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在国际管理界,加拿大管理学家亨利·明茨伯格的角色是叛逆者。他是最具原创性的管理大师,对管理领域常提出打破传统及偶像迷信的独到见解,是经理角色学派的主要代表。时值MBA教育发展的巅峰时期,管理大师明茨伯格教授却对现行商学院模式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他出版的《Managers Not MBAs》(中文名译为《管理者而非MBA》,在业界引起了轩然大波。在这本书的前半部分,管理大师明茨伯格详细阐述了他的观点--“MBA是把错误的内容教给错误的人”。书的后半部分介绍了他于七年前与英国兰开斯顿大学乔斯林教授联手创立的一种与MBA教育截然不同的…  相似文献   

2.
亨利·明茨伯格是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管理学院约翰·克莱格霍恩讲席教授。经常提出一些有趣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教育方式。1973年。明茨伯格第一次产生影响是依靠《管理工作的本质》一书,这本书研究了5位高级管理者的工作生活。从那时开始,他一直反对决策过程的形式主义(参见《战略规划的兴衰》1994)。力主商学院改革(参见《管理者而非MBA》2004),  相似文献   

3.
自《管理者,而非MBA》出版以来,管理教育已经发生了许多积极的变化,但是明茨伯格认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2004年,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教授、享有盛誉的管理理论家亨利·明茨伯格出版了一本具有广泛影响的著作,《管理者,而非MBA》  相似文献   

4.
自《管理者,而非MBA》出版以来,管理教育已经发生了许多积极的变化,但是明茨伯格认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2004年,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教授、享有盛誉的管理理论家亨利·明茨伯格出版了一本具有广泛影响的著作,  相似文献   

5.
管理一个组织就像堆积木,最好的结构就是可以使各方力量达到最适度平衡的结构。从磊第一本著作《管理工作的本质》(The nature of manage—rial work)到最近的《明茨伯格论管理》(Mintzberg on management),亨利·明茨伯格已经成为一般管理理论界不可忽视的人物。本文对他在组织结构方面的观点进行了探讨,更好地解释了有效的组织是如何管理其内部能轻易使这些组织分崩离析的各种对立力量的。明茨伯格认为,不存在一种最好的方法;组织必须创建适合自己的结构,它可以采用已有的形式,也可以把这些形式组合起来。虽然没有一个有效组织的蓝本,但我们可以意识到存在的危险。例如,当对效率的追求开始凌驾于创新之上时,或者当内部的良性竞争演变为狭隘的政治手腕时,组织就面临着危险。明茨伯格说,管理一个组织就像堆积木,最好的结构就是可以使各方力量达到最适度平衡的结构。  相似文献   

6.
~~管理的悖论(下)@亨利·明茨伯格 @陈阳群  相似文献   

7.
从他们的只言片语中,可以看到思想的光芒。刘九如《IT经理世界》社长据我本人与柳传志、李东生等国内工商企业界知名企业家交往过程中了解的情况,他们对管理的感悟与明茨伯格教授的管理观点有很多契合之处。我认为明茨伯格教授的理论往往比流行的管理思想更准确,更直接,也更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8.
最好的组织结构就是可以使各方力量达到最适度平衡的结构。本文是明茨伯格《有效的组织:力量与形态》的第二部分。作者认为,不存在一种最好的方法。组织必须创建适合自己的结构,它可以采用已有的形式,也可以把这些形式组合起来。明茨伯格说,管理一个组织就像堆积木,最好的结构就是可以使各方力量达到最适度的平衡的结构。  相似文献   

9.
这些年到中国来的“管理大师”不少,但是在中国企业家与这些“大师”面对面的沟通中,由于文化环境和市场层次的不同,总是有一种各说各话的别扭甚至尴尬。作为真正的管理学家,亨利·明茨伯格此次的中国之行也很难例外。客观地看,他的视野与中国企业的现状并不完全切合,所以似乎无法让中国企业家们产生强烈的共鸣, 自然也很难给我们的企业带来迅速见效的药方。但是,明茨伯格带来了很好的  相似文献   

10.
我们应该向大师学习的是他的方法论和思考问题的方式。日前,在《IT经理世界》主办的“解读大师论坛”上聆听了明茨伯格教授的观点,颇受启发。同时,会上有部分国内学者和企业家严重不赞同明茨伯格的观点,认为他不了解中国,他的理论不符合中国特色。这种现象很值得回味。  相似文献   

