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亓霞 《中国金融》2004,(20):68-68
企业年金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在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我国在2004年4月先后出台了(《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确立了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发展的基本框架。2004年8月又发布了《企业年金管理指引》,正式拉开了我国企业年金市场发展的序幕,全国上下出现了一股空前的“企业年金热”。  相似文献   

2.
《中国社会保障》2009,(7):F0002-F0002
中国光大银行从2000年始着手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企业年金领域的调查研究,2004年成立了专门的业务机构——企业年金管理中心,于2005年8月首批获得企业年金基金账户管理和托管双项资格,是国内最早开展企业年金工作的商业银行之一。  相似文献   

3.
秦琦 《财政监督》2005,(2):75-75
企业年金是由企业为员工按照一定规则缴纳,用于支付员工退休后生活费用的一种特殊基金。在我国,企业年金还只是基本养老保险的一种补充。它与基本养老保险不同之处在于年金可以由企业自主选择缴纳,而不是强制缴纳的。2004年5月中国推出了《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此办法的推出正式开启了中国企业年金市场的市场化运作。  相似文献   

4.
面对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推动“第二支柱”快速发展,无疑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在党的十七大之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适时审批公布了第二批企业年金管理机构资格,将持企业年金牌照的机构由原来的29家增至47家,旨在促进企业年金实现跨越式发展。从各金融机构向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申请第二批企业年金管理资格情况来看,各金融机构瞄准万亿企业年金市场,磨刀霍霍的架势显而易见。由此引发的2008年各年金管理机构,围绕企业年金展开的“争夺战役”打响已成必然。  相似文献   

5.
自2004年,《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劳社部令20号)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劳社部令23号)的颁布实施以来,我国信托企业年金制度逐步建立并实现市场化运营。与此同时,我国企业年金市场形成新的竞争格局,对我国寿险公司开拓企业年金市场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本文全方位分析了信托模式的确立对我国寿险公司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寿险公司在企业年金市场的战略定位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2004年5月,我国开始推动企业年金制度;2007年,随着第二批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的公布,企业年金市场开始形成一个银行、保险、证券及基金公司混业竞争的局面。2008年袭来的金融风暴会给中国企业年金市场带来什么影响?企业年金市场的发展前景如何?  相似文献   

7.
随着2004年5月《企业年金试行办法》(简称20号令)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简称23号令)正式实施,我国年金运作各项工作正进入关键阶段。对商业银行来说,发展企业年金业务,除了可以带来大量沉淀的企业年金存款外,还可以获取可观的托管费和代理结算费、账户管理费等其他中间业务收入。面对中国企业年金市场每年上千亿元的市场潜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竞争者参与其中。本文拟就我国银行业在企业年金业务拓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企业制度与企业年金的关系--以美国、日本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企业制度与企业年金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企业年金的目标反映了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企业年金计划的设计以薪酬管理为基础。影响企业年金的深层次原因是企业的产权制度和企业文化。  相似文献   

9.
《企业年金试行办法》自2004年5月1日施行以来,在全国部分省市的大中型企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石门县有大唐发电有限公司等10多家电力、保险企业实行了企业年金制度,职工缴存的年金达110万元,企业缴存的年金达806万元。但是,当前的税收政策相对企业年金的发展已严重滞后,给基层税收征管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受多方因素影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逐渐加大,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因此,劳动生产率提升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以2012—2021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研究对象,实证研究企业年金能否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及其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年金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在现行的年金费率范围内,年金费率越高,促进效应越明显。门槛模型检验表明,年金费率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是非线性的,当年金费率大于等于0.489%时,促进效应才开始明显;当年金费率大于2.679%时,促进效应则有所下降。进一步的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收入效应”“激励效应”和“甄选效应”是企业年金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渠道。研究有助于鼓励和引导企业建立企业年金,提高企业年金的覆盖率,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体系,同时为企业选择年金费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一、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的现状 我国的企业年金实行基金完全积累制,采用个人账户进行管理,费用由企业和个人缴付,企业缴费可在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内从成本中列支。企业年金经过1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成为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比较重要的一部分。但是,总体而言,它的发展比较缓慢。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结果,截至2006年底,我国有2.4万多家企业建立了企业年金,年金规模达910亿元,受惠员工964万人。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年金规模很小。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没有明确的税收优惠政策;企业年金投资渠道狭窄;缺乏强有力的法律规范等。  相似文献   

