
12月5日,中国金融出版社主办的“金融移动支付技术创新研讨会”在京召开。会议交流了移动支付技术创新的成果与经验,研究了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业务模式发展和金融标准制订,探讨了我国移动支付技术创新的发展方向和策略。  相似文献   

4.
《华南金融电脑》2013,(1):11-11
日前,由中国金融出版社主办的“金融移动支付技术创新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交流了移动支付技术创新的成果与经验,研究了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业务模式发展和金融标准制定,探讨了我国移动支付技术创新的发展方向和策略。  相似文献   

5.
支付是经济活动链条中的重要环节,承担着资金划拨和转移的基础性功能。随着 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的持续渗透,“互联网+”等各项政策的利好推动,以移 动支付为代表的新兴电子支付方式迅速兴起,成为促进消费、便利民生的推动力量。在演进历 程方面,现代化支付体系建设为移动支付奠定基础,电子商务发展助推远程支付方式普及,线 上线下融合的商业模式推动了移动支付迅猛发展。本文结合当前移动支付市场情况,从监管政 策、行业格局、技术创新等角度提出了移动支付产业发展趋势,以及促进移动支付产业健康发 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于移动通信的电子商务以其便捷、灵活的特点而倍受关注,移动支付是移动电子商务的重要支撑.支付协议包括购物流程、支付工具、安全技术、认证体系、信用体系、金融清算等业务要素的综合协议过程.安全的移动支付协议是移动支付的核心技术,已经成为制约移动支付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国内外关于移动微支付(款额较小的电子商务交易,其特点是能够处理任意小量金额)协议的研究已经比较多,而移动宏支付(对应于微支付)协议领域的研究却相对不足,已有的宏支付协议在普适性、方便、安全、成本等方面各有利弊.  相似文献   

7.
正近年来,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智能终端的不断完善,在支付便捷化需求的驱动下,移动支付逐渐成为金融支付的重要手段和金融创新的热点。一、关于移动支付移动支付又称为手机支付,用户使用其移动终端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是由移动运营商、移动应用服务提供商(MASP)和金融机构共同推出的一个增值业务应用。移动支付将终端设备、互联网、应用提供商以及金融机构相融合,为用户提供货币支付、缴费等金融业务。根据接入技术的不同,移动支付分为短信支付、移动互联网支付和智能卡支付3种;根据接入方式的不  相似文献   

8.
正一、金融展见闻金融展现场,各参展厂商在互联网金融、移动支付、大数据、云计算、防伪识别、生物认证、ATM、高速扫描仪、自动填单机、智慧机器人等诸多方面,都展出了新产品。其中,笔者对互联网金融和移动支付产品印象最为深刻。"掌中付生活派"和"开店宝"等集移动支付和互联金融于一体的创新产品让笔者感受到,技术创新正迅速改变着我们的支付和消费方式。"手机扫描二维码取款"、"单目虹膜识别取款"、"手指静脉识别取款"、"刷脸支付"以及"身份证联网核查人脸识别方案"等防伪识别技术和生物认证技术让笔者惊叹于特征识别技术的飞速发展。  相似文献   

9.
移动支付是移动通信技术创新与金融机构服务延伸的产物,更是移动终端由通信工具变成信用支付工具的一种功能扩展。一、移动支付将成为我国未来支付市场的主流支付方式移动支付业务诞生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美国,随后在韩国和日本迅速发展。我国的移动支付出  相似文献   

10.
《金卡工程》2014,(3):24-24
正中国移动及中国电信正竭力捍卫近距离无线通讯(NFC)移动支付版图。正当信用卡业者及OTT业者力捧主机卡模拟(Host Card Emulation,HCE)技术,欲借此实现无需SIM卡等安全元件(SE)的NFC移动支付方案时,中国移动及中国电信正透过一连串的供应链策略巩固江山。Ovum首席分析师Eden Zoller表示,万事达卡(MasterCard)已正式宣布将推出适用于HCE技术的NFC移动支付规范,而Visa则将在Visa Ready Program中加入HCE支付应用的支持特色。  相似文献   

