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贷款损失准备是商业银行处理不良贷款的有效工具,合理有效计提贷款损失准备可以抵御因坏账增多而导致的金融风险。以2004—2017年125家商业银行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央行使用的宏观审慎工具会使商业银行前瞻性地多计提贷款损失准备,以保持银行系统稳健运行;监管机构加强对商业银行的资本监管会导致银行忽视对贷款损失准备要求的考量;央行实施的货币政策与银行计提贷款损失准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且对银行的计提贷款损失准备的影响具有非对称性。  相似文献   

2.
《西部金融》2005,(6):5-15
本报告总结了我国贷款损失准备制度的历史沿革,分析了五家上市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情况,并对辖区相关机构进行了调研,发现(1)五家上市银行贷款损失准备有明确的计提范围,但行际之间计提范围有差异;(2)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比例符合监管当局的原则性要求,但各行提取比例有差异;(3)计提损失准备时各行对抵押物金额扣除不同;(4)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呈逐年上升(除深发展)趋势,抗风险能力趋于增强;(5)部分机构逻辑上存在利用贷款损失准备操纵利润的可能;(6)仅仅从贷款损失准备比例看,大多未体现周期特征,在经济周期高点可能相对少计提;(7)调查中发现五级分类目前还存在问题,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基础不牢靠.在此基础上,结合调研掌握的具体情况,本报告认为(1)银行监管、财政、税务等部门应加强协调,进一步规范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制度;(2)进一步完善贷款五级分类制度,夯实损失准备计提的基础;(3)结合我国目前信用环境,需要研究五级分类、贷款损失准备计提这两个环节抵押品、有效担保的处理原则,避免重复考虑、高估价值,使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更加审慎;(4)五级分类、特种准备、一般准备、专项准备以及分红政策等方面要充分考虑经济周期或者行业周期波动的影响,以使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更为前瞻、审慎,确保提足损失准备,及时弥补损失,增强资本基础,提高抗风险能力;(5)区别对待,分类监管;(6)重视贷款损失准备、资本充足率监管在货币政策传导方面的作用及其产生的宏观效应.  相似文献   

3.
金融危机后,各国政府与国际组织开始研究商业银行顺周期性的矫正。现有研究表明,资本监管下会计准则对顺周期性具有强化作用。巴塞尔委员会与IASB分别提出了逆周期资本缓冲与预期损失模型,但是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顺周期性问题。其本质在于会计准则与金融监管目标存在内在差异性,会计准则强调"如实",旨在及时反映经济的真实波动;金融监管强调"审慎",旨在熨平可以预见的经济波动。因此,只有会计准则与监管规定相分离,才能从根本上矫正资本监管下银行信贷的顺周期性。我们建议,弱化金融监管对会计信息的依赖,对于部分科目在会计报告之外,建立单独的监管报告体系。  相似文献   

4.
利用2000~2010年我国34家银行的相关数据,研究了资本和资本结构对银行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GDP增长率、短期利率、房地产价格等宏观变量的结论强调了信贷、收益和贷款损失的顺周期性;资本水平对信贷增长的影响是正向的,与银行收益率也是正相关的,与净冲销和准备金提取则是负相关的。  相似文献   

5.
谢益坤 《大众商务》2022,(6):106-108
文章使用了Bankscope数据库中2008-2019年159家商业银行的相关数据,研究贷款损失准备与货币政策不确定性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货币政策不确定性与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呈正相关关系,说明当货币政策不确定性上升时,商业银行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随之增加。  相似文献   

6.
防范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商业银行同业业务通过隐匿信贷资产规避微观审慎监管,而宏观审慎监管在理论上能够防止金融机构的监管套利行为。宏观审慎监管对商业银行通过同业业务进行监管套利行为产生影响。本文通过搜集商业银行财务数据构建商业银行同业业务规模指标及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压力指标,以商业银行同业业务规模变动刻画其监管套利行为。首先,分析了微观审慎监管压力对商业银行监管套利行为的影响;其次,在模型中加入宏观审慎监管压力指标,分析了宏观审慎监管压力对商业银行监管套利行为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宏观审慎监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防止商业银行通过同业业务规避监管,但针对同业业务的资金拆出方和资金拆入方的政策效果具有差异性。  相似文献   

