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3 毫秒
1.
旅游者环境负责任行为是可持续旅游目的地管理的重要议题。本文以武夷山国家公园为案例地,尝试将地方依恋和解说满意度作为中介变量,通过对旅游者的问卷调查,分析山地旅游者人格特质对环境负责任行为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人格特质对环境负责任行为的影响存在3条路径,分别是直接影响、通过地方依恋间接影响和通过地方依恋和解说满意度的链式中介作用影响;(2)旅游体验具身理论视角下,人格特质、地方依恋、解说满意度分别通过身心主体性、情境连接性和感知深度性作用于旅游者环境负责任行为。本研究揭示了山地旅游者人格特质对环境负责任行为的驱动机制,丰富了旅游体验具身理论在环境负责任行为生成机制方面的应用,对山地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刘俊  占胜蓝  郑诗琳  黄焕 《旅游学刊》2023,(10):151-159
文章以广东省网红乡村民宿H民宿为例,采用质性研究方法探析民宿旅游的乡村性生产与消费及互动过程,有以下4点发现。(1)H民宿的经营者以自身对乡村性的认知为基础,通过物质空间建构、文化空间营造和新媒体工具运用等在地生产实践进而表征和展演乡村性。(2)在乡村性消费中,H民宿游客的消费更多集中于农耕知识体验、自然景观环境、农家生活文化和想象“乡村”等不同层面。但由于游客对乡村了解、感受程度的差异,不同游客的乡村感知具有矛盾性与异质性,呈现为全球地方化下消费体验相异的特征。(3)游客通过再消费与传播、拒绝与批判等不同的消费行为将消费意见反馈至生产者,生产者则对应采取调整策略,并通过体验空间的重塑和知识空间的再造进行乡村性的再生产,从而形成了消费与生产的互动过程。(4)在民宿旅游情境下,乡村性在生产与消费互动过程中被建构成“舞台真实”,具有本真化和失真化的双重表征,呈现了真假混杂的特征,并随着不同主体的互动实践,呈现一种流动变化的状态,不断在本真化与失真化的连续谱上流动。  相似文献   

3.
乡村旅游是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路径选择。乡村旅游经营者的从众行为能够促进旅游地的规范化与规模化发展,但一味地盲从也必然会给旅游地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理性对待乡村旅游经营者的从众行为对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意义深远。本文基于扩展的计划行为理论基本框架,引入精英影响感知和模糊情境感知两个变量,对乡村旅游经营者从众行为意向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并构建乡村旅游经营者从众行为形成机制的理论模型。研究发现,行为态度、指令性规范、知觉行为控制、精英影响感知和模糊情境感知与从众行为意向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另外,乡村旅游经营者的受教育水平对从众行为意向存在显著影响,且呈现受教育水平越高从众行为意向越低的趋势。为了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建议提升乡村旅游经营者的经营能力;发挥乡村旅游精英的信息传递与示范带动作用;落实政府的引导与监管职能;防范政府决策层的盲从行为。  相似文献   

