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生态环境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与基础,绿色金融作为支持国民经济绿色转型发展的一种金融创新,能够合理配置且最大限度地引导有限资源向环境保护的方向倾斜。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以西部区域生态屏障重要省份甘肃省为例,测算了2013—2018年间绿色金融—生态环境之间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该区域绿色金融发展水平在逐年提升,但整体基础依然薄弱;生态环境综合发展水平具有逐年向好的增长态势;二者的耦合从拮抗阶段逐渐接近磨合阶段;绿色金融——生态环境复合系统的协调水平也从中度失调过渡到勉强协调状态,但绿色金融对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贡献程度依然较低。据此结论,笔者从加大金融产品体系创新、实施绿色金融激励政策、支持生态产业和产业绿色改造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深圳市率先全国划定生态控制线,对城市的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九围地区地处生态控制线与水源保护区双重影响区域,由于历史遗留原因建设了大量工业园区。在此敏感区域寻求长期的经济发展,通过产业生态化转型升级,将原有粗放式加工产业置换为高新技术产业,同时发展商贸服务、生态旅游业,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郭学兰 《特区经济》2010,(9):195-198
新疆区域是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最突出的区域之一,生态环境恶化是制约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综合现有各种生态补偿模式,如何补偿是新疆区域生态补偿的重点问题。解决新疆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建立新疆区域的生态补偿法律保障机制,要构建合理的生态补偿法律体系,完善生态补偿法律保障机制,同时还要增强生态补偿法律、法规的实施监督。  相似文献   

4.
生态环境保护与自然资源开发之间的矛盾在自然保护区中体现得尤为明显。11%的保护区已出现旅游资源退化。新疆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新疆的生态脆弱区,同样面临着以上问题。文章采用层次分析法论证了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和开发潜力,并探讨该区域是否具有开发生态旅游的潜力,得出该区域尚处于生态旅游开发的前期准备阶段,脆弱的生态环境是制约其发展的首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中国新疆与巴基斯坦在"一带一路"深耕细作下,建立了良好合作基础,但还存在产业链短、窄、薄,区域产业合作的层次和水平低等问题.克服困难和障碍,找准新疆参与中巴经济走廊区域产业合作路径,对于新疆对外开放和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全方位的提升区域产业合作的层次和水平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区域的城市化进程离不开生态环境的依托,会对生态环境带来压力;生态环境同时也会通过影响经济的增长对城市化进程产生作用。考虑到城市化和生态环境之间的这种耦合作用,应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域的实际情况,从增强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规划合理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化进程、建立完善的循环经济体系和鼓励生态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等方面来协调统筹该区域经济增长、城市化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李兵 《中国高新区》2012,(1):102-103
合肥高新区坐拥大蜀山森林公园,是合肥市区环境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最好的区域。“十一五”以来,合肥高新区把握机遇。与时俱进,奋发进取,开拓创新,在成长历程中,高度重视绿色发展,通过产业高端引领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努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外龙头企业入驻高新区,实现了经济与生态互促共赢,成为安徽省首家获批创建的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相似文献   

