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李红彬 《魅力中国》2014,(1):102-102
豫剧作为中国最有影响的地方戏大剧种之一,其突出的艺术特点便是特别“注重唱”,以“唱来彰显它的艺术魅力”。在豫剧中,“唱”居戏曲“四功”之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戏曲艺术的性质,而豫剧是一种本土文化,在历史的发展角度来看,主要是由演出的形式表现其艺术的,演出场所和社会有间接的关系,主要是以人为、公众为背景的历史艺术。在我国的演唱历史来说具有非凡的意义。对于其演唱的艺术研究范畴来说,重点关照的发声、吐字技术与技巧、演唱艺术风格等乐声本体内容,但是,更全面的研究艺术包括与“唱”有关系的各种理伦技巧,唱的艺术并不是停留在原始的单调的唱腔基础上,更科学的将其划分为大本腔、二本腔、艳腔、阴阳腔、夹本音、炸音、夹板音(万应腔)等七种用嗓方法类型的呼吸、发声、共鸣、音色、吐字,了解这些艺术对于整个豫剧的发展有更细致的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2.
方小珂 《魅力中国》2013,(14):103-103
豫剧滋生于黄河两岸,根植于中原腹地,蔓延于神州大地。它承载了厚重的河南文化元素,以鲜明的个性在中国剧坛独领风骚。豫剧声腔中倾吐着中原儿女的心声,凝结了河南的风土人情,其唱念做舞皆有力的展现其独特的美学品格,它的文化艺术博大精深,戏曲服装文化是戏曲文化与服装文化双重作用的结果,是戏曲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舞台艺术中的一项重要的创作。人物造型,  相似文献   

3.
王海升 《魅力中国》2013,(11):70-70
作为一名豫剧演员,我常常在想,古老的戏曲艺术如何在当今这个高速发展的丰十会时代得以生存与发展。那就是,多多地关注当下社会人类的生活状况、思想意识、情感世界、矛盾斗争,只有敢于去表现当下社会焦点问题,去塑造刻画这个时代的人,那么就能很快在当前日益竞争激烈的文化艺术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就能为古老的戏曲艺术注入活力。在从艺的几十年问,我演出了很多古典戏、新编历史戏,也演过几部现代戏。也正是出于对目前戏曲现状的忧虑,我特别希望多演几部现代戏,多塑造几个栩栩如生、鲜活可爱、真实可信的现代人物的艺术形象,丰富中国豫剧艺术的人物画廊,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艺术事业做出自己的探索与努力。感谢许昌市公安局和许昌市万里豫剧院,感谢著名剧作家齐飞,感谢著名导演李利宏,给我了一个机会。让我在豫剧现代戏《中原警事》中担纲领衔主演,饰演为人民服的公安局长魏民。  相似文献   

4.
翟艺兵 《魅力中国》2014,(10):85-85
在中国豫剧艺术的发展长河中,豫剧一代宗师唐喜成创立了独树一帜的唐派艺术,确立了在整个豫剧史上的位置。他曾经创造了一个生行流派与六大旦行流派相抗衡的神话,成为那一时代叱咤豫剧舞台的领军人物。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唐派艺术在传承上令人堪忧。我认为,一个流派能不能被较好地传承下去,是以它的演出剧目的多少与社会影响为标准的。其次,就是它的声腔感染力与表演征服力能不能被当今的豫剧观众所接受、所熟悉、所传播。  相似文献   

5.
范丹鹏 《魅力中国》2013,(19):143-143
豫剧传统曲牌音乐,作为豫剧艺术的重要组成元素,或看做是豫剧艺术的一个分支,一个子系统,它理应和豫剧艺术的生成发展相同步。  相似文献   