12.
加快发展企业年金,对于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的完善、老年保障水平的提升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企业年金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随着《企业年金试行办法》、《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及4个配套办法的正式施行,企业年金发展进入新时期。山东省企业年金的制度性安排也已启动,继2004年9月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制定下发《关于稳步推进企业年金丁作的通知》,  相似文献   

13.
我国中小企业集合年金计划的供求分析和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蕾  魏巧琴 《上海保险》2010,(2):15-17,39
1990年,我国开办了补充养老保险。2000年,补充养老保险更名为企业年金。经历了近20载的发展,企业年金市场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中小企业年金市场发展存在着严重的滞后性。本文通过对我国中小企业集合年金计划的供求分析,从政策法规、监管体系以及金融机构三个方面对我国中小企业集合年金计划的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云南金融》2011,(4):16-17
2011年2月,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为了解决在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服务标准不一、收费过低等问题,制定了企业年金基金基本服务和收费标准。同时,要求各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共同遵守执行,并作为基金管理合同备案的审查内容。多家相关机构已经签署一份名为《企业年金基金基本服务和收费标准行业自律公约》的文件,并于2月中旬开始实施。  相似文献   

15.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近年来,我国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第二支柱中的企业年金发挥了社会保障在民生领域的补充作用。《全国企业年金基金业务数据摘要2022年三季度》数据显示,2022年三季度全国企业年金参加职工有2984.68万人。探索如何让企业职工在退休后方便快捷地领取待遇,是企业年金委托人和受托人做好服务的应尽之责。  相似文献   

16.
企业年金是指由企业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在国家规定的实施政策和实施条件下为本企业职工所建立的一种辅助性的养老保险。加快发展企业年金不仅有利于加强企业职工和离退休人员的生活保障,同时有利于吸引人才。企业年金的市场前景非常诱人,其市场规模有望在2010年达到1万亿元。寿险公司在运作养老金产品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如何开发潜力巨大的企业年金市场,充分发挥寿险在企业年金发展中的补充作用,是一个值得我们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17.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要求职业年金的建立。本文详细分析了职业年金的建立给不景气的企业年金市场带来了新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企业年金的管理机构应采取措施抓住这次机遇,拓展年金市场。同时,本文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以完善目前的年金市场,提高年金市场的运作,以真正实现企业年金的养老功效。  相似文献   

18.
合理税收企业年金的启动引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阮翔 《中国保险》2005,(3):32-35
在人口老龄化的压力下,作为“三支柱”养老制度中的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制的建立已经成为缓解基本养老制度支付压力的必然选择。为了推动企业年金制度发展,2004年5月1日,我国的《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开始实施,但是与金融机构的积极态度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许多企业不是对企业年金的概念还不甚了解,就是持观望态度。  相似文献   

19.
一、研究目的与方法(一)问题的提出 从1991年国务院颁布《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改革的决定》算起,企业年金在中国已有十年的发展历史。在这十年间,社会保险机构、企业、保险公司、银行等有关单位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努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企业年金之路。截止2000年底,全国共有1.6万户企业建立了企业年金制度,覆盖  相似文献   

20.
我国企业年金经过近5年的发展,制度体系逐步健全,发展环境日益完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作为首批获准开办企业年金业务的金融机构,是什么让中国工商银行在异常激烈的企业年金市场竞争中始终占据着优势地位?带着这个问题,记者近日对中国工商银行主管养老金业务的罗熹副行长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