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从世界范围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演进路径来看,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的遗产保护法律制度表现出明显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体综合保护的特征,英美法系的相应法律制度则体现出明显的分散保护的特征。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度发展进路中,早期体现为“民俗”“民间文学艺术”保护路径,当代体现为主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路径。考察世界范围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路径,对完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体系,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链条保护,实现其文化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山西省晋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亚琼  孙虎 《经济师》2009,(9):270-271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国各地都受到了高度重视,对其的保护工作也日趋完善和成熟,如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业的发展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是各地非物质遗产保护中应该重视的一个问题。文章以山西省晋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旅游开发研究为题,叙述了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分析了晋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如何从旅游的角度科学开发晋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我国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世界自然遗产保护与利用已经引起各国的重视.文章从世界自然遗产概念释义人手,介绍美国世界自然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经验.分析我国世界自然遗产保护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世界自然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环江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具有典型的地质构造、奇特的生态环境和绝美的自然景观以及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内涵,是荔波世界自然遗产的拓展,彰显了世界自然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通过分析环江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保护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从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的角度,对环江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从遗产经济学的角度切入,分析了建筑遗产的经济学特性,揭示了建筑遗产在保护和再生过程中的问题,探讨了保护与再生的途径等问题,指出遗产的管理与经营是当前建筑遗产保护、传承和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力求为其他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再生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6.
通过研究我国目前自然遗产保护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借鉴发达国家对自然遗产保护的成功经验,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自然遗产资源保护之路,实现自然遗产保护和社会发展协调统一的要求。把重要篇幅放在主要发达国家对自然遗产资源保护体系保护的内容上,从分析我国自然遗产保护体系存在的问题入手,研究主要发达国家对自然遗产保护的先进经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然遗产保护体系,力求将之运用于实践之中,以解决我国自然遗产资源的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使自然遗产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社区参与世界遗产保护在国内外倍受关注。英国世界文化遗产哈德良长城(Hadrian’sWall)的保护与社区发展的良性互动,较好地实现了遗产保护、旅游利用和社区发展的多赢,值得我们借鉴。通过研究哈德良长城保护与社区发展的互动机制,给予我们的启示有:加强世界遗产管理部门、社区参与遗产保护的意识;发挥解说的管理功能;在遗产保护利用中寻求遗产地城乡的发展机会;培养遗产地居民的认同感和主权感;建立相关组织和机构协调监测遗产保护和社区发展。  相似文献   

8.
王磊  李涛  刘志林 《经济地理》2023,(2):229-237
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黄河文化和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利用和保护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文章基于价值—特征—保护(V-C-P)视角,以黄河流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全面认识其类别结构、空间分布、文化生态等特征,深刻阐释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新时代价值,探索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系统策略。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结构、空间分布和文化生态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程度、内容专业性程度以及传习难易程度密切相关;遗产专业技艺性越强,其传习和保存越困难,遗产数量越少,空间分布越集聚,文化生态失调越突出。(2)当前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文化生态环境压力大、时代价值阐释不充分、系统性保护工程薄弱等主要问题,亟需探讨适宜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实现的“支撑—实施—保障”系统性策略,促进遗产保护和永续利用。  相似文献   