7.
商业银行在贷款准备金制度改革中存在三个问题:一是由于财政部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人民银行的《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对商业银行计提贷款准备作出的规定有一定的差异,各家商业银行在计提贷款损失准备时没有统一的标准;二是现行的贷款五级分类制度存在的局限性导致商业银行在计提贷款准备时可能出现误差:三是各商业银行计提贷款准备的范围和比例不统一,导致贷款损失准备结果缺乏可比性。  相似文献   

8.
以2007~2017年381家商业银行作为研究对象,对信贷行为周期性和监管有效性展开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行为普遍存在顺周期性,此特征在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间表现更为明显。随着资本充足率的提高,银行信贷的顺周期效应出现减弱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逆周期性监管是有效的。对于监管部门来说,应该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银行,采取不同的措施,在不同经济周期下应加强对资本充足率的管制,设定合理的资本充足率标准,建立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监管理念。  相似文献   

9.
以2007~2017年381家商业银行作为研究对象,对信贷行为周期性和监管有效性展开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行为普遍存在顺周期性,此特征在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间表现更为明显。随着资本充足率的提高,银行信贷的顺周期效应出现减弱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逆周期性监管是有效的。对于监管部门来说,应该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银行,采取不同的措施,在不同经济周期下应加强对资本充足率的管制,设定合理的资本充足率标准,建立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监管理念。  相似文献   

10.
王刚 《当代经济管理》2006,28(5):120-124
贷款损失准备金是与资本充足率、贷款质量分类紧密联系的银行审慎监管重要指标。本文通过对比我国和有关国家银行法中有关外资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的监管规定,指出主要应从三方面完善现有贷款损失准备金制度体系,一是加强监管机构对外资银行准备金计提、管理的监督;二是应根据外资银行法律地位的不同,在与外资银行母国签订双边监管合作协议的框架下,对外资银行子行、合资银行和分行提出不同的贷款损失准备金要求;三是增加国家风险因素的考虑。  相似文献   

11.
冯岚 《西部金融》2005,(9):28-29
一、现行统计制度下资本充足率计算中存在的问题 (一)计算资本净额未考虑非信贷资产的减值准备,高估资本充足率 由于目前商业银行普遍未提足贷款损失准备金,因此监管当局在考核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时采取"影子考核"方式,即在计算资本净额时从资本中扣除未提足的贷款损失准备金.  相似文献   

12.
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将现代金融系统性风险的新特征展现无遗,因此,后危机时代各国金融监管的主要发展趋势是: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并将其与微观审慎监管进行有机结合。宏观审慎监管的政策工具包括对银行的资本要求、控制杠杆率、解决流动性错配、提取适时拨备等。中国应完善逆周期的货币信贷动态调控机制,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宏观审慎管理工具,加强国内宏观层面的协调机制,保证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定。  相似文献   

13.
美国金融危机成因分析及对我国的警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金融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动荡。这场金融危机从美国的房地产市场开始,以惊人的速度蔓延,波及信贷市场、资本市场,对全球尤其是西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造成重大冲击,短期内升级为全球金融风暴。我国目前正处于资产价格上涨、信贷投放过度的经济环境之中,美国的金融危机给我国敲响了警钟。本文通过描述此次危机的发展脉络,在分析美国金融危机背景的基础之上,从强化房地产按揭贷款业务风险管理、审慎推进资产证券化等六个方面得出了对我国的警示。  相似文献   