8.
郑志国 《南方经济》2015,33(4):116-120
广东以占全国1.87%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全国7.79%的人口,减轻了相关省份的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对全国是一种贡献。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来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需要建立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这有利于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要明确共建共享原则,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分别实行不同层级的跨区域生态补偿,积极探索多种补偿途径和方式,确定合理的补偿水平。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安吉县三叶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称"三叶青公司")为例,通过典型案例调查和农户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数据,采用PSR模型构建了竹产业转型的理论分析框架,并结合调查数据对公司竹产业转型路径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从转型压力来看,林业劳动者短缺、传统竹产业效益下降、林农转型意识薄弱是安吉竹产业转型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转型的主要压力来源;从转型状态来看,林下经济和资源保护是竹产业转型的两大状态,对应着林业产业发展和林区生态环境保护,二者可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从转型行为响应来看,打造林产品品牌、开展森林旅游和森林康养等举措对于竹产业转型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最后,文章提出了促进安吉竹产业及传统林业产业转型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循环经济背景下浙江产业集群转型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驰  顾杰锋 《北方经济》2008,(10):33-34
产业集群对浙江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也造成很多生态问题。本文通过产业集群和工业生态园的比较分析以及浙江产业集群转型的优势分析,认为在循环经济背景下生态工业区是产业集群转型实现对环境零排放或零污染的一种值得推崇的途径,并对浙江产业集群转型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1.
林秀梅  关帅 《南方经济》2020,39(11):99-115
通过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打破资源和环境的诅咒,是保持中国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必要条件。现有对环境规制如何影响经济结构转型的研究往往忽略了财政分权下的地方政府间经济增长竞争引致的环境规制互动行为,进而导致研究结论存在较大差异。文章基于政府竞争视角,借助两区制空间Durbin模型对地方政府环境规制执行的策略互动行为进行检验,随后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分析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并进行了稳健性检验与传导机制分析。研究发现:标尺竞争机制下,地方政府环境规制执行存在相互模仿行为,即邻近地区降低环境规制强度,本地区亦会相应降低环境规制强度,彰显出环境规制的非完全执行特征;环境规制未能促进本地产业结构合理化,地方政府环境规制执行互动行为不利于邻近地区产业结构合理的均衡化发展;环境规制有效推动本地产业高度化进程,且地区间环境规制互动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促进产业高度化发展;机制分析结果显示,地方政府环境规制策略互动行为削弱了要素配置效率,不利于产业结构合理化,同时,环境规制激发创新补偿效应促进产业结构高度化进程。因此,引导地方政府环境规制执行良性竞争,有效发挥环境规制对产业转型升级积极作用,有助于中国经济高质量增长。  相似文献   

12.
新疆地州区域产业结构转换综合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产业结构优化是促进区域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关键之一。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层次分析和均方差三种方法的组合评价法对新疆地州产业结构转换能力进行了评价,并建立回归方程对新疆地州区域产业结构转换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最后计算了新疆地州产业结构转换速度与转换方向系数,把新疆地州区域产业结构转换方向划分为四种类型。通过多角度的计量分析,得出一些结论和启示。  相似文献   

13.
环境污染的负外部性特征与环境保护的正外溢性特征,使企业缺乏参与环境治理的积极性,亟需政府积极干预。自2006年起,中央政府专门在"十一五"规划与"十二五"规划中加入有关环境保护的规定,构成了环保产业政策的主要内容。环保产业政策究竟能否发挥环境治理效应?对这一问题的分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转型经济时期政府发挥"扶持之手"的作用。有鉴于此,文章以2006-2015年沪深A股重污染上市公司为微观样本,以中国30个省区为宏观样本,基于重污染企业环保投资视角,系统考察环保产业政策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并立足于时期异质性与地区异质性,阐释了环保产业政策环境治理效应发挥差异性的深层次原因。研究发现:在环保产业政策支持下,重污染企业环保投资有利于抑制工业二氧化硫和工业固体废弃物的排放,对工业废水排放无显著影响。进一步分析发现,重污染企业环保投资对环境治理效果具有时期异质性和地区异质性,即不同时期/区域内,重污染企业环保投资对同一工业污染物排放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文章研究将微观企业行为与宏观生态环境相结合,不仅为环境污染影响因素研究开拓了新的视角,为环保产业政策环境治理效应的发挥提供了经验证据,而且廓清了生态环境改善的微观环保投资结构图景。  相似文献   

14.
新疆是我国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环境问题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所以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一方面需要立足于新疆特色资源和环境,调整产业结构,可持续地利用各种特色资源和环境;另一方面,通过退耕还林还草,实施大规模的生态环境建设和环境综合治理等措施,促进新疆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正是基于新疆资源、环境与经济问题的探讨,寻求新疆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双赢对策。  相似文献   

