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乡村文化认同是构成乡村发展的文化心理基础,利于集体意识及文化共同体的形成。研究以乡村文化记忆为逻辑起点,采用认知地图、问卷调查方法探究“主客”视角下的感知维度及感知差异。通过图示提取空间因子比较及数据统计分析得知,“主客”在空间维度感知上:主客感知最强烈的均为标志物,村要素高于景要素;居民的空间因子的出现频率、空间点位置、结构的感知均高于游客。在文化维度感知上:居民文化感知的空间因子较游客丰富,感知空间类型的强弱差异显著;居民偏重村落村民自身的意义中心,即构建社会关系、承载地方记忆的媒介,而游客偏重对外宣传游赏度较高,更能向外展示玉湖村文化的空间。在情感维度感知上:居民的情感空间因子出现频数高于游客,且数量多于游客;情感维度感知的主客差异说明不同空间在联系、维系和巩固地方情感认同和地方依恋上具有不同功能。 相似文献
3.
李园春;吴晓敏;周昕 《西部旅游》2025,(2):1-5
传统村落旅游作为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的重要领域,近年来备受关注。文章基于CiteSpace软件,对2000—2024年中国核心期刊中610篇相关文献进行量化分析,从发文量、合作网络及关键词共现等维度揭示研究主题与热点的演变规律。研究表明:(1)传统村落旅游研究经历了缓慢增长、快速发展、多元化发展三个阶段;(2)研究者间合作网络较小,跨团队合作有限;(3)研究热点包括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旅游开发与乡村振兴、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及数字化探索;(4)研究内容从资源保护与开发逐步拓展至数字化应用及利益主体协同机制构建。文章系统梳理传统村落旅游研究的脉络与学术特征,可以为后续研究提供重要参考和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4.
传统村落是农耕文化的结晶,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具有较强的文化旅游开发价值。我国已建立起针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机制和管理机制,有效缓解了传统村落快速消亡的趋势,及时保护了大量文化遗产,明显改善了传统村落的生产生活条件。但与此同时,人为导致的传统村落建筑破坏、人文价值逐渐消失的现象仍然存在,传统村落的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仍然是今后需要重点关注的课题。 相似文献
5.
刘丽华;陈玉萍;刘畅;林明水 《中国生态旅游》2025,(1):147-159
面对旅游活动这一外部扰动,传统村落不断调整自身韧性能力,使其在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态等方面达到新的动态平衡。文章基于适应性循环理论和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以晋江市梧林古村落为例,采用文献分析法、田野调查法和加权TOPSIS等方法,探讨旅游型传统村落社会-生态系统韧性水平与响应机制的周期差异。研究发现:(1)研究期内传统村落社会-生态系统韧性水平整体呈阶梯上升趋势,但周期差异明显,这与自适应循环理论视角下韧性演化阶段曲线相符。(2)传统村落韧性各维度能力增长速度趋势差异明显,抵御能力增长速度是先慢后快,适应能力呈现匀速上升,转型能力则上升速度最快、幅度变化最大。(3)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传统村落韧性响应机制呈现“探索期-抵御能力”“起步期-适应能力”“发展期-转型能力”的周期分异特征。研究丰富了扰动-状态-响应理论解释框架模型,初步揭示了传统村落适应演化过程,为村落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对策参考。 相似文献
6.
7.
8.
9.
李伯华;邓蕴;窦银娣 《中国生态旅游》2025,(1):173-186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旅游型传统村落声景观作为感知空间环境和评估景观效益的重要维度,对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以皇都村为案例,运用语义细分、问卷调查和因子分析等方法,构建了旅游型传统村落声景观研究框架,深入解析旅游型传统村落声景观特征,旨在探讨其在提升旅游吸引力和推动村落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研究发现:皇都村声景观是独特的乡土文化,具有生活声塑造地方特色、生态声呈现疗愈功能、生产声蕴含联想意境、复合声传递和谐氛围并甄别空间环境等旅游吸引力功能特征。同时,村内存在生活声地方感同质化、生态声疗愈感衰微化、生产声联想感形式化、复合声空间与和谐感模糊的问题。为此,研究依据不同类型声景观的特点,提出借声、掩声、补声及综合利用等提升策略,以期实现对皇都村声景观的有效保护与优化,进而促进传统村落景观吸引力提升与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0.
国外黑色旅游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黑色旅游是近年来国外,特别是欧美地区旅游学界新兴的热点研究领域,也是一个颇具争议的领域.文章对国外有关黑色旅游的文献进行梳理,认为黑色旅游的概念界定、黑色旅游者行为特征、黑色旅游展示和历史原真性的争议、黑色旅游的影响是国外黑色旅游研究的4大主题,并对每一个主题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1.