4.
农户参与乡村旅游经营活动的意愿及从业角色选择是农户基于利益最大化做出的理性经济决策行为,了解脱贫地区农户的乡村旅游从业角色参与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是新时期巩固旅游扶贫成果,促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精准助力乡村振兴分类推进的重要议题。以贵州省茶园村为例,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从农户微观视角进行实证分析,发现:(1)81.98%的农户希望参与乡村旅游经营活动,村域旅游资源禀赋、旅游能人带动和家庭经济实力是影响农户参与意愿的关键因素。(2)农户从业角色选择意愿强烈程度依次为农家乐经营者(41.75%)>被雇佣者(35.71%)>其他配套产业生产者(20.88%)>经营投资者(4.95%);(3)各从业角色选择意愿的影响因素差异显著,其中,资源禀赋是农家乐经营和其他配套产业从业角色选择的先决条件;家庭经济实力是农家乐经营和景区投资等经营角色选择的重要驱动力;乡村旅游服务岗位从业选择存在明显的就业路径依赖特性;而能人带动的作用出现分化,一方面对带动农户选择旅游服务就业具有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因竞争关系,对农户开展农家乐经营意愿具有一定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乡村旅游选择行为的年龄分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旅游细分市场研究的深入,针对不同年龄段旅游者旅游行为的研究也日益重要.本文利用浙江省乡村旅游游客抽样调查资料,运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因子分析方法,找出不同年龄段游客选择行为影响因素的公共因子,并对公共因子进行界定、计算因子得分,揭示出不同年龄段旅游者的旅游选择行为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乡村旅游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乡村旅游开发的组织机制问题越发引人关注,女性参与乡村旅游开发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女性村官对乡村旅游开发的决策作用日渐显著。因此,乡村旅游开发中女性村官参与行为影响机理研究对于深入研究乡村旅游开发组织机制问题,促进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文章在改进计划行为理论(TPB)模型基础上构建乡村旅游开发女性村官参与行为意向影响框架,以282位湖南女性村官的调查问卷为数据来源,应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对女性村官参与乡村旅游开发行为意向的影响机理进行研究。研究发现:(1)女性村官对于借助旅游开发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参与行为意向较高;(2)主观规范、行为控制认知以及参政特征3个变量对乡村旅游开发中女性村官参与行为具有显著的影响,影响系数分别为0.406、0.258和0.250,其中,主观规范影响最大;(3)女性村官参与旅游开发的行为态度对行为意向没有直接影响,而是通过参政特征变量间接影响行为意向;行为态度的中介作用变得更为复杂,这与已有计划行为研究不同。  相似文献   

7.
文章基于心理账户理论,分析了旅游者心理账户的内涵和特征,通过识别旅游者心理账户的类别、运算规则和旅游消费效用,从心理账户的视角揭示了旅游者如何将一次旅游经历评价为失败的心理过程。根据扎根理论的分析方法,该研究对豆瓣小组讨论贴和访谈资料的文本数据进行了编码分析,将旅游者心理账户归纳为经济性账户、功能性账户、社会性账户、情感性账户和风险性账户5种类型。根据心理账户的运算规则,研究阐述了旅游者心理账户的运算规则,包括加法规则(同账户程度、跨账户种类叠加)和减法规则(同账户内、跨账户间损益抵消)。进一步地,通过旅游者消费效用分析,研究揭示了3种厌恶程度依次递增的旅游失败类型:交易效用为负(经济性账户损失)、获得效用为负(功能性账户、社会性账户、情感性账户损失)和风险性账户损失。该研究从旅游者心理账户的分类、运算规则和消费效用评估等3个方面系统揭示了旅游失败的评价机制,拓展了心理账户理论在旅游消费情境中的应用。研究结论有助于深化旅游企业经营者和旅游目的地管理者对旅游者心理评价过程的认识,从而针对性地提升旅游者消费效用。  相似文献   

8.
乡村旅游是推动乡村重构的重要驱动力量,乡村社会重构是乡村重构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以典型旅游村落湖州市顾渚村为案例地,从乡村居民视角出发,分析乡村社会重构的特征,并通过扎根理论方法构建了旅游驱动下乡村社会重构机制理论模型。结果表明:(1)乡村旅游发展改变了乡村居民的原有身份,乡村居民从农民、打工者转变为旅游经营者,实现了社会身份的重构。(2)乡村旅游发展带来了大量外来人员进入乡村,乡村社会关系格局逐渐从“差序格局”转变为“多元格局”,实现了社会关系的重构。(3)乡村旅游发展使乡村居民与乡村环境之间的关系发生改变,乡村从传统乡土社区转变为旅游服务社区,实现了社会空间的重构。(4)旅游要素的介入是旅游乡村社会重构最重要的驱动力量,乡村经济重构、乡村空间重构、资源环境驱动、旅游市场驱动、政策制度驱动、行为主体参与6个方面分别构成了乡村社会重构的空间载体、物质基础、支撑机制、引导机制、促进/约束机制和引擎机制,各作用机制之间相互影响、动态耦合共同推动了乡村社会的重构。  相似文献   

