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资本结构的公司治理效应,分为债权结构治理效应和股权结构治理效应.债权结构的治理效应表现为:约束机制、相机控制和缓解信息不对称;股权结构的治理效应则表现为:激励机制、约束机制、控制权的竞争和代理权的争夺.本文对以上各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公司在融资发展过程中股权可能被反复稀释,创始人可能最终失去对公司的控制权,为避免控制权旁落他人,他们通常采取特殊的制度安排公司的股权结构,从而决定公司的治理结构。本文在界定阿里巴巴合伙人制度的基本含义和对比分析双重股权制度和合伙人制度的基础上,论证合伙人制度的合理性及其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改革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市场上的股权争夺之战愈演愈烈,由于股权结构的不合理导致企业创始人在企业融资过程中最终丢失对企业的控制权,如果企业处于股权激励这个阶段,一般会考虑初步的核心管理层股权激励、引进新的股东、有的公司还会吸引投资人进行投资。这三点都会对现有股权结构产生影响,创始人的持股比例会下降,但这又是企业发展必经的阶段。通过目前市场上合理的股权结构设置案例,给予企业如何把握好控制权几点建议。使企业创始人对控制权问题高度警觉,从而保证企业独立自主的运营。  相似文献   

4.
公司股权结构是现代公司治理制度的重要内容,中国众多民营企业转型失败的教训揭示出不同公司股权结构背后所隐藏的治理风险。而公司股权结构风险控制从理论意义与现实驱动及约束价值出发都存有其合理的法律基础,所以,基于现实解构的动态化与立体化股权结构风险控制路径是实现公司控制权效果最优化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的关键因素.不同的股权结构对公司的控制权分配以及治理水平有不同的影响.传统的一元股权结构强调"同股同权",但是在防范恶意并购方面存在不足,双层股权结构则有利于加强管理层对公司的控制权,防止外来资本对公司的野蛮侵略.沸沸扬扬的万科股权之争正是管理层与外来资本的一场博弈,文章从万科股权争夺战出发,对控制权与股权结构的关系进行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6.
大股东:控制权收益与盈余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俊秋 《商业研究》2005,(16):62-64
公司治理研究的最新成果说明,股权集中和家族控制才是全球公司股权结构的主导形态。当公司的股权高度集中,存在控制性股东的情况下,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表现出两种相反的效应,即利益趋同效应和利益侵占效应。此时,公司主要的代理问题是大、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获取控制权的私人利益成为大股东盈余管理的主要动机。  相似文献   

7.
股权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公司控制权的配置及公司治理机制的运作方式,并在某种情况下影响甚至决定公司治理的效率。和美国相比,我国企业的股权结构存在明显缺陷,集中表现为股权结构过于复杂,过度集中在不具人格化的国家手中,流通性太差,因此应立足我国国情,借鉴美国成熟模式,指导我国股权结构的改革和优化,这对完善我国公司制度,提高公司制企业的运行效率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股东表决权作为公司所有与控制的连接点,是股东与管理层之间以及大小股东之间争夺公司控制权的工具。"双重股权结构"从"同股不同权"的途径争夺公司控制权,虽偏离了"一股一票"原则且不利于保护公众投资者,一方面能在股权稀释中保持公司控制权,另一方面有利于抵制恶意收购。鉴于尊重意思自治、产业发展和国企改革需要,我国公司制改革可以适当借鉴双重股权结构,并完善相关配套措施以保护中小投资者。  相似文献   

9.
公司在其发展、扩大过程中需不断融资,但投资者越多,创始人的股权就被稀释,这就导致"一股一权"与"控制权"之间的矛盾。为避免这一矛盾可能造成的控制权旁落问题,一些公司采用"双层股权结构"。而这一股权结构的产生,引发了如代理成本、监督机制等问题。我国长期以来坚守"一股一权",未对双层股权结构给予肯定。笔者认为,我国应对双层股权结构辩证考量,宽容对待,有必要在现有的"同股同权"原则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双层股权结构的优势,促进企业和资本市场的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企业股权分置的改革,资本结构与控制权的关系密不可分,从上市公司股权与债务的结构分析,控制权就有了可以扎根的土壤。资本在股权和债券之间的比例分配体现了公司的控制权情况。股权结构中的持股比例、股权集中度和股票权限体现着股东砖上市公司的控制权。而债权人控制权主要体现在限制性条款、人员参与等手段。本文从分析资本结构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影响入手,研究资本结构与控制权的现状,从而为优化资本结构、改善公司治理绩效提出新的对策和建议,例如上市公司可以增加长期债务比重,完善资本结构;提高债权人的控制权;优化股权结构,平衡股东内部控制权;激励约束经营层,发挥控制市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冯燕 《财经论丛》2008,(3):73-77
本文从公司治理结构的三个方面对中美企业的财务控制权配置进行了比较研究:股权结构与企业财务控制权配置;融资结构与企业财务控制权配置;董事会结构与企业财务控制权配置。总结出我国企业(主要是国有企业)财务控制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改善我国国有企业财务控制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陈文寿 《商业时代》2006,(28):68-68,70
股权分置改革是对不合理的股权结构的改革,股权结构变化后,公司治理结构也相应的发生变化。本文提出由于股权结构的分散而给股改后的公司治理带来了中小股东放弃公司控制权、“内部人控制”以及大股东对中小股东的利益侵害加剧三个新问题。如何解决出现的新问题将是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课题、  相似文献   

