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业人口流动,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换过程中生产力重新布局的必然结果,也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共同进步的客观动力和内在要求。十年来,我国农业人口主要表现为暂时性流动、长期性流动和永久性流动三种基本流动形式。农业人口流动为农村注入了新的活力,改造了封闭的农村经济与社会,这是无可非议的事实。但是,由于急于求成的经济战略和政策的偏向引导与刺激,农业人口也出现了违背规律和现实要求的无序流动,从而给农村发展带来了一些新的制约。诸如农业人口大量流动削弱了农村发展的基础——农业;造成农村“人才倒挂”;由于流向单  相似文献   

2.
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式是西方经济学界著名的人口流动模型之一。它是建立在对“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人口流动模式”批判基础上的人口流动模型,比较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对我国的启示是:在农业和农村内部转移、利用剩余劳动力;发展小城镇就近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开拓国际劳务市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相似文献   

3.
刘鹏凌  栾敬东 《乡镇经济》2005,(10):14-16,28
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我国农村劳动力在从农业向非农业、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过程中形成了以“民工潮”为典型特征的跨地区流动就业的现象。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的基本流向是从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农村流入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和城市,工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等非农产业是已外出农村劳动力主要的就业部门,跨地区流动的农村劳动力在实现就业地域改变的同时绝大部分人也实现了工作性质的转变。经济计量分析结果显示,跨地区流入人口的数量受到各地区农民人均收入、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固定资产投资数量和劳均耕地面积的影响十分显著。正视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的现实,实现管理制度创新,消除农村劳动力流动的障碍和限制,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管理的基本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4.
本文构造了一个理论模型,得出了人口流动均衡条件,从而对“民工荒”现象做出了新的解释。本文的结论是迁移成本和就业概率决定了迁移人口的规模;农村工业部门的发展不仅分担城市就业压力,还缩小农民流动规模;农产品价格波动表示的农业剩余波动使得劳动力无限供给神话提前破灭,但并不意味着二元经济的终结。  相似文献   

5.
我国有12亿人口,9亿在农村,要实现“九五”和2010年奋斗目标,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是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党以后经济工作的重点。一、要以农业发展为基础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十几年的农村经济改革,解决了我国12亿人口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中期俄国加速城市化经济建设,利用农业资本大力发展工业经济的政策全面展开。政府实施了很多推动经济发展的改革措施,致使50年代俄国农村人口出现了大量迁往城市。在此背景下俄国人口流动的规模扩大,且城市化进程加快对现今俄国农村人口流失、劳动力缺乏和人口年龄结构状况的不合理起到了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农村人力资源是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农村劳动力是农村人力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我区农村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全面系统地掌握农村人口及劳动力就业和流动状况,对于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在此仅就地域为人口划分依据,对开平区农村人口及劳动力进行调查分析,为我区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人口问题是当前农村所有问题的根源,仅仅依靠农业已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当前的农村问题。解决乡村人口的转移问题就必须推动农村的工业化和劳动力的流动,而与此相关的前提是必须解决好当前的财政体制、金融体制及阻碍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各种体制和政策障碍。  相似文献   

9.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农村向城市的人口流动与迁移是一种必然趋势,而农村人口的流动首先是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在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中,只有政府、市场、企业和农村劳动者共同作用,才能实现流动的有序性。  相似文献   

10.
一、我国现行农村住宅制度的弊端 我国现行农村住宅制度的最大的弊端是阻碍了城市化进程.过去控制农业人口向城市流动,是为了保证农业生产计划的实现,以保障对城市计划的供给.市场经济时代,不需要限制人口流动,相反,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就是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相似文献   

