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商》2016,(9)
<正>一、引言2010年,国务院发布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其中特别提出了要解决好新生代农民工的相关问题。"新生代农民工"作为一个有着特定含义的名词第一次正式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里,这不仅充分说明党和政府对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深切关怀,也充分突显了党中央对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高度关注和重视。"‘新生代农民工’是指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  相似文献   

2.
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并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让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调查显示,大约有9000万的"80后"和900万的"90后"务工人员来自农村,可见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务工主力。他们展现出不同于上代农民工的特点,这要求企业重新审视并因势利导,做好激励管理。  相似文献   

3.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一大亮点是首次提出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传递出中央对约占农民工总数60%的80后、90后农民工的高度关注。新生代农民工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为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解决“三农”问题闯出了一条新路。这个群体的出现对我们解决农民工问题提出了与时俱进的新要求。只有积极探索新生代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保护并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4.
覃引  邹涛 《现代商业》2012,(18):271-272
"如今不少第一代农民工大多已经返乡"回巢",而新生代农民工则开始如同"候鸟"一般飞往城市。2010年"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称谓也首次正式写入中央一号文件。使这群以"80后"、"90后"为主的务工群体又一次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结合电力建设行业中农民工的实际情况,从个人发展、社会融入、情感和心理、社会保障和劳动权益等方面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现状并对如何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环境提出了若干具体措施,以期对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问题有所裨益,并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5.
《工商行政管理》2010,(3):80-80
中央一号文件指出,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将有稳定职业并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逐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统筹研究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后城乡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相似文献   

6.
新生代农民工不能顺利市民化的不良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人城市寻找生计,并最终留在城市成为市民是世界许多国家都经历过的过程,也是城市化的普遍规律。在中国加速城市化的今天,外来农民工将成为城市化的主角。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指出,要推动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那么,新生代农民工若不能顺利的市民化,将会对社会造成一些潜在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7.
农民工是我国的一个特殊群体,"新生代农民工"又是这个群体中的特殊人群。近年来,新生代农民工体面劳动问题逐渐引起人们关注。文章通过对新生代农民工劳动现状的分析,阐述新生代农民工体面劳动存在的问题,并根据我各国国情和制度现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商》2015,(41)
与第一代农民工对子女的教育选择相比较,新生代农民工逐渐以"家庭化"的形式进入城市。因此,大量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民工子女在父母打工的城市接受义务教育。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存在许多问题,并日益成为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根据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独有的特点,整体探索新生代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及对策。  相似文献   

9.
"新生代农民工"消费行为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出生在农村80后、90后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群体.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变化,新生代农民工数量不断增加,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体部分.新生代农民工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其消费行为具有个人消费支出快速增加,不同于父辈的衣、食、住、行、休闲娱乐的消费方式和消费行为.  相似文献   

10.
90后新生代农民工是指出生在1990年以后,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村户籍劳动力。他们是新时代下成长起来的一个特殊农民工群体,拥有着老一代农民工问题的传承,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文章通过对成都市温江县永宁镇90后新生代农民工回乡就业情况的调查,运用隐性收益视角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回乡就业倾向、就业状况、就业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找出影响90后新生代农民工回乡就业的隐性收益因素,对于当前吸引技术型劳动力投入西部开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新生代农民工特点及用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代农民工是在改革开放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群体,已然成为劳动力市场的主力军.社会要探究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呼应新生代农民工的正当诉求,创新思路落实和解决其平等权和社会保障等问题,为新生代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变作制度安排,确立其对城市的"归属感",这是破解当前"民工荒"的根本之策,也是推进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12.
"第二代农民工",主要指80年以后出生的农村劳动力。第二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的区别是大学毕业后直接入城打工,并且对工作的期望程度比较高。他们渴望融入城市,享受现代城市的文明,追求物质和精神享受,但由于缺乏实践操作能力,工作耐受力低,现实与期望差别比较大。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表示继续关注三农问题,且"着力解决第二代农民工问题","第二代农民工"概念第一次在官方文件中出现。据此,在科学发展观的大背景下,分析第二代农民工城市融入困境、出现这种困境的原因,并针对出现的原因提出相应的改革方案和措施。  相似文献   

13.
徐拯 《商业时代》2012,(7):116-118
随着代际的更换,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农民工的主体部分,他们在城市化发展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新生代农民工陷入"边缘化"困境,这对我国统筹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充分考量新生代农民工"边缘化"的经济、政治、文化根源,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设置有利于其发展的管理和服务模式,从而消解新生代农民工的"边缘化",以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张得胜 《商业时代》2012,(17):15-16
我国特有的二元结构体制以及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原因使得在他们城市中无法"扎根";"回归农村"却又因身份认同、社会角色以及农村生活方式的无法适应,使他们不愿"回归"。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适应性问题已成为社会的重大难题。应多措并举,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适应性问题,使他们不再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游弋"。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新生代农民工与传统农民工的特点进行比较分析,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在学历教育、工作状况以及价值形态方面较之传统的农民工都有了显著的提高,而新生代农民工的养老保险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参保意识薄弱,参保率低,退保率高,养老保险待遇有失公平等,其原因有自身、企业和政府等方面。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养老保险问题的对策: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对养老保险的认识程度;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工资水平;加大监管力度;创新城乡养老保险接续途径;扩大养老保险在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中的覆盖面;降低养老保险的缴费率。  相似文献   

16.
《商》2015,(28)
农民工是我国当代的一个特殊群体,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当代国民经济建设的主力军。本文从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投资存在的问题入手,阐述了对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意义,并对阻碍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投资的制度障碍等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7.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事关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对提高城市化水平、扩大内需、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理论界现有研究集中在新生代农民工的群体特征、融入现状和影响因素、融入困境及破解思路等方面,指导实践的作用比较有限。通过构建基于经济、政治、社会和心理的"四维度"分析框架,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进程、水平和效度测算提供了新方法,有利于结合各地实际提出加快城市融入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从“用工荒”看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培训缺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工荒"现象反映了农民工教育的缺失与错位,教育培训对于提高农民工职业技能具有重要作用。但现阶段,我国农民工教育培训困难重重。随着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我国农民工市场的主力,对其进行必要的职业培训对解决我国目前出现的"用工荒"以及保持我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本文从分析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入手,结合我国民营企业最近面对的用工荒现象,深入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新生代农民工能否融入城市社会,安居乐业,对人的全面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采用实证调查的方法,从新生代农民工与市民"和谐相处,共谋发展"的视角,探讨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新路径,提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需要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也需要通过社会各界的积极努力,最终达到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在高效率、快节奏、复杂多变的社会背景下,幸福感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新生代农民工这个比较特殊的群体,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力。新生代农民工不同于老一辈的农民工,他们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渴望实现自己的价值,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融入城市,却难以摆脱"边缘人"的命运。本文通过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幸福感的影响因素,提出提升其幸福感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