14.
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分析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亲周期效应,这种效应对宏观经济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结合我国国情,提出在商业银行内部建立逆周期的信贷授信制度和资本缓冲措施,建立跨周期的内部评估模型和前瞻性的动态拨备;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在银行内部谨慎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型;完善宏观监管体系,加强审慎监管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孙天琦 《西部金融》2005,(10):19-23
香港现行银行呆坏账拨备制度的主要特点(1)与一些监管机构不同,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没有发出过对呆坏账拨备水平的正式指引,但是制度有效;(2)HKMA鼓励按个别贷款的实际情况计提拨备;(3)结合五级分类制定各级别贷款的具体拨备基准,并在特定时期有针对特定国家的国家风险准备;(4)强调五级分类的准确性;(5)要求计提拨备时对抵押品适当估值.HKMA经常对银行发出指引,列明银行就部分常见的抵押贷款(按揭、股票质押等)应遵守的最高贷款与估值比率;(6)一般准备税后处理,特定(专项)准备计入成本税前计提,银行与税务部门就拨备也会讨价还价.对我们的启示(1)准确的贷款质量分类是贷款损失准备制度的基础;(2)关于贷款损失准备的税收待遇,商业银行和税务部门的讨价还价不可避免,金融企业也必须通过纳税承担社会责任,但是在特殊时期,可以考虑税收上的支持.同时要规范核销,提高核销效率;(3)可以研究针对特别国家和行业的特种准备的必要性和可行性;(4)研究针对特定行业贷款比重限制(余额占比、增量占比,即贷款的行业集中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5)农村信用社要加紧推进五级分类,并建立在此基础上的贷款损失准备制度;(6)规范抵押品的价值评估、打折率、聘用外部评估公司、抵押品保险、价值重估、五级分类和计提时对抵押品的处置等,这需要各方的工作进入到更深的技术层面;(7)监管部门出台相关指引,引导金融机构主要是中小金融机构建立必要的和规范的内、外部各层次数据库,积累有关数据;(8)借鉴国际先进的风险资本或者经济资本管理,加强商业银行资本管理,确保贷款损失准备能够覆盖预期损失,而其不能抵御的非预期损失能够被资本充分覆盖,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通过压力测试、制定应急方案等措施来应对异常损失.  相似文献   

16.
经济周期循环过程中,银行盈利水平、贷款质量变化、贷款损失拨备水平以及从外部筹集新资本的成本和可能性与经济周期同步起伏,银行资本充足率和信贷表现出很强的顺周期特点,监管当局必须高度关注这一问题.尤其是高度关注经济高涨期信贷快速扩张(Lending boom)的潜在后果,因为这是金融危机至少是金融脆弱性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金融危机后,各国银行监管机构开始反思传统监管政策存在的问题,并一致认为应当对银行监管的理念和方式进行改革。加强逆周期监管理论的实践与探索是各国银行监管的主要发展趋势。作为银行传统监管手段的内部评级法同样具有顺周期性。缓解我国商业银行内部评级法的顺周期性可以通过扩大违约率计算的时间区间、开展压力测试和引入杠杆率指标等途径。  相似文献   

18.
金融危机后,各国银行监管机构开始反思传统监管政策存在的问题,并一致认为应当对银行监管的理念和方式进行改革.加强逆周期监管理论的实践与探索是各国银行监管的主要发展趋势.作为银行传统监管手段的内部评级法同样具有顺周期性.缓解我国商业银行内部评级法的顺周期性可以通过扩大违约率计算的时间区间、开展压力测试和引入杠杆率指标等途径.  相似文献   

19.
中国银行业实施巴塞尔Ⅲ:进展与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塞尔Ⅲ以资本要求、监管检查、市场约束为三大支柱,主要侧重第一支柱的改革,在重视资本监管的同时,将流动性风险提升到信用风险同等重要的高度;在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上也有所调整,引入了宏观审慎监管,将其与微观监管手段相结合。中国银行监管当局明确了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兼顾、资本监管和流动性监管并重、资本数量和质量同步提高的改革方向,并提出同步推进实施巴塞尔Ⅱ和巴塞尔Ⅲ。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宏观经济基本面复苏强劲,为中国银行业顺利推行巴塞尔Ⅲ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国银行业在危机中的损失较小、其自身各项经济指标相对稳健也为推行巴塞尔Ⅲ创立了有利的先决条件,但是当前监管工具和银行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仍会影响巴塞尔Ⅲ实施的进程和效果。  相似文献   

20.
商业银行行业信贷供给既受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影响,也受流动性风险的影响。使用微观的行业信贷数据,从“机构记忆”假说视角出发,将影响商业银行信贷供给的因素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维度。在控制主观因素变量基础上,使用Panel-VAR模型对商业银行信贷供给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论表明,中国商业银行经营者并没有忘记过去的“教训”,对信贷供给以控制导向为主。但是客观因素实证结果表明,流动性风险和资本充足率对不同行业信贷供给的影响各不相同,中国房地产业和建筑业风险非常高,却吸收了大量银行信贷。因此,逆周期的宏观审慎监管要发挥其精准化调控特点,避免“一家有病、大家吃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