6.
张帅 《魅力中国》2013,(14):105-105
中国京剧艺术有着200多年的形成发展史,时至今日成为中国戏曲最具代表性的剧种。京剧的行当齐全、声腔完备、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我国各个地方剧种所不能比拟的、所学习与借鉴的榜样。中国豫剧艺术也有着200多年的发展史,时至今日成为中国地方戏中最大的剧种。若从剧团数量、从业人员、观众队伍来讲,豫剧则超过了京剧;若从艺术和影响上来讲,则京剧依然是霸主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李红晓 《魅力中国》2013,(17):95-95
河南豫剧是中国的五大剧种之一,居全国地方戏之首,在中华民族戏曲艺术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也为我国民族艺术的发展和壮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说河南豫剧,不能不说豫剧音乐,更不能缺少在豫剧音乐伴奏中占有半壁江山的豫剧锣鼓,也就是打击乐。因为打击乐是戏曲乐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可以说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8.
赵宝萍 《魅力中国》2012,(29):24-24
清末民初是豫剧红脸艺术的辉煌阶段,直到上世纪三十年代,伴随着豫剧女演员的兴起,豫剧旦角艺术即跨人了她的黄金时代,旦角剧目繁盛,流派众多,群星璀璨,迅速成为支撑豫剧艺术的中坚力量,自此豫剧艺术逐渐走向规范化。也使我感受到豫剧艺术的新的探索、新的追求、新的境界,标志着豫剧在走向成熟,以及对美学价值新的把握。  相似文献   

9.
李文殿 《魅力中国》2010,(19):62-62
豫剧是中国戏曲艺苑中一朵绚丽的奇葩、一颗璀璨的明珠,自清代中叶产生之处至今已有三百余载的历史。占据全国大半个河山、备受几亿人民推崇的中国豫剧有着独特的音乐风格,因此才有着无穷的艺术魅力和旺盛的艺术生命力。豫剧属于梆子腔系统,因此,凡梆子腔所共有的艺术特色,它都同样具备。但是豫剧在音调变化方面也有它独特的一面,自成一统的。  相似文献   

10.
朱洋 《魅力中国》2013,(28):129-129
戏曲艺术是中华民族创造的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豫剧为我国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深受中原人们的喜爱,她展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拓展力,既体现着传统中原文化的深厚内涵,又表现出极强的适应能力和内在潜力。本文从河南豫剧的起源、艺术风格、角色行当、道具的写意化和演员的基本功、人物性格刻画与矛盾冲突、戏曲文学的意境荧分别简述。  相似文献   

11.
王丹 《魅力中国》2013,(20):108-108
笔者从事电视传媒工作多年,由于特定的戏曲节目策划编排,力求以电视传媒的视觉及当代审美情趣的多方位视觉呈现深邃博大的传统戏曲艺术。豫剧是一张河南地域文化特色的名片,崔派艺术更是其中一朵绚烂的奇葩。那宛若幽兰的清香总能沁人心脾、意境深远。通过反复的节目编排和执行导演,笔者由衷认知崔派艺术包含着更加丰富、更加深层的内涵,有着独到的艺术境界,是大家能够明显感受到又很难说明的那种境界。  相似文献   

12.
王文久 《魅力中国》2013,(32):69-69
豫剧,又名河南梆子,属于较老剧种。豫剧虽是古老剧中,至今却依然充满活力,它在广大城乡流传。在祖国的宝岛台湾也有豫剧团队,有张岫云、王海玲等著名演员,并深受群众喜爱。改革开放以来,因为受流行文化的冲击,因为体制的问题,豫剧也和其他剧种一样面临的困难,但作为一个剧种来说,它并没有走向衰败的迹象,它并没有失去广大观众。这原因是,豫剧随着时代不断发展革新,不断有新的创造;它在革新和提高的过程中,一直保持着自己的民间特色。  相似文献   