13.
杨雪 《商》2013,(21):58-58
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股权结构的特征决定公司控制权的分布,因此股权结构的变动与公司治理密切相关。本文以国美电器控股有限公司为案例,研究股权结构变动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分析不论是股权集中还是股权分散都会存在公司治理问题。提出应当建立有效的权力制衡机制以及优化董事会结构,改善董事会功能。  相似文献   

14.
在对控制权的理论回顾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国170家民营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和实际控制人等指标的分析,得出了民营上市公司低控制权的结论,并进一步分析了由此导致的民营上市公司的治理问题。  相似文献   

15.
公司治理结构中,股权结构一直是热门的讨论话题,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中股东之间相互制衡和约束管理层的重要治理机制。 因此,为保护创始人的利益和对公司的控制权,双重股权结构也就应运而生了。 文章通过对双重股权结构的京东案例的研究入手,得出双重股权安排的利弊和应用建议。  相似文献   

16.
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有着显著的影响。格力电器作为股权结构分散的代表性企业,其大股东和管理层围绕公司控制权频频展开争夺。本文主要通过梳理格力电器背后一系列控制权博弈事件,分析大股东和管理层的动机和行为,试图针对股权分散制企业中如何平衡两者利益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刘铁民 《中国市场》2012,(9):66-67,98
股东的异质性所引发的公司治理问题越来越受到理论与学术界的关注。股权高度集中造成了大股东控制问题,股东本身的所有权与控制权发生了分离,导致了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严重的利益冲突。这促使我们将公司治理关注的焦点从伯利和米恩斯(Berle&Means)的范式转移到股东之间的冲突上来。但是为什么不同国家会形成不同的股权结构呢?我国的股权结构为什么是"一股独大"呢?这种股权安排的结果有什么利弊呢?今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发展的方向是什么呢?本文试图对上述问题做出解答。  相似文献   

18.
股权结构体现了企业权力在股东之间的分配关系,股东的权力行使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股权结构的影响和制约。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公司经营者的激励与监控和对公司控制权的竞争与代理权的争夺两个层面。不同的股权结构对公司的治理效率产生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上海证券交易所制造业336家上市公司进行实证研究,发现股权结构和最终控制人性质差异导致了上市公司治理绩效存在差别,重点体现在董事会成员的来源及与公司经济关联度指标。研究结果表明董事过多地由控股股东委派会严重降低董事会独立性和公司绩效,而董事会内部其他股东单位对控股股东的制衡可以有效地提高控制权共享收益,减少控股股东控制权私人收益。研究结果还表明董事会与上市公司之间的经济关联度与公司绩效正相关,董事从上市公司领取现金报酬能够明显地促进董事会治理效能的发挥,而董事持股则普遍缺乏实际意义。同时研究发现,绝对控股结构下控股股东侵占上市公司利益的动机更小,而非绝对控股结构下的董事会内部制衡和现金报酬激励对改善公司发挥更为明显的积极作用,国家控制的上市公司董事会内部制衡和现金报酬激励能够起到更为明显的效果,而股权激励在非国家控制的上市公司中更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王冰冰 《华商》2008,(22):15-16
股权分置下的上市公司存在着股权结构不合理,缺乏共同的利益基础,内部人控制严重,缺乏有效外部治理等问题;股权分置改革对公司产生的深远的影响,形成共同利益基础,优化股权结构与健全公司治理机制、活跃控制权市场等。研究结论表明股权分置改革后我国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总体上有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