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国家分配论概括了财政本质,体现了财政一般,适用于任何经济形态,而西方共财政论是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财政运行机制理论,是研究政府如何在尊重市场的前提下对经济活动进行的财政模式理论,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要求要结合我国的国情,充分借鉴西方的公共财政理论,发展国家分配论,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高层经济要求的公共财政体系,同时,建立社会主义公共财政体系必须与我国当前正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相结合。  相似文献   

2.
正确认识“国家财政”与“公共财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构建公共财政框架的进程中,有必要对“公共财政”与“国家财政”这两个重要范畴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进行梳理,以澄清认识上的误区。国家财政与财政有着完全一致的内涵,公共财政则是对西方市场经济普遍实行的特定财政模式(类型)的理论概括与统称,因而公共财政只是国家财政的子概念、属概念。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我国财政采取了不同的财政模式,尤其是,适应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有必要借鉴西方的公共财政模  相似文献   

3.
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存在和发展的主要依据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与市场经济相对应的财政被称作“公共财政”。公共财政体制,就是为市场经济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的政府分配行为,是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一种财政  相似文献   

4.
"社会公共需要论"是社会主义财政理论之树上争奇斗艳的奇葩之一,这一理论至今仍对中国财政理论和实践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首先回顾了"社会共同需要论"的主要观点,然后选取"社会共同需要论"关于财政本质的认识,并阐述其对当今财政实践的重要意义。本文认为,当今"政府活动范围"应更集中于"社会共同需要"上,这对经济结构调整和调节收入分配,乃至经济长远健康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张思莲 《老区建设》2006,(12):31-32
公共财政是市场化国家通行的财政模式。它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弥补市场缺陷为目的,有效配置资源,公平收入分配,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共财政是财政体制改革和创新的迫切任务。一、建立公共财政的必要性近年来,江西省信丰县的财  相似文献   

6.
公共财政作为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的基本类型和模式,首先,要以“公共性”的根本准则来规范和处理政府及其财政活动与市场的关系;其次,由于市场经济是法制化的经济,作为政府直接活动的财政,还必须受到法律的约束和制度的规范;再次,由于市场经济是公平竞争的经济,作为维持市场秩序和保护市场效率的政府活动,必须力求其分配活动的公平、公正和高效。正是基于对公共财政的上述基本理解和认识,我们在近年来的财政工作中进行了如下思考和实践。  相似文献   

7.
冯哲 《天津经济》2008,(8):68-70
一、我国现行财政的“越位“与“缺位”的经济法分析 “公共财政”这种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国家财政体制,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理论的冲击,更是实践层面上的改革。我们必须以政府对经济宏观调整的经济法理论为基础,从根本上规范政府财政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在政府职能及其实现方式的转换过程中,完成市场经济所要求的政府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使政府财政工作法制化、规范化、民主化、科学化,更加准确地反映政府性质的要求,充分体现财政本质。  相似文献   

8.
公共财政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财政就是国家以社会和经济管理者的身份取得收入并用于政府公共活动支出,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实现经济均衡发展,促进社会公平与进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弥补市场缺陷。主要运用经济的、法律的和行政性的手段来管理国民经济,实现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因此,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需要建立公共财政。一、存在问题一是财政供给“越位”和“缺位”并存。财政供养范围过大,包揽过多,特别是对应由市场配置资源的经营性和竞争性领域延伸和干预过多,大大…  相似文献   

9.
董江 《改革与战略》2010,26(6):36-38
公共财政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模式,公共财政不完善的市场经济也不是完善的市场经济。从公共财政的功能来看,财政理应在缩小贫富差距方面发挥主要作用,但是目前我国财政在这方面的实际表现却不尽如人意。文章认为,合理界定财政支出范围,理顺财政分配顺序,调整财政支出的区域结构,减少行政经费支出,加大对社会保障、"三农"领域和分配的支持与调节,是缩小我国贫富差距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冯曦明 《发展》2000,(10):33-35
公共财政 (Public Finance)起始于西欧,它不仅是资本主义否定封建主义的结果,更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类型,是针对市场在公共领域配置资源失灵和分配不公等问题而提出来的。 1998年我国的财政文件,正式提到了公共财政一词。可以说,这是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职能的具体体现。本文仅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公共财政的理论依据及初步设想谈谈自己的看法,以供财政界同仁参考。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公共财政的理论依据   (一 )市场经济中的两…  相似文献   