13.
赵全民 《魅力中国》2011,(1):101-101
在2010年12月25日,现代中国人普天同过的西方圣诞节里,我收到了一份十分贵重的礼物——《中国豫剧唐派艺术演出剧目选》一书。这本书是由我的师弟、中国豫剧唐派艺术第二代弟子、唐派艺术研究者、河南省优秀青年剧作家、《魅力中国》杂志社的编辑/记者董顺卿历经两年的时间编辑,并自筹资金出版的一本唐派艺术方面最具价值与权威的珍贵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14.
牛利如 《魅力中国》2013,(14):102-102
豫剧古典戏《三哭殿》是一出中国豫剧的经典剧目,中国豫剧一代宗师、唐派艺术创始人唐喜成,豫东红脸王刘忠河,河南省豫剧三团五大主演之一王善朴,当代中国豫剧领军人物李树建,都曾领衔主演过这部戏。其中,艺术成就最高、艺术影响最大、观众最喜欢看的还是河南省豫剧院二团唐喜成大师的演出版本。我们济源市豫剧团任家波老师师承于豫剧大师唐喜成,曾将此剧较好地继承了下来,又传承了下去。  相似文献   

15.
王好文 《魅力中国》2013,(13):81-81
近年来,豫剧生行的艺术家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创新,使豫剧生行的表演艺术推陈出新、大放异彩。本文对豫剧生行艺术家唐喜成演唱的豫剧《三哭殿》选段“李世民登龙位万民称颂”、刘忠河演唱的豫剧《打金枝》选段“夫妻争吵可是常有的”和豫剧《打金枝》选段“一个家住无锡地”进行艺术赏析。  相似文献   

16.
王玲玲 《魅力中国》2013,(19):120-120
中国豫剧一代宗师、常派艺术创始人、人民艺术家常香玉在解放前曾以六部《西厢记》而唱响河南开封,可谓声名鹊起,红极一时。在解放后。她领衔主演的《拷红》更是红遍了河南,传遍了华夏,成为中国豫剧艺术宝库中的一部经典之作。同时,这部中型戏也成为了常派艺术最具代表性的演出剧目,至今依然盛演不衰,保持着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  相似文献   

17.
周德威 《魅力中国》2010,(11):102-102
置于当代多维文化语境之下的艺术空间.各种艺术媒介、艺术思潮、艺术观念等等对其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多维文化语境给传统艺术带来了转型,也给艺术未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丰富的资源,艺术家处在多维文化的现实当中,在这种错综复杂的情况下,只有创造出高水准的艺术精品,才能巩固和拓展艺术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8.
李建中 《魅力中国》2013,(11):89-89
在广袤无垠的中原大地上,淳朴善良、热情好客、勤劳朴实、热爱生活的父老乡亲们特别喜欢看流传大半个中国的豫剧艺术。其中,在众多的豫剧艺术演出的剧目中,以包公戏最为、最受群众欢迎。再进一步讲,在包公戏中更以《包青天》一剧最为轰动、最具代表性。深究其原因的话,我想就是这部戏太接地气了,写的就是老百姓在现实生活最常见到的、最深恶痛绝的关于丈夫忘恩负义杀妻灭子的故事,通俗易懂、一波三折、矛盾叠起的故事情节表达出了老百姓对那些升了官就抛妻弃子之人的深恶痛绝和对敢于为民伸张正义、不惧皇权而严格执法的包青天氏执法者的钦佩之情、敬慕之意、爱戴之心、呼唤之切。  相似文献   

19.
王玲 《魅力中国》2014,(27):72-72
豫剧艺术以其优美动听的旋律和特有的中原音韵而倍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它从形成至今经过两个多世纪的发展,在曲调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本文基于传统艺术来探讨其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20.
刘云龙 《魅力中国》2014,(24):103-103
从古代农业文明诞生的古老的豫剧艺术,以勃勃的生命力,迈步跨入了二十一世纪之门,这是我们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我想到的对策之一就是要开拓进取而不可因循守旧,努力拓展豫剧艺术的表现空间,以多种艺术表现样式、多种表现手段来传播豫剧,开辟更为广阔的市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