11.
我们的企业家和明茨伯格存在思想环境差异, 相互小甚了解,打了一些“空对空”导弹。  相似文献   

12.
工作没被打断的时候,明茨伯格说,管理者可以通过三种基本方法来施加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中国机电工业》2005,(7):70-70
在国际管理界,加拿大管理学家亨利·明茨伯格的角色是叛逆者。他是最具原创性的管理大师,对管理领域常提出打破传统及偶像迷信的独到见解,是经理角色学派的主要代表。  相似文献   

14.
领导者对组织的贡献往往来自于对别人的激励,而不是他们带来了什么"伟大的战略"。本文是美国西北大学战略管理教授丹尼尔·麦卡锡对亨利·明茨伯格的访谈,最初发表于《管理执行学刊》。明茨伯格在文中较为系统地阐述了自己对组织战略、领导力和管理工作本质的见解。  相似文献   

15.
有经理人跟我说,商学院的课程不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这并不让我特别惊讶。通过跟众多经理人的接触,加上以前在哈佛商学院学习以及后来自己在商学院工作时的观察,我发现了这样一条“悖论”:商学院往往不教管理。对于经理人所需要的最实际、最关键的那些管理法则,商学院往往是不教的。因此.即使许多人读了MBA,其实并不懂得管理。  相似文献   

16.
编辑荐书     
《战略历程》【加】亨利·明茨伯格等著机械工业出版社战略制定被视为管理活动中的高端任务, 但被潮流压力和决策困境包围的管理者,仍像盲人摸象般围着“战略”摸索着,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武器。亨利·明茨伯  相似文献   

17.
2006年4月17~30日,《IT经理世界》杂志社邀请国际知名的管理大师亨利·明茨伯格教授访华。18日和25 日,由《IT经理世界》、中欧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主办,皇家礼炮联合主办,分别在上海和北京举行了主题为“管理向何处去”的“解读大师论坛”,亨利·明茨伯格做了主题演讲,并和中国商业界、管理教育界领袖人士面对面探讨,在新的全球化竞争环境中如何提升企业和社会组织的管理。本次论坛汇聚了600多位中国有影响力企业的CEO及高层管理人员和领先商学院的著名专家学者。亨利·明茨伯格是当今世界上最杰出的管理思想家,他一直以来的工作就是思考管理者是如何工作的。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明茨伯格先后创立了在管理界影响深远的管理角色学派、战略过程学派和实践管理教育范式,他同时是美国战略管理协会的创始人和国际实践管理教育联盟(IMPM)创始人。中国企业在20多年的市场化运作过程中,学习西方管理经历了“从器具层面的学习,到制度层面的学习,再到精神层面的学习”的过程,而眼下,精神和思想层面的学习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在华访问期间,亨利·明茨伯格还到浙大、人大、清华等著名学府进行了学术交流,到上海、北京周边的乡村进行了实地考察。他来到计算机世界传媒集团做客,和《IT经理世界》杂志祉的同仁深入交流,并为广大读者题词:“Learn from everyone,Copy no-one!”(向所有人学习,而不要照抄照搬任何人!)其间,明茨伯格教授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相似文献   

18.
本文原题为《发展关于理论发展的理论》(DevelopingTheoryAbouttheDevelopmentofTheory),是亨利·明茨伯格受肯·史密斯(KenSmith)和麦克尔·希特(MichaelHitt)之邀为他们两人合作编著的《伟大的管理思想》一书撰写,该书由牛津大学出版社于2005年出版。在文中,明茨伯格详细地阐述了自己对理论的本质和理论产生过程的见解。  相似文献   

19.
少一点张扬,多一点谦虚;少一点英雄主义,多一点实事求是。只有这样,我们的领导力才能取得更多进步。本文是《领导实战》(Leadership In Action)杂志编辑斯蒂芬·拉什对亨利·明茨伯格的访谈。明茨伯格在访谈中谈了自己对管理教育、战略过程、领导力等备受商业界关注的问题的最新见解。  相似文献   

20.
本文是亨利·明茨伯格学术自传文章《二十五年之后……虚幻的战略》的第五部分,发表于1993年。明茨伯格在文章中把自己的学术生涯划分为三个阶段:1.矩形阶段(分析):政策的要素(自1968年起);2.墨点阶段(综合):组织的形成(自1974年起);3.圆圈阶段(动态):玩拼装玩具(自1979/1987年起)。本部分介绍的是上世纪70年代的墨点阶段的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