11.
西部大开发的实质是实现西部的工业化,而实现工业化的必然结果是推进城市化。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加速农村城镇化必须首先要实现农业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大通县近年来在城镇建设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就目前现状来看,无论建制规模、非农业人口的数量、城镇化水平还是经济规模和经济实力均处于落后地位。全县43.8万人中农业人口34万人,城镇人口不到10万人,农业人口占到总人口的77.6%。转移农村人口,发展县域经济,就必须走发展小城镇,促进城市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地区发展差距拉动: 我国人口流动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我国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人口流动迅速增长。流动的主体是农民,流动的主要方向是从农村到城市,范围和数量都是空前的。就整体而言,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两个方面,即一般原因和特殊原因:由于通常人口流动增长都会出现的普遍原因和由于我国特定的情况而形成的个别原因。研究人口流动的迅速增长,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寻找成因。从宏观角度看,人口流动是经济发展与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农村对剩余劳动力的“排斥力”和城镇对劳动力的“吸引力”是人口流动的基本条件,而政策则起着类似闸门的控制作用。从微观角度来看,每项流动行为的产生,关键取决于该主体对流动收益和成本的权衡。与世界诸国人口流动状况不同的一点是,我国人口流动还有着其特殊的历史和时代背景。  相似文献   

1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是我国农民、农村、农业问题的核心,也是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必须面对的课题.本文根据托达罗人口流动摸式的思想,结合目前人口流动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着重分析了目前我国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机遇,并归纳总结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一些成功案例.  相似文献   

14.
谈我省农村的劳务输出李育民,饶本春一、农村劳务输出的主要特点江西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省份。一是农业人口比重大。全省人口3913.1万人,农村人口占81%;二是农村经济比重大。1993年农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28.3%,高于全国水平;三是农产品商品率比...  相似文献   

15.
全国12亿多人口,9亿在农村,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湖南是个农业大省,6000多万人口,近80%在农村,这是湖南的基本省情。乡镇稳定,县市才能稳定,全省才能稳定;乡镇经济搞活了,县市经济才能搞活,全省经济才能搞活。因此,乡镇经济是整个农村经济的基石,直接决定着农业强省能否实现,巩固发展乡镇经济是建设农业强省的重要任务。乡镇党委…  相似文献   

16.
加入世贸组织对山东农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泗美 《山东经济》2001,(2):78-80,F003
农业问题是中国加入WTO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中国是农业大国,80%的人口在农村,农村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山东是农业大省,农业的兴衰起降,直接影响全省工作大局。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加入WTO给中国农业带来的利弊得失,以便因势利导,兴利除弊,保证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7.
农村消费市场开拓与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农村消费市场潜力考察和问题分析我国是农业大国,湖南是我国中部的农业大省,其省情在我国很有代表性。现以湖南为例,对农村消费市场潜力和存在的问题作一些考察和分析。湖南农村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80.8%,1998年在国民经济总量中,第一产业全部来自农村,第二产业有一半左右来自农村。第三产业来自农村的约占三分之一,即全省经济总量的60%依赖农村,农村经济和农村市场的起伏波动,直接影响全省经济的发展,湖南的人口主要分布在农村,最大的市场也在农村。当前,湖南80%的农业人口与30%左右的农村市场份额极不相…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工业化与农村人口流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英 《特区经济》2008,(9):13-14
王业化是农村人口流动的根本原因,工业化决定农村人口流动的特点、速度、规模。因此我们应该从工业化进程的角度认识我国的农村人口流动.认识政府在各个时期制定的农村人口流动政策及婪变动.我国建国以来的农村人口流动与工业化进程基本上是相适应的。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可以预见今后一个时期.农村人口流动的规模会更大.速度会更快.政府应当翱定与之相适应构政策,以促使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万千 《发展》2005,(7):20-22
转移农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思路和重要措施之一.转移农民就是帮助农民从农业中转移出去,从农村地区迁移出去,创造良好的人口流动、迁移、居住的政策环境,赋予他们自由选择工作、居住地点的权利,与他们平等相待,友好相处,共同发展.农村外出劳动力转移是伴随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而必然出现的经济现象.甘肃省作为农村人口占70%以上经济欠发达的农业省份,农村外出劳动力转移问题更为突出,农民要求走出去摆脱贫困的愿望更为迫切,各级政府做好劳动力转移的任务更为艰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进一步合理、有序地转移农村外出劳动力,变劳动力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是关系到甘肃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20.
马增明 《发展》2008,(8):9-10
一、农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县域经济是以行政区划—县为单元的区域经济,具有以农村人口为主和城镇与农村并存为主的特点,县域经济既是城市经济之尾,也是农村经济之头,更多地具有农村经济特征。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没有农业的快速发展,就没有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