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亚地区以其特有的地缘和经济互补优势,成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合作区域,并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应发掘东北亚发展的潜力,从分析影响区域经济合作的各种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入手,切实解决其经济合作中存在的各种障碍,推进贸易自由化,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与互信,完善东北亚区域合作组织和协调机制,实现东北亚各国均衡发展,以促进区域整体合作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北亚各国相互间贸易和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及向纵深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本地区物流服务贸易的发展,特别是中、日、韩三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迅速发展成全球制造业中心,成为世界物流合作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地区。文章提出,东北亚地区的物流合作已经具备了基本条件,应基于海运、空运的区位优势和物流的货物优势,建立东北亚地区海运物流体系、东北亚地区空运物流中心和类别相对集中的物流通道;东北亚地区的物流合作,要从整体上、战略上进行研究规划,制定出合作框架,确定合作的目标、原则、内容以及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措施,建立合作交流机制,在互利互赢的基础上,提高东北亚地区物流合作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3.
从国全战略角度推动以黑龙江省为中心的泛东北亚经济区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泛东北亚地区的安全态势呈现出合作与冲突并存、缓和与对抗同在的总体特征。黑龙江省地处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区位,且幅员辽阔、资源丰富、重工业发达,具备承担中国与东北亚各国共同发展的核心承载区的综合有利因素和区域优势。构建以黑龙江省为中心的泛东北亚经济区应发挥政府推动和市场规律的共同作用,从泛东北亚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现实出发,通过紧密联系,实现经济互惠,资源共享,政策趋同。  相似文献   

4.
东北亚地区一直是世界经济文化最活跃的地区之一,(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签署将进一步释放东北亚贸易发展潜力,加大东北亚区域间金融合作的需求。通过分析东北亚区域间金融合作发展现状,分析东北亚区域间金融合作的机遇,提出鼓励设置非官方金融合作组织体系、针对东北亚地区开展特色金融服务、加强东北亚地区间的金融合作共识等建议,以期推进区域间金融合作,助力"双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5.
本文阐述了中国与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区国家经济及政治合作的状况,对双方进行战略结盟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论述了中国与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区国家战略结盟的可行性,并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环渤海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实施沿海开放政策以来逐步形成的沿海三大片各具特色、基础较好、发展较快的经济区。进人九十年代,国际政治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不少国家和地区的外商对加强在东北亚地区合作的兴趣日益增强。而环渤海地区的资源组合和经济技术条件与东北亚地区其他国家的互补性较强,在发展区域性国际合作中处于较有利地位。最近,国家有关部门在研究加快沿海地区改革开放时又格外重视这一区域的潜能与政策待遇。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良好客观环境和难得的历史机遇。  相似文献   

7.
中日韩作为东北亚地区三个主要国家,虽然通过经济发展和竞争关系保持着活跃的经济关系,但由于各国存在的种种问题,并没有实现更深层次的地区经济合作。中日韩三国对东北亚地区和平发展的贡献相比三国的经济发展,其影响力是有限的。本文将对中日韩三国所处的国内经济状况和中日韩三国的地区经济合作的重要性及促进要素和阻碍因素等进行研究,进而分析中日韩三国经济合作的可能性和政治经济效果。  相似文献   