全球滑雪产业呈现快速发展和空间格局不均衡的总体特征。本文综合运用空间分析和统计方法,基于滑雪总人次、滑雪场数量、滑雪场提升设备、冬奥会举办地4个表征性指标,进行全球滑雪产业时空演化分析。结果表明:欧洲阿尔卑斯地区仍为全球滑雪产业的主要集聚区,其次美洲和东亚发展迅速;全球滑雪场提升设备水平整体呈现不断优化趋势;冬奥会对全球滑雪产业发展的影响明显,冬奥会举办地由核心区域西欧向东亚移动;新冠疫情对全球滑雪产业产生了一定冲击,2020年全球滑雪总人次较2019年下降17.1%。以北京2022年冬奥会为契机,中国实现“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建设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积极筹备冬奥会迎接各国参赛等举措,将有效缓解新冠疫情对全球滑雪产业的负面影响,促进全球滑雪产业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加速东亚地区成为全球滑雪产业的增长极。 相似文献
12.
把握影响游客感知价值的关键因素,有助于促进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提升。以广西北海银滩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研究区域,采用携程旅行网北海银滩游客网络评论资料作为研究样本,运用扎根理论方法构建包括5个主范畴和18个对应范畴的滨海游客感知价值影响因素模型,并运用复杂系统的决策实验和评估实验法(Decision making Trial and Evaluation Laboratory,DEMATEL)模型构建滨海游客感知价值影响因素的关系矩阵,识别影响滨海游客感知价值的关键因素。研究发现:资源和环境、管理和保护、设施和服务、情感和成本价值构成了滨海旅游目的地游客感知价值的重要维度,天气条件、海滩规模、海滩管理和保护、游客愉悦感、游客娱乐体验项目、旅游基础设施及服务是影响滨海旅游目的地游客感知价值的关键因素。据此提出促进我国滨海旅游目的地游客感知价值提升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旅游流在区域内聚:从自组织到组织--区域旅游研究的一个理论框架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首次提出并研究"旅游流的区域内聚"现象.根据系统的自组织与组织原理,以江浙沪地区为例,研究在旅游流的区域自组织演化中所形成的旅游中心城市,并研究以这些旅游中心城市作为节点而形成的区域空间结构和基于这种区域形态的区域旅游空间组织. 相似文献
14.
This paper presents a synthesis of Foucault’s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 and the concept of discursive formation to critique museums and sites of memory as spaces in which competing discourses of cultural identity emerge. The research context is the troublesome place of genocide and victimhood in discourses of occupation in Lithuanian museums and sites of memory. Analysis suggests that these exhibitions produce a rarefied field of knowledge around the ideas and concepts that they reveal, and, as discursive tourism texts, they play a role in maintaining the cultural identity of Lithuania. The contribution offers a novel, post-structuralist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exhibitions as sites of discourse production, since it is the first study to deploy the ideas from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 into an analysis of specific heritage sites. 相似文献
15.
1994~2008年西部入境旅游典型省份客流集散时空动态研究——以陕西、四川、云南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构建了入境游客转移数量模型、入境旅游流空间集中指数模型、入境旅游流转移态矩阵,基于1994~2008年入境旅游统计数据和入境游客抽样调查数据,定量测评陕西、四川、云南三省入境旅游流集聚指数与扩散指数、入境旅游流集聚态指数与扩散态指数;通过时间序列对比,揭示西部三省入境旅游流的空间集散特征与动态变化过程;通过西部三省之间的对比,分析其入境旅游流空间集散的地域差异性。研究表明:四川省入境旅游客流集散能力最强,云南省居中,陕西省最弱;中国入境旅游客流系统是一个"东部引领西部,西部反作用于东部"的时空地域格局复杂的动态平衡系统。文章结合历时性分析方法和共时性分析方法,选取西部三省开展入境旅游客流集散时空动态研究,旨在为探索中国西部入境旅游客流集散的时空演变特征与潜在机理提供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16.
旅游学学科树构建及旅游学研究的时空特征分析--《旅游研究纪事》30年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本文对国际旅游学界权威学术刊物《旅游研究纪事))(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在1973-2003年间的《主题词索引》(Subject Index)进行了统计研究,以此为依据绘制了旅游学学科树,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旅游学及其分支学科从1973年至今30多年来研究的时空特征。 相似文献
17.
Naho U. Maruyama Samuel J. Keith Kyle M. Woosnam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19,27(8):1125-1141
While numerous studies have utilized SET to examine the residents’ attitudes towards tourism, relatively scant from the literature is a discussion regarding the influence of emotion generated through SET among residents on their attitudes towards tourism. In addition, past studies mainly explored the social exchange between visitors and locals, while neglecting the social exchange within a local community. The goal of this study is to examine the influence individuals’ emotions toward their ethnic counterparts within a community can have on residents’ (i.e., members of the dominant ethnic group—Japanese and members of the ethnic minority group—Koreans) attitudes toward ethnic neighborhood tourism within the Korean neighborhood of Ikuno, Osaka, Japan. Ikuno has the highest concentration of Korean residents in Japan, and the town has become a destination of cultural tourism centered on Korean culture. Analysis of 640 completed questionnaires revealed while attitudes of Korean residents, who are more likely to perceive economic benefits from tourism have more favorable attitudes towards tourism, Japanese residents form their particular attitudes towards tourism based on the emotional solidarity they experience with their Korean neighbors. These findings indicate both utility of economic approach of social exchange theory and significant role of emotion in social exchange.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