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 毫秒
1.
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靠出口拉动,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率最低的是消费。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的贸易出口增速下降、顺差缩小、产品出口受到严重影响。拉动经济必须扩大消费,我国农村市场需求广大,对拉动消费及发展经济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国际收支双顺差已成为中国经济中备受关注的问题。多年的双顺差和外汇储备的大量累积已经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性,若要清除其负面影响,必须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消费、出口和投资协调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  相似文献   

3.
1.顺差集中在美国、欧盟和香港市场,但增量主要来自欧美。2005年,我国对美、欧、港的顺差分别达1141.7亿美元、701.1亿美元和1122.5亿美元,分别增长42.2%、47.2%和26%。三地顺差合计2965.3亿美元,占我国全球贸易中顺差来源地顺差总额的90%以上。其中,美、欧两地新增顺差669.7亿美元,与全国顺差总增量(669.3亿美元)几乎完全相同。2.顺差主要来自民营和外资企业,国有企业仍为逆差。2004年外贸经营权全面放开后,大大激发了民营企业扩大出口的积极性。2005年,民营企业出口同比增长47%(2004年出口同比增长68.6%),实现贸易顺差735.9亿美元,同比净…  相似文献   

4.
一、次贷危机对中国金融的影响 1.次贷危机对中国出口的影响。次贷危机引起美国经济及全球经济增长的放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而其中最主要是对出口的影响。中国的出口与美国的消费从来没有“脱钩”过,一旦次贷危机严重抑制了美国居民的消费,就会通过外需渠道对中国出口产生影响。2007年,由于美国和欧洲的进口需求疲软,我国月度出口增长率已从2007年2月的51.6%下降至12月的21.7%;  相似文献   

5.
通过测算中国与36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贸易隐含碳排放余额,并对贸易隐含碳排放余额进行分解,全面揭示中国在全球碳排放贸易中的现状。主要结论包括:中国对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隐含碳排放呈现顺差,是碳排放的净流入国;贸易隐含碳排放余额分解结果表明,技术效应和规模效应导致了中国贸易隐含碳排放顺差,而结构效应导致了逆差,且技术效应对中国贸易隐含碳排放顺差的影响最大。鉴于此,减少中国贸易隐含碳排放顺差的关键之处不在于控制出口规模,更重要的是改进减排技术,降低出口碳排放强度,实施强度减排。  相似文献   

6.
我国出口及经济增长将在2012年探底回升,CPI涨幅将回落到3%左右。2013年以后经济增速及物价涨幅走势取决于国内宏观调控政策取向,在国内宏观调控政策保持相对稳定、美欧日进口适度增长的情况下,2013年一季度以后我国经济增速将可能较快增长,CPI涨幅也将回升到4%以上。人民币持续升值会有效降低CPI和PPI涨幅,但也会导致投资、消费和出口及经济增速出现较大幅度下降。2012年宏观调控政策的重点应是防止经济增速深度下滑。  相似文献   

7.
2008年一季度以来GDP增速持续大幅度下滑,有内在的周期性回调因素,但根本原因是美国金融危机负面影响扩大,导致我国出口增速大幅度回调。从产业角度看,GDP增速的回调90%以上是由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大幅度回调引致的。从需求角度看,出口增速大幅度下滑是第二产业增加值和GDP增速回调的主要原因。特别是2009年一季度,出口增速的大幅度下滑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了巨大负面冲击。如果没有投资和消费实际增迷提高弥补了出口增速下滑产生的需求缺口,2009年一季度我国GDP增速将不足1%,第二产业增加值将出现超过1%的负增长。  相似文献   

8.
李伟  李琴 《经济师》2012,(10):34-36
持续的国际收支双顺差体现了我国改革开放战略的成功,但是外部经济失衡带来的超长增长的双顺差对中国经济持续发展造成了很多负面影响。文章从中国和美国两个方面对影响中国经济外部失衡因素进行实证分析,认为缓解失衡问题,不能单单依靠人民币的升值,有必要在不影响国内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调低利率,引导消费和投资。  相似文献   

9.
王璟琛 《新经济》2011,(4):82-87
本文从GDP增长对我国进口、出口、贸易顺差以及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四个方面分析国内真实收入变动对我国国际收支的影响。结论显示:我国国内真实收入的正向冲击会使得我国进出口额都扩大,并同时加剧我国贸易顺差及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扩内需、促消费能从根本上避免顺差进一步扩大,实现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正由于2000年以来美国货币政策以宽松为主,现着重分析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金融的影响。一是贸易顺差快速增长。美元低利率和美元流动性宽松及上述两者带来的对中国出口商品需求的持续增加是贸易顺差规模快速增长背后的一个重要推手。如美国价格型和数量型货币政策变量变动与滞后12个月的中国对美贸易出口和顺差变动走势有着较高的一致性。美国货币供应量  相似文献   

11.
《新经济导刊》2011,(11):88-89
投资增速保持高位,消费增速有所增长。美国及欧洲债务问题导致的经济增长及就业、消费隐忧,将对中国的进出口造成重大的不确定性。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仍处于被动观望期。紧缩政策下采购经理人指数持续低迷,消费者信心指数因通胀而波动,企业信心指数因出口及消费总额的居高而上升。房地产景气指数下行,市场面对通胀和紧缩政策的两极挤压。外汇占款上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居高,货币紧缩政策未见松动。2011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速初定15%,流动性在下半年逐步释放。美欧QE策略将直接影响中国货币市场。  相似文献   