15.
新疆城镇化发展与产业结构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结构与城镇化是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重要方面。产业结构的优化是城镇化的重要推力;同时,城镇化的加快发展也会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本文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重点研究了产业结构对城镇化进程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新疆产业结构与全国和东部地区相比,层次明显偏低,甚至低于西部地区的平均水平;新疆产业结构的变化与城镇化发展进程不匹配,城镇化相对滞后于工业化;新疆的第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与城镇化水平均呈正相关,尤其第三产业对城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更强劲,但新疆越来越"重"的工业结构极大地降低了第二产业的就业效应,新疆城镇化进程缺乏现代服务产业的支撑。因此,实施以就业为中心的工业化路线,促进新疆地方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壮大,继续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是新疆进一步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6.
基于资源优势的新疆产业结构优化与路径依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毋庸质疑的,它是区域经济增长的物质基础。但在经济实践过程中,资源禀赋丰富的区域未必是经济增长最快的区域,甚至相反,成了落后区域。新疆自然资源丰裕,但过度依赖资源的发展模式造成近年来新疆资源型经济加剧、产业结构升级缓慢。所以,研究适合新疆产业结构优化的战略,使其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和经济优势对新疆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新疆实现跨越式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新疆产业结构的演进及特征、产业结构的路径依赖,并构建模型对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提出了基于资源优势的新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7.
吐鲁番地区是新疆县市中县县均有园区的唯一地州。工业园区如何在新一轮的大开发、大开放、大建设的发展中率先求得突破,打造投资和经济发展的“高地”?本文通过实地走访吐鲁番地区“两县一市”园区管委会、工业企业和有关部门,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对吐鲁番地区工业园区发展状况、面临的难题以及园区工业经济如何抓住产业化差异区域政策为资源型经济发展带来的契机,以“新疆效率”,“吐鲁番速度”推进工业园区的跨越式发展做了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18.
新疆自然资源丰富,但是生态环境系统极其脆弱。与全国相比,新疆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于能源消耗,致使自然资源的破坏严重。新疆能源消耗结构不合理,煤炭为能源消费的主体,电力消费居高不下;高耗能行业产能及消费量增长迅速;新增企业中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费占九成以上。因此,本文认为应坚持生态立区的发展途径,结合新疆环境自身的特点,重点强化各级政府节能环保意识;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构建节能型产业体系;抓好重点耗能企业节能工作;开发清洁、多样化的可替代能源,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建立健全严格的建设项目环境准入机制,提高企业环境准入门槛;加强企业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心;平衡地区发展,对落后地区的生态发展进行合理补偿。  相似文献   

19.
本文旨在用事实和统计数据分析新疆工业经济发展状况和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数据分析得出,新疆经济尚处在起飞阶段,还存在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值得商榷、产业升级遭遇产业梯度转移陷阱、支柱产业界定盲目性大等关键性问题,据此提出新疆产业发展的新思路。即以可持续发展为统领,整合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制度资源。针对矿藏资源,则应按照“优化配置、谨慎开发、集约投资和合理利用”的模式进行开发。  相似文献   

20.
Rapid industrialization has made China one of the largest pollutant emitters worldwide. The transfer of heavily-polluted industries has become urgent because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 Some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incredibly energy-intensive and pollution-intensive, have been transferred to less-developed areas for lower labor and land costs. In turn, the industrial transfer would also deteriorate the ecological quality of those areas. Along these lines, it is pivotal to examine the two-way interactions from industrial transfer 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 This paper collected panel data of 30 Chinese provinces from 2000 to 2015, using the GS3SLS method to find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for industrial transfer 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 The findings show that industrial transfer 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 both have interactive as well as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s on each other significantly. Study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industrial transfer of different provinces needs to consider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area. It is recommended to formulate an inter-regional industrial transfer strategy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