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7 毫秒
1.
封冠洪 《魅力中国》2011,(7):311-312
就宪法与宪政的关系而言,宪法是宪政的前提,究政则是宪法的实施。宪法的内容直接决定宪政的内容,没有宪法就谈不上宪政;而离开了宪政,宪法则成了一纸空文。同时,在实施宪政中,在建设民主政治过程中,又不断丰富和发展宪法的内容。本文简要阐述了宪法和宪政的定义,宪法与宪政的关系,望有益于我国宪法的发展和宪政的建设。  相似文献   

2.
谢素珺 《特区经济》2010,(6):220-222
本文从法学范畴上对税收的概念进行解释,分析了税收和宪政的关系,并对我国宪法在纳税人权利保护上的缺失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完善宪法,加强税收立宪的意见。  相似文献   

3.
起源于美国的司法审查制,在长期的司法审查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审查原则,并在西方国家广泛应用。其中之一的合宪性推定原则已发展成为西方国家违宪审查所经常采用的重要方法。它在维护宪政秩序、维护分权与制衡的宪政构架、维护宪法的核心价值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宪政功能。  相似文献   

4.
韩杰  潘凯悦 《魅力中国》2013,(29):324-324
人权保障必须以宪法为依托,因为人权保障不仅是宪法的重要内容,更是宪法的逻辑源点和价值目标,对人权的确认和保障是宪法价值的集中体现。人权保障的宪法意义就在于适度控制国家权力以保障人权,这是宪法权威的最好体现。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宪法诉讼制度不仅是我国宪法监督制度的现实要求,更是广大人民实现权利自救的有效途径。学者们普遍认识到人权保障是宪法的核心价值,强调人权是宪法的基本原则,是宪政的宗旨和目的。有学者指出人权和公民权问题,不仅是宪法和宪法学的主体内容,而且是宪法和宪政的核心和实质所在,是宪法学的理论基点和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5.
经济自由因经济主体的赢利性导致其存在自身无法克服的弊端。宪法对经济权利的规范就是宪政为了追求经济效率、实现经济公平的重要和可行的方式。宪法上的经济权利是公民能够相对公平地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的一种独立权利。厘清宪法上对经济权利的规范并探讨经济权利的宪法保障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其主要规范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国家权力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国家目的、国家存在的合理性基础,权力行使原则、权利保护及权利救济等问题。而行政诉讼法是有关权利救济的具体规则,是宪法中权利保护原则的具体落实,其核心内容也就在于行政相对人合法权利受到行政机关非法侵害时的权利救济方式与救济途径。由于二者均涉及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关系的合理调整,以及权利的有效救济与保护问题,因此宪法与行政诉讼法在本质上即彼此相连、关系甚密。宪法是行政诉讼的基础,行政诉讼实施并发展着宪法,行政诉讼制度的发展促进着宪法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宪法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表现,具体而言,它是指人们关于宪法的知识、思想、观点的认知、评价及感受等的总称。宪法意识包括宪法至上意识、权利意识、守法意识、监督意识等方面。在当下,我国公民的宪法意识较为薄弱,需要通过宣传普及等方式培养公民的宪法意识。  相似文献   

8.
宪法信仰是公民对宪法所蕴含的民主、法治、人权、分权等价值不懈追求的精神体现和反映,它是一国宪政建设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公民宪法信仰的普遍确立需要通过制定"良宪"、宪法的切实实施、发展市场经济、建设民主政治以及激发公民意识来实现。  相似文献   

9.
1978年宪法、1982年宪法及其四次修正案肯定了改革开放的实践和成功经验。这三十年宪法发展呈现出鲜明特征:它是在中国共产党不断更新宪法观念、自觉推动下大步向前的:它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等方面的重大变迁,并有力地保障和促进了改革开放:它以完善实体内容为目标.呈现出“重实体、轻程序”的特点。可以说改革开放是宪法发展的主要原因.并且宪法必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而不断完善.从“改革宪法”走向“宪政宪法”。  相似文献   

10.
邱钢 《理论观察》2007,(4):92-93
我国宪法规定了受教育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目前,我国宪法权利的受教育权司法救济途径主要有驳回起诉或不予处理,通过民事诉讼或行政诉讼救济途径保障受教育的宪法权利等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11.
李国际  田强 《特区经济》2007,(3):244-246
知情权是一项人权、一项宪法性基本权利、一种复合性权利,对知情权进行宪法保护的主要途径是应确立知情权的宪法地位并在宪法中进行构建、完善宪法中知情权的部门立法以及建立知情权的法律救济途径。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分别对宪法、宪政进行了概述,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宪法与宪政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陈华 《理论观察》2013,(12):56-57
宪法观念作为一个国家宪法实施的构成要素,有其独特的生成机制与实践价值,是事关宪政建设成败的深层次因素.因此,将宪法观念作为审视我国当前在宪法实践方面遇到种种问题的思路,不失为一个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分别对宪法、宪政进行了概述,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宪法与宪政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薛天德 《魅力中国》2014,(12):302-302
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树立和维护宪法权威、对于全面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法治中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重新认识宪法的重要性,明确依法治国就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在于依宪执政;明确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要全面贯彻实施宪法,必须加强宪政文化建设,完善宪法实施的监督机构和运行机制,及时纠正不符合宪法规定的各种违宪行为。  相似文献   

16.
前段时间美国各种枪击案频发,关于美国宪法中“持枪权”的话题又热了起来。有一种说法广为流传:美国宪法规定了人民拥有“持枪权”;更有甚者,还说这个“持枪权”是为了保证宪法赋予人民“推翻暴政的权利”。但事实上,“持枪权”只是对美国联邦宪法第二修正案的曲解。而所谓“推翻暴政的权利”则完全是讹传  相似文献   

17.
李娜 《改革与开放》2012,(10):25-26
一、宪政化过程中的财政分权法治化发展情况 (一)规范财政分权的宪法基础与法律匮乏 导致我同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不和谐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其法律层面的原因来说,它无疑是规范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宪法基础与法律的匮乏所致。  相似文献   

18.
鲁雪  黄国桥 《中国经贸》2009,(6):130-131
我国宪法第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对于这一条款,学界一直存在争议。本文通过对此条款提出法理的质疑,旨在引发对于宪法制定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曹炳霞 《魅力中国》2010,(25):187-188
魏玛定法作为一部民主性法律,有其不可否定的历史进步性。但是魏玛宪法仅存了14年就快速的退出了德国的政治法律舞台,魏玛共和国的灭亡宣判了“完善”的民主宪法在德国的终结。这种“夭折”反映出导致魏玛宪法走向灭亡的自身体制性内因,也折射出魏玛共和国建设宪政国家所需的政治、经济、人民的宪政理念等宪政条件缺失的外因。  相似文献   

20.
美国宪法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成文宪法,从1789年到现在的二百多年中,它不仅保持着超强的稳定性并且对其他国家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中国,从清末持续到当今都可以发现美国宪法留下的烙印。借鉴美国宪政建设的成功经验,总结我国国情,解决目前法治道路上的问题,才能实现建立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