11.
刘明非 《特区经济》2010,(7):249-250
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同时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也拉大了,虽然区域经济不协调发展的解决有多种办法,但金融法作为宏观调控居于核心地位。本文首先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金融法调控的内涵和相关的理论进行了分析,紧接着指出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金融法调控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完善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金融调控法律制度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金融已经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中,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耦合关系成为不少学者关注的重点。利用福建省1980——2017年的相关统计资料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福建省的金融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为推动福建省实现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蓝图,金融业的发展必须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周雨风 《特区经济》2006,(12):310-312
马克思主义传统理论认为,经济危机根源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现象。事实上经济危机的爆发是市场经济的正常现象,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同样具备了经济危机发生的基本条件和要素。所以,必须从规范市场、平衡供求、调整产业结构、改革金融体制、控制两极分化等多方面把握好宏观调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及时转变政府职能,从而避免经济危机发生。  相似文献   

14.
曹帅  姜帅 《特区经济》2020,(3):147-149
最近几年,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我国金融经济领域实现了快速发展,而经济数学相关理论知识在金融经济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为了能够让经济数学在金融经济分析中发挥更大的价值,则需要进一步研究微分方程、函数模型、极限理论、导数等等在金融经济分析中的应用,以期望能够更好的解决金融经济方面的问题,从而促进金融经济市场能够健康稳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赵晓洁 《特区经济》2011,(4):262-263
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完善本国的金融法律长期以来都是保证金融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策略,也是维护整个中国经济健康的主要方式。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的思想观念逐渐发生转变,对于金融法律理念的认识也变得更加深刻。法律作为金融发展的组成部分,在促进金融行业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从历史发展、现代需求、服务水平等方面针对这一问题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6.
董春丽 《特区经济》2010,(9):134-135
发展县域经济,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扎实的物质和经济基础,是县域经济在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应当担负的重任。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发展县域经济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目前我国县域经济融资难的原因其中包括了法律影响因子——至今没有配套的金融信贷立法,应该加强立法工作。借鉴美国《社区再投资法》和泰国等成果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县域经济发展实情适时出台县域金融再投资法,持续推动县域金融信贷,不断提高县域经济发展速度和加大发展能力,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空间和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7.
郭继辉  刘松 《特区经济》2010,(12):173-174
本文以农村金融与经济增长相关理论为基础,阐述贵州省农村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现状,根据1978~2009年数据,通过协整检验说明贵州省农村金融发展农村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并建立VAR模型来考察金融相关率变动与第一产业值之间的动态影响关系。实证分析表明,与经济增长速度相比,贵州省农村金融发展程度相对滞后,贵州农村经济增长对农村金融发展的影响要大于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农村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资本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揭示了资本的最后来源问题和财富的创造及其分配不公等问题。马克思剩余价值论与现实联系密切。现实中世界经济的发展及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再一次验证了马克思经济理论的科学性,尤其是剩余价值理论,因为它的内容与现实联系密切,能够解释经济危机出现的根源问题。剩余价值理论对我国市场经济建设有很强的借鉴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李礼  刘佳宁 《南方经济》2021,40(7):1-15
改革开放以来,立足于"新兴+转轨"的基本经济特征,中国的金融风险既表现出转轨经济条件下特有的风险特征,又表现出新兴市场经济的典型风险特征。中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始终与自身经济增长、金融发展之间进行统筹兼顾,先后经历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培育探索、快速成长、加速开放以及高质量发展四个阶段。历史地看,各个阶段的防控实践留下重要启示:(1)坚守底线、理性务实的风险思维是防控金融风险的重要法宝;(2)维护中央金融集权主导与地方适当分权的辩证统一;(3)尊重实体经济以及金融业的客观发展规律,严防脱实向虚;(4)金融监管体系须在平衡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之间与时俱进;(5)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是实现上述四点的根本政治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