12.
2012年一季度以来经济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呈现放缓迹象.出口增速下滑.投资和消费增速回落.工业增加值增速放缓。作为我国重要经济增长极的长三角地区同样如此.一季度长三角16个城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5万亿元,达到1.9万亿元,增速均值为9.0%,  相似文献   

13.
本文建立一个开放经济环境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了收入不平等对经常项目的影响。数值模拟的结果表明:收入不平等可以通过国内消费需求、低收入阶层贷款和高收入阶层持有国外债券三个途径实现对经常项目的影响。长期内,收入不平等改善能够提高国内总需求,减少低收入阶层贷款和高收入阶层的国外债券持有量;短期内,收入不平等改善会降低中国低收入阶层消费,促进美国低收入阶层消费增加;收入不平等改善会减少中国经常项目顺差,而改善美国经常项目顺差,金融深化则会放大其作用幅度。本文结论显示,维持合理的收入分配以及适度的金融自由化水平有助于我国经常项目"再平衡"。  相似文献   

14.
《新经济导刊》2011,(10):88-89
投资增速保持高位,消费增速有所增长。美国及欧洲债务问题导致的经济增长及就业、消费隐忧,将对中国的进出口造成重大的不确定性。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仍处于被动观望期。紧缩政策下采购经理人指数持续低迷,消费者信心指数因通胀而波动,企业信心指数因出口及消费总额的居高而上升。  相似文献   

15.
有的年份经济走势受多重因素影响,无明显的主导经济运行的单一力量,经济形势复杂难以判断;有的年份,经济走势可见一明显主导力量,其他变量只是配角,经济走势很容易判断.譬如2009年,政策是最大的主导因素.而2012年,经济增长的最主导力量是固定资产投资.因此笔者认为今年的经济形势不复杂. 投资是主角 出口和消费是配角 虽然去年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是负5.8%,但这并不能说明出口并不重要.相反出口还是很重要的,去年出口总额大约13万亿,增速仍然相当高.虽然出口欧盟的比重大约占了1/5,欧债危机对今年的出口增速有较大的影响,但即使增速下降到10%左右(概率很大),也只是略微拉低GDP增速而已.因为在2009年,中国经济已经从投资和出口的双轮驱动模式,变成了投资驱动的单轮驱动模式.  相似文献   

16.
目前美国政府发布的报告指出,9月份美国有159000人失业。至此,美国的就业市场已经连续9个月出现萎缩。报告还认为,对美国来说,消费放缓将越来越难以避免。而中国经济很大程度上要靠美国的消费来拉动,萎靡的美国需求(以及几乎必然与此伴随的欧洲需求疲软)再难对中国的出口有所帮助,反而会造成中国出口增速下降。  相似文献   

17.
中美贸易逆差的原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与美国的经济与贸易关系取得长足的进展。据中国商务部网站提供的数据,1979年中美贸易额为24.5亿美元,2005年中美贸易总额达2 116.3亿美元。2005年,中国对美国的出口1 629亿美元,从美国进口487.3亿美元,顺差为1 147.7亿美元。根据美方统计,2005年美对华贸易逆差激增24.5%,达2 016亿美元。在中美贸易中,1979—1982年美国为顺差,1983年开始出现逆差,1996年贸易逆差达395亿美元。[1]  相似文献   

18.
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高速发展。但与发达国家以及近邻的东亚各国和地区相比,中国劳动生产率依然很低,产业结构也较为落后(张文忠、杨荫凯,2001)。自1992年中国对美贸易首次为顺差以来,顺差数额逐年递增。2007年,中国从美国进口693.8亿美元,出口2327.0亿美元,顺差1633.2亿美元,美国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一大贸易伙伴为欧盟)。随着中美贸易额的不断攀升,  相似文献   

19.
浅谈当前我国金融市场运行面临的主要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信贷投放过多、国际收支不平衡,是我国经济运行中一直存在的突出矛盾.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因素和潜在风险正在增加:美国次贷危机影响仍在扩大、国内通账压力持续增加、证券市场开始出现不景气等诸多"不确定性"因素,都可能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稳定和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今年以来,我国在受到高油价、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和世界经济整体减缓的同时,出现了历年罕见的出口增速放缓以及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和实现利润的增速同比降低的经济现象;而我国长期的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的"双顺差"也已经表现为经济的外部失衡;加上当前我国国内通胀压力居高不下,证券市场连续下挫导致了整个金融市场的内部失衡,我国的经济发展正面临着复杂的局面和严峻考验.本文通过对当前形势下我国金融市场面临的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双失衡"的局面进行分析,试图寻找出适应当前形势的、切实可行的对策,以期能对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健康稳健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投资增速、消费增速相对平稳。美国及欧洲债务问题无解决方案,其经济增长及就业、消费隐忧,将对中国的进出口造成重大的不确定性。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应以灵活取代紧缩。紧缩政策下采购经理人指数持续低迷,消费者信心指数因通胀而波动,企业信心指数因出口及消费总额的居高而上升。房地产景气指数下行,市场面对通胀和紧缩政策的两极挤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