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一直呈现扩大的趋势。这种差距是经济增长的代价之一,它的存在有其一定的必然性。收入差距的扩大,对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都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这种差距的存在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因而,我们有必要正确理性的认识我国现阶段收入差距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实行的差异性发展政策,形成了部分地区、部分企业和部分人的率先发展,而政策调整的滞后,使得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硬化为明显的社会差异,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富者愈富、穷者更穷,社会的分化和差距越来越大,收入分配差距目前已经达到可以容忍的上限.改革发展的成果不能惠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弱势群体的心理失衡和行为失范以及由此可能导致的社会动荡,可能成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阻梗,疏通这一阻梗应当成为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3.
扩大投资是扩大内需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内容。从发挥经济政策体系合力的要求看,应当对三类企业入市政策进行适当调整,以抑制企业资金股市投机行为,引导企业积极扩大实物投资,促进企业技术水平与竞争力的提升,推动国民经济走出低谷。  相似文献   

4.
在当前“相对过剩”与产业结构扭曲共存的民政部下经济启动,不论是调整供给还是刺激需求都有很大的局限性,并都有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应当把经济启动问题放到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地区、城乡之间及城镇内部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现实背景中加以认识。不解决收入分配问题,任何宏观经济政策的政策效应都将被极大地抵消。为此,笔者提出了长短期政策相结合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我国经济在保持高速发展的同时,区域间的经济差距也在逐步加大,由此产生了一系列非和谐的社会经济问题.当前我国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主旋律,而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突出问题.文章结合西方发达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采研究政府应当采取何种区域干预政策,以促使我国区域经济的和谐发展.并提出有关建议:强化增长极与周边环境关联度的政策意识;制定新增长中心建设与原增长极产业转移的宏观政策;实施政策性诱导为主的政府干预政策;构建"特色增长极"的区域经济策略;制定激励性的区域干预政策.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呈加速扩大趋势,这种状况正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对此,政府应充分运用财政手段,通过税收和社会福利政策调节收入分配,兼顾效率与公平,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成因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前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也是实现"共同富裕"和建设"和谐社会"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为了遏制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趋势,首先需要搞清楚造成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文章在总结已有文献的基础上,从历史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国家政策、经济、社会人文等角度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成因进行了系统综述,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分析视角,为相关经济和社会政策的制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就业事关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大局。解决辽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存在的问题,应当从经济拉动作用、政策引导作用、专业结构优化调整、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校企合作和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改革等方面,发挥经济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发挥政策对就业的引导作用,发挥教育主管部门的宏观调控作用,同时改革教学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9.
中部崛起战略中的金融协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区域经济协调必然要求区域金融协调。解决中部经济凹陷的经济金融战略应当是实行“政府驱动-金融先导”政策,中部金融战略目标是“营造金融洼地,发展中部经济”,实现这一目标的战略模式是“市场引导-政府驱动-金融先导-区域倾斜”。  相似文献   

10.
城市化是影响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随着经济发展,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愈加明显,如果这种趋势不能得到有效扭转,将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我们必须通过市场机制及政府政策的调节,加速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促进“二元经济”的转化,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1.
城市化对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化是影响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随着经济发展,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愈加明显,如果这种趋势不能得到有效扭转,将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我们必须通过市场机制及政府政策的调节,加速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促进“二元经济”的转化,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2.
地理位置和政府政策倾斜造成地方经济差距悬殊。因此,在缩小地区贫富差距中政府必须起到引导和统筹的作用,通过明确地区发展政策、改变对地方政府的绩效考核重点、改革政府财政转移支付中的贫富差距现象、树立诚信政府形象等措施完善贫困地区的经济结构,逐步缩小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问题。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省级政府的财政金融政策具有政策决策的依附性、政策目标的局部性、政策手段的有限性、政策绩效的外部性等四方面的特性。江苏省财政金融政策的目标应当是:就业、收入、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具体而言,短期政策目标应当是: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中长期的经济政策目标应当是: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在当前和今后的一个时期内,重点使用的经济政策工具应当是:地税政策、政府举债、政府投资、政府转移支付、政府的专项财政补贴、金融市场政策、省级政府权限的资源使用和定价政策等。  相似文献   

14.
统筹城乡发展将是我国长期战略选择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由之路。在政府采取措施统筹城乡发展中,城乡间差距的扩大化趋势说明了政策亟需调整和优化。在新形势下应当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进一步推动统筹发展,最终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城乡间差距,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及城乡经济一体化。  相似文献   

15.
新时代的新型城镇化对农民工市民化提出了高质量要求,农民工与城镇职工高质量的经济同化是其社会融合和心理融合的物质基础。利用CLDS2014和CLDS2016调查数据的分析表明:人力资本较低、迁移时间较长、社会资本较多的农民工自我雇佣的可能性较大;自雇农民工相比受雇农民工具有明显的经济优势,较容易实现与城镇职工(平均水平)的经济同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力量;同时,由于职业间的收入差距大于户籍间的收入差距,促进农民工由受雇到自雇的职业转换能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但从高质量经济同化看:自雇农民工不但初始收入低于自雇城镇职工,且收入增速相对较慢,与自雇城镇职工的收入差距扩大,难以实现高质量经济同化;而受雇农民工的初始收入虽然也低于受雇城镇职工,但收入增速相对较快,与受雇城镇职工的收入差距缩小,具有经济同化的趋势。自雇农民工难以实现高质量经济同化,原因在于人力资本水平较低、社会资本质量不高以及城镇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善等导致其大多从事被动的生存型创业。为此,公共政策应通过提升农民工人力资本水平和社会资本质量以及完善劳动力市场体制机制等,鼓励农民工积极自主地进行机会型创业,并对自雇农民工和受雇农民工实行差别化的市民化促进政策。  相似文献   

16.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财政体制。新一轮财政体制改革应更加重视财政的社会公平,同时促进财政效率与财政经济公平的协同改进,一方面应解决共享税模式的弊端,优化财政经济公平的实现方式,将各级政府追求财政收入最大化的努力引导到改善财政整体效率的轨道上来,另一方面应维护财政的社会公平,将地区间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区间内。  相似文献   

17.
我国现在的反垄断政策以新制度经济学派为主导思想,以提高经济效率为主要目标。通过提高经济效率推动社会福利和维护公共利益。中国的竞争政策应当支持垄断竞争和寡头结构,实现规模经济与自由竞争相平衡。中国反垄断法实施的基本原则是以提高经济效率为导向和反垄断法实施与产业政策、贸易政策相协调。把银行业作为适用例外领域有助于加强金融监管和宏观调控。金融危机期间,产业政策应当优先适用,根据反垄断法做出的裁决还应当进行产业政策审查,反垄断法的实施应当为产业政策服务。金融危机过后,反垄断法应当与产业政策法平行适用。反垄断法的两个基本原则(社会整体效率原则和机会均等原则)可以为中国反垄断法的实施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8.
无论是与历史上的西北开发相比较,还是与始于1980年的东南沿海地区的开发相比较,这一次西部大开发的国内外环境均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些变化,不仅有利于我们制定政策,加快西部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步伐,而且也有利于整个国家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进而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相似文献   

19.
我国民营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政府的规范、支持、鼓励和引导。为了促进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政府应当针对我国促进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的政府行为中存在的问题,在法律保障、政策完善、社会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以及提高政府服务水平等方面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20.
无论是与历史上的西北开发相比较,还是与始于1980年代的东南沿海地区的开发相比较,这一次西部大开发的国内外环境均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正确认识和把握它,不仅有利于我们制定政策,加快西部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步伐,而且也有利于整个国家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进而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