9.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民宿作为一种独特的旅游业态吸引着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其作为连接城乡的纽带,具有重要的社会和经济意义。基于此,文章主要研究了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民宿的发展现状及发展对策,以期找到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的方法,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10.
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旅游高速兴起的阶段中,民宿作为乡村旅游的载体,决定着乡村旅游的整体质量和水平。本文基于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市场中的层次不齐的民宿进行研究,通过比较法、总结法以及历史发展经验得出目前的乡村民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相关发展对策,总结民宿的环境营造与特色路径,推动我国乡村民宿的与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1.
文章综合旅游地意象、地方依恋及环境责任行为理论,将旅游地意象分为5个要素,将地方依恋分为2个要素,并构建了旅游地意象、地方依恋与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之间的关系模型。研究发现:(1)景观意象、设施意象、服务意象及安全意象均直接影响情感意象。设施意象与服务意象不仅直接影响地方依赖,且通过情感意象来实现。安全意象和景观意象间接影响地方依赖。安全意象、服务意象及景观意象不仅直接影响地方认同,且通过地方依赖来实现。设施意象间接影响地方认同。服务意象不仅直接影响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且通过地方依恋来实现。景观意象、设施意象及安全意象间接影响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2)情感意象直接影响地方依赖,间接影响地方认同与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3)地方依赖直接影响地方认同和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且通过地方认同间接影响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  相似文献   

12.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recreation experience, environmental attitude, and the general and site-specific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behavior of tourists at Taomi and Smangus in Taiwan. The first is an agriculturally based community and the second home to one of Taiwan's ethnic minorities. A total of 862 usable questionnaires (432 for Taomi and 430 for Smangus) were collected in this study. The empiric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recreation experience is positively and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environmental attitudes among tourists. Environmental attitudes are also positively and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general and site-specific tourist behaviors and medi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creation experience and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behavior. The paper contributes to the literature by examining the structural linear relationships between recreation experience, environmental attitudes, and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behavior.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tourism destination providers should provide pro-environmental activities, ecotourism experiences, and interpretations of environmental issues to enhance tourists' environmental attitude and general and site-specific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behavior, thereby potentially reducing the adverse environmental effect produced by tourists during daily life and at tourism destinations. Reducing the adverse environmental effect of tourism destinations will benefit the development of sustainable community-based tourism.  相似文献   

13.
构建滨海民宿集聚区选址评价指标体系是科学引导滨海旅游业转型发展和保护海岸生态环境的基础工作。从已有文献和专家访谈中提取55个滨海民宿集聚区选址评价候选指标,采用Q方法,构建了包括经济环境、旅游发展、平台条件、运营条件、地理环境以及支持设施等6个一级指标和22个二级指标的民宿集聚区选址评价指标体系。与已有研究比较,滨海与内陆民宿集聚区选址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一级指标基本一致;由于滨海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用地矛盾更为突出,滨海地区“运营条件”“地理环境”等指标的权重明显高于内陆地区。评价体系一级指标中“经济环境”权重最大、“支持设施”权重最小,二级指标中“合理的旅游及相关规划”最为重要、“专业人才吸引力”权重最小,反映了滨海旅游发展的相对滞后性。本研究可为滨海地区旅游业发展布局、民宿集聚区选址开发和民宿从业者投资建设等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琼达  赵宏杰 《旅游学刊》2016,(10):108-115
旅游目的地选择模型建构的研究多数以微观经济学、认知心理学与市场营销学等为基础理论,较少从个体与地方感情连结的视角探讨游客旅游目的地选择决策行为。文章以旅游目的地选择为研究主轴概念,结合地方情感概念中的旅游目的地意象和地方依恋,根据研究文献梳理结果、基础理论界定模型建构的路径变量与逻辑框架,进而提出基于地方情感的旅游目的地选择模型及模型过程步骤。文章建构模型表明,游客旅游目的地选择始于旅游目的地意象的形成,随着整体认知意象的深化,游客对旅游目的地将产生地方认同感,再通过选择决策行为选择意向的旅游目的地从事旅游活动,通过对旅游目的地旅游体验的功能满足产生依赖感,最终形成对旅游目的地的地方依恋感。研究成果对于旅游目的地选择具有交叉研究的创新价值,对于旅游目的地市场战略规划实践活动而言具有参照价值。  相似文献   