8.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近年来,我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使得当前对外贸易有了快速发展。一方面加强了国际贸易合作,加速经济进步;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贸易摩擦。本篇文章将针对目前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现状,浅析带来的相关有利、不利影响,并提出相关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9.
新形势下东北亚经济合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亚是指亚洲的东北部地区,包括俄罗斯的东部地区,中国的华北、东北地区,日本的北部、西北部地区,韩国、朝鲜、蒙古即整个环亚太平洋地区。较早提出关于东北亚经济合作构想的学是日本学早稻田大学政治系教授西川润,他在1987年《关于发展环日本海的经济协作的倡议》一中,提出了由日本、中国、韩国和朝鲜参与开展经济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提出了合作的具体的内容和建议。进入21世纪以后,各国的经贸关系加强,东北亚地区聚集了部分大国的利益关系,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分析东北亚地区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对比欧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特点,研究影响东北亚区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并提出创建合作机制及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1.
深化睦邻互信促进东北亚各国共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东北亚各国在政治上应相互尊重,共同协商;在经济上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文化上应相互借鉴,共同繁荣;在安全上应相互信任,共享和平。文章提出了东北亚地区各国睦邻合作的五点建议:一是继续深化睦邻友好;二是大力拓宽经贸合作;三是积极推进金融合作;四是发展中小企业集群;五是建立物流合作网络。本文还指出,要从四个方面重点推进区域合作,为最终实现东北亚自由贸易区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一,持续推进图门江区域项目合作计划;第二,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机遇,促进东北亚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第三,共同解决东北亚地区的能源安全问题;第四,逐步改善各国贸易商品结构。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省入境旅游中的韩国客源市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国是黑龙江省入境旅游的客源大国。目前,影响韩国游客来黑龙江省旅游的有利因素是黑龙江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具有历史渊源和亲缘优势以及经济贸易及旅游合作交流。同时,也存在一些景区环境、交通环境、餐饮环境,与韩国游客的要求相差甚远等不利因素。开发韩国旅游客源市场的对策是:加大促销力度,扩大市场占有率;培养专业人才,提高管理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旅游环境;更新产品,开发多元化的产品组合;完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能源的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实施能源进口市场多元化战略成为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中亚地区拥有丰富的能源资源和重要的战略位置,又与我国地缘相邻,是我国重要的能源战略伙伴之一。双方合作有利因素包括地缘相近,拥有历史渊源,合作平台不断完善,政策支持等,但也存在非传统安全因素,大国地缘政治,里海划分不明确,中国石油企业自身实力不足等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14.
我国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对农村经济发展有利也有弊,从总体上来看,有利影响远大于不利影响。本文对城镇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针对性建议。如果各地政府能够把握机会,抓住其有利条件,可使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更上一层楼。  相似文献   

15.
王霞  季雨 《北方经贸》2021,(3):20-22
中日韩自贸区是当今全球经济发展最快的东北亚地区经济整合的重要突破点,也是"一带一路"构想的核心环节之一。本文对中日韩自贸区合作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分析,描述了三国缔结FTA存在的问题与促进加强合作的机遇,以期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抓住利好条件加快中日韩自贸区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读者来信     
《财经界》2002,(9)
下半年的经济走向真有利好吗? 我是《财经界》忠实的读者,贵刊第8期封面关于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测,和我日前看到的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对100多位经济专家进行了问卷调查显示的数据相符。对2002年全年GDP增长速度,专家预测可以达到7.4%。 2002年下半年的经济走向,目前来看有利因素大于不利因素。有利因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东亚经济合作之日本因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作为东亚地区最大的发达国家,在东亚经济合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日本因素角度研究东亚经济合作,分析新时期日本参与东亚地区经济合作的原因以及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下日本的国际战略,得出的结论是,地区主义应该成为21世纪日本最重要的对外战略。  相似文献   

18.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到来的时候,思考中国高速增长的奇迹能否延续这一问题具有双重的重要意义。从纯粹经济学的意义上分析,客观上存在着许多对中国经济实现持续增长的有利因素。其中最根本的一个因素是:作为一个大国,经过三十年的经济增长,中国已经具备了一种创造新的国内需求的内生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区域经济合作呈现出加强和巩固的态势.加快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是世界经济向全球化、区域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东北亚各国和地区的共同利益所在.天津在推动东北亚区域合作中的辐射作用:可扩大东北亚的自由开放度;推进东北亚银行建设;促进东北亚地区繁荣与发展;推动东北亚各国工业品加工.  相似文献   

20.
企业的生产经营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中进行的,环境中既有有利因素,也有不利因素,企业的经营发展也因此受到环境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