9.
自然和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开发与保护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的目标。遗产资源保护专项立法就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从法的高度构建的一套有效规则体系。鉴于我国遗产资源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多个部门法规交叉重叠的困境,文章借用西方整合立法的基本思路,指出我国遗产资源保护专项立法构建应从理顺管理体制和机制、构建制度性监督机制以及解决经营模式的选择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0.
南洞庭湖湿地世界遗产特征及其申报战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南洞庭湖国际重要湿地拥有非常丰富的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资源,但长期以来却受到忽略。文章分析了世界遗产发展状况,概括了南洞庭湖申报世界遗产的意义,重点研究了它的自然与文化遗产资源特征,结果显示,南洞庭湖世界遗产符合《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公约》标准的要求。在国内首次提出尽快开展南洞庭湖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工作的建议,提出了遗产申报程序和步骤及战略构想。对南洞庭湖加入《世界遗产名录》、遗产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多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模式的引入--以丝绸之路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睿文  刘衡 《经济地理》2005,25(2):236-239,260
近年来,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很多珍贵的自然、人文遗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受到全世界的共同关注与保护。但迄今为止,申报工作都是局限于我国范围内申报,尚未开展多国联合申报的尝试,模式比较单一。文章以丝绸之路为例,通过分析丝绸之路自身的特点,提出了多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设想,并进一步对中国引入多国申报模式的必要性作以初步的论述,以供学术界参考。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工业遗产及其旅游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骆高远 《经济地理》2008,28(1):173-176
随着遗产旅游的兴起和人们对工业遗产价值的重新认识,工业遗产的旅游开发与保护越来越受到社会及旅游界的关注。寻求适于工业遗产的旅游开发模式,在保护工业遗产的同时,进行适度、合理的旅游开发,促进工业遗产地经济的繁荣和历史文化的传承,已经成为工业遗产保护及旅游发展的热点问题。文章在对工业遗产及工业遗产旅游进行界定的同时,着重分析现状、旅游价值,针对开发的水平以及与国外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存在的差距,揭示开发的问题与不足,分析开发滞后的原因并明确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3.
梁明珠  王伟 《经济地理》2011,(7):1202-1206
在《凯恩斯决定》限制各国世界遗产申报数量的新形势下,跨区域捆绑型世界遗产申报方式是突破瓶颈的创新手段,同时也是未来中国申报世界遗产的重要出路。在解读捆绑型世界遗产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就如何维持申遗成功后的遗产共同品质与品牌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构建了跨区域捆绑型世界遗产的管理机制体系框架,以对此类世界遗产项目的健康运行起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澳大利亚采取保护和利用并重的战略,很好地保护和开发了世界遗产—大堡礁。虽然我国与澳大利亚在遗产管理体制上有所不同,但他们的遗产保护和旅游管理方法值得我们借鉴。通过研究大堡礁世界遗产保护和旅游管理的成功经验,给予我们的启示有:建立包括综合法、专项法和分支法在内的完善的、可操作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利益相关者参与管理的“合作管理”平台和机制,用严密完整的管理计划提高管理的有效性,采取有效措施引导旅游者行为。  相似文献   

15.
以遗产(地)所在政区的更名对区域遗产保护的负面影响为例,从具体的行政区划调整与深层的区划制度性的缺失这两个层面来论述行政区划调整对遗产保护的影响和冲击,说明区域的权力核心、权力结构等的存废(表现上即行政区划的调整)对区域特色的形成和维系、也即遗产保护的重要作用。进而认为,行政区划及其形成的政区权力结构,除了具有政治性、经济性的作用而外,还有社会性、文化性的作用;故应尽量稳定,其调整必须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除了考虑区域经济发展、行政管理便利等因素外,还需考虑地方文化特性维系和遗产保护等方面的影响,且应以当地社区居民的意愿为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东北地区工业遗产保护与旅游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工业遗产是东北工业化进程的历史见证,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探索工业遗产保护与旅游利用的有效途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基于东北工业发展的历史脉络,在论述东北工业遗产历史价值和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东北工业遗产保护与旅游利用的基本现状,并提出了东北工业遗产保护与旅游利用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7.
张建忠  孙根年 《经济地理》2011,31(11):1937-1942
体验经济时代,旅游是为了获得某种高峰体验.作为体验时代的遗产旅游,是遗产保护、利用和遗产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遗产文化内涵的展示不够,体验性严重不足是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遗产文化内涵"活化","可视化",能够体现文化遗产的历史静态性和历史动态性的结合.以唐文化为特色的乾陵遗产要突出唐文化,展示唐朝政治、经济的发展盛况;以"党项风情,神秘西夏"的西夏文化为主的西夏陵活化的过程就是丰富和活化西夏王陵遗址旅游产品;以明文化特色的十三陵陵墓建筑要体现明代汉族礼教、皇室文化和堪舆文化,展示明代陵寝建筑和雕塑等有形的历史遗产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新农村建设中红色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建平  李双清 《经济地理》2008,28(6):1049-1052
文章基于公共物品私人供给的模型,构建了新农村建设时期乡村红色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村民在个体理性支配下同集体理性进行博弈的分析框架,并据此对实践中存在的保护政策失效和村民间保护意愿差异的现象进行了解析。结论认为,村民在个体理性支配下的博弈行为符合福利经济学基本理论,构成了保护政策失效的主要原因;为此,结合村民的行为特点和福利经济学的分析,引入了法律保护机制以探求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9.
景观——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的新视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地理学及景观生态学中关于景观的学术思想,为研究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问题提供了科学指引。针对我国现阶段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中的问题,分析了在景观视角下进行文化遗产研究的必要性。通过对文化遗产景观的整体性、系统性,遗产地自然、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复合性,景观价值的多样性和景观空间、时间及其文化属性的统一性等特征的探索,阐述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与利用的合理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