15.
把握影响游客感知价值的关键因素,有助于促进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提升。以广西北海银滩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研究区域,采用携程旅行网北海银滩游客网络评论资料作为研究样本,运用扎根理论方法构建包括5个主范畴和18个对应范畴的滨海游客感知价值影响因素模型,并运用复杂系统的决策实验和评估实验法(Decision making Trial and Evaluation Laboratory,DEMATEL)模型构建滨海游客感知价值影响因素的关系矩阵,识别影响滨海游客感知价值的关键因素。研究发现:资源和环境、管理和保护、设施和服务、情感和成本价值构成了滨海旅游目的地游客感知价值的重要维度,天气条件、海滩规模、海滩管理和保护、游客愉悦感、游客娱乐体验项目、旅游基础设施及服务是影响滨海旅游目的地游客感知价值的关键因素。据此提出促进我国滨海旅游目的地游客感知价值提升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粟路军  黄福才 《旅游学刊》2011,26(11):39-45
旅游者忠诚是旅游市场研究的重要内容,对于旅游地市场开发意义重大。文章通过对观光旅游者与乡村旅游者调查获取丰富基础数据,比较分析旅游者满意与旅游者忠诚之间的关系及其差异性。研究发现,无论是观光旅游者还是乡村旅游者,旅游者满意对其忠诚的重游倾向、口碑宣传二维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重游倾向与口碑宣传存在递进关系,而在旅游者满意与其忠诚的寻找替代旅游地维度的关系上,两种类型旅游者存在显著差异,观光旅游者满意对寻找替代旅游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乡村旅游者满意对寻找替代旅游地具有显著负向影响。文章最后提出了相应管理启示,指出了研究局限及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江苏省657家星级乡村旅游地为研究样本,综合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估计、缓冲区分析、地理探测器等多种空间分析与统计方法,探究江苏省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江苏省乡村旅游地呈集聚分布,在苏北地区呈单核心空间分布,在苏中、苏南地区连绵呈环状分布格局。(2)江苏省乡村旅游地具有“沿路傍水” “环城近景”的分布特征,100万城镇人口是乡村旅游地集聚发展的门槛,大城市周边更容易形成乡村旅游地聚集区。(3)单因子探测结果发现,江苏省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经济因素影响程度最高,其次是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4)双因子交互探测结果显示,经济、社会、自然因素间的交叉作用显著性突出,空气质量与第一产业是乡村旅游地发展的前提条件,交通运输是基础性保障因素,邻近拥有富裕客源的大城市是促使乡村旅游地集聚发展的根本原因。研究结果可为区域乡村旅游产业的布局优化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This study expands the profile characteristics of island-based tourists by assessing recreation experiences. In so doing, it aims to elucidate the market segmentation of island-based tourists by assessing the recreation experiences of tourists at Liuqiu Island in Taiwan. A total of 481 useable questionnaires were obtained and analyzed. The analytic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tourists can be segmented into four clusters according to their recreation experiences: multi-experience recreationists, aestheticists, hedonists and knowledge seekers. These four different tourist segments performed significantly differently in terms of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behavior (ERB). The market segmentation introduced in this study can be helpful for elucidating tourist experiences and ERB implementation. Understanding tourism experience preferences will help managers develop marketing strategies and design tourism products to meet tourists’ needs. This study's findings could be used to provide different strategies for different segments of tourists. To help manage natural resources, managers should design their environmental programs to encourage different segments of tourists to participate in ERBs. We provide valuable managerial implication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sland-based touris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