11.
正3月19~20日,2014亚洲智能卡及安全连接展览会在香港召开,超过3000位观众出席了本届展览会,近100家企业参展,分别是运输、存取、认证、支付及安全方面的近距离通讯(NFC)和射频识别(RFID)等非接触式技术生产商。展会期间举办了60多场研讨会,内容涵盖了移动支付、移动与网络安全、近距离通信及智能应用、卡与支付、身份识别等议题。此外,展会还组织  相似文献   

12.
“技术的进步推动了支付产业的快速发展。所有迹象都表明,未来几年将会出现更多的技术进步,这将使非现金支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方便、更安全、更快捷、更数字化。”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戴维·S.埃文斯(DavidS.Evans)和理查德·斯默兰(RichardSchmalensee)这样描述了未来支付领域的发展前景。的确,互联网、手机、固定电话等新兴支付渠道的快速兴起,为电子支付带来了创新风暴。本刊将陆续对国内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固话支付等新兴支付方式进行综合报道。  相似文献   

13.
正一、手机二维码技术手机二维码是二维码技术在手机上的应用。二维码是上个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技术,具有信息量大、纠错能力强、识读速度快、全方位识读等特点。将手机需要访问、使用的信息编码到二维码中,利用手机的摄像头识读,这就是手机二维码。二、移动支付移动支付也称为手机支付,就是允许用户使用其移动终端(手机)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  相似文献   

14.
谢越 《中国外资》2013,(8):184-185
移动支付,也称手机支付,是指消费者通过移动终端(一般为手机)发出数字化指令为其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单支付的的方式。随着移动互联网终端和3G网络在中国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在手机用户规模已经超过3.6亿以及3G网络技术逐渐成熟的背景下,中国移动支付市场的发展潜力不可忽视。移动支付作为移动互联网与金融支付的融合类业务,其应用发展非常迅速,无论是银行、运营商、手机厂商还是第三方支付企业都在对这个新兴支付市场给予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将从我国移动支付的使用与发展环境、国内移动支付当前主要业务模式及应用、国内开展移动支付业务的主要公司的业务情况等三个方面简要介绍2012年的金融热门词"移动支付"。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移动支付业务发展迅猛,得到了众多金融机构的认可.随着我国移动支付产品数量和功能的不断增加和升级,市场对移动支付技术的认可度持续提升.移动支付是指利用手机、PDA、笔记本电脑等移动设备,通过短信、语音、射频等方式进行的银行转账、缴费、购物等  相似文献   

16.
正移动支付是用户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对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支付的一种方式。移动支付技术将移动终端设备、互联网、应用提供商以及金融机构相融合,为用户提供货币支付、缴费等金融业务。与传统支付方式相比,移动支付具有"随时、随地、随身"、产业链长、行业跨度大、社会影响面广等特点。近年来,移动支付业务发展迅速,各国试点层出不穷,我国的移动支付产业也进入了快速成长阶段。在移动支付成为社会热点的同时,支付安全问题也成为全产业关注的  相似文献   

17.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的迅猛发展,移动支付作为一种新的支付方式,具有随时随地、贴身、快捷、方便的特点,并且不断涌现各种支付技术。RCC移动支付作为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移动支付技术,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本文介绍了RCC移动支付的特点及应用情况,总结出其发展过程中存在政策支持与宣传不足、现有设备存在局限、支付市场竞争激烈等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我国移动支付的现状出发,从标准规范、监督管理、技术因素等方面论述了当前移动支付的风险因素,并切合实际探讨了防范移动支付风险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韩飞飞 《河北金融》2012,(9):16-17,46
本文从我国移动支付的现状出发,从标准规范、监督管理、技术因素等方面论述了当前移动支付的风险因素,并切合实际探讨了防范移动支付风险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移动支付     
《黑龙江金融》2014,(3):79-79
移动支付是互联网金融发展最快、最为重要的模式之一,是指消费者通过移动终端(通常是手机、PAD等)对获取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的一种支付方式,是终端设备、互联网、应用提供商以及金融机构融合的产物。与传统的支付方式相比,移动支付具有三个特点:第一,移动性。移动终端本身具有的移动性使得消费者可以从必须到指定地点办理特定业务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摆脱支付实现的特定地域限制。第二,实时性。移动通信技术和互联网平台的结合使得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