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国际贸易结算中采用信用证支付方式对进出口双方及银行都具有有利作用,但也存在弊端。长期以来,信用证一直是国际贸易结算中最常用的支付方式。而近年来国际贸易竞争激烈,竞争手段不断增加,国际贸易结算方式多元化已成为新的发展趋势。文章分析信用证结算在国际贸易中的利弊,并提出国际贸易结算方式多元化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2.
《价值工程》2013,(6):137-138
汇付、托收、信用证是国际贸易中常用的三种主要支付方式,从理论角度,信用证对买卖双方而言风险较小,应当成为国际贸易中最常使用的支付方式。然后在实际操作中,信用证的使用却不如电汇广泛。本文旨在通过实地调查,探究信用证在实操中使用较少的原因,并对支付方式的选择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全球经济的发展使跟单信用证成为国际贸易中普遍的结算方式,跟单信用证项下涉及出口商、进口商、开证行等多方当事人,其过程中各方当事人面临不同的危险,跟单信用证相对于其他支付方式的优点显而易见,但是其自身的特点也存在弱点。随着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为更好地与国际市场接轨,文章结合国际商会"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UCP6OO)及我国有关法律针对跟单信用证风险发生的原因,从主观原因以及客观原因两方面进行讨论,且分别探讨了国际贸易中出口商、进口商、银行在跟单信用证业务中所面临的风险及应采取的防范对策以及法律上的应对之策,对保证国际贸易的正常进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樊枫  王立京 《企业研究》2004,(5S):74-75
信用证(简称L/C)支付方式是国际贸易中支付方式的一种,是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银行参与国际贸易结算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由于货款的支付以取得符合信用证规定的货运单据为条件,对贸易双方都有保障。由于有这种保障,信用证支付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进、出口双方在付款和交货问题上的矛盾。越来越为国际贸易交易双方所接受。并且不断地发展完善。目前已成为国际贸易中的一种主要付款方式。  相似文献   

5.
浅谈信用证软条款的形式与防范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用证的安全性与规范性使其成为当今国际贸易结算的主要形式.信用证支付方式与汇付、托收相比,降低了出口商的收汇风险.但信用证中软条款的出现使出口商陷于被动.本文主要探讨软条款的成因.出口商如何识别跟单信用证中的软条款,并提出防范软条款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6.
在当今国际贸易结算方式中,信用证的发展体现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信用证业务是当今国际贸易领域比较成熟的商业做法,是举足轻重的国际贸易结算方式,但信用证作为一种银行信用也并非万无一失,对结算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风险若不加以防范,可能给进出口商造成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7.
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和高科技的发展,信用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所占很大比重日益加大.但同时信用证软条款的存在也造成了巨大危害,它不仅使信用证当事人遭受巨大的损失,也严重损害了信用证作为"国际商业的生命血液"的支付功能.文章通过对信用证软条款存在的原因的探询和分析,提出预防信用证软条款的方法和措施,以期提高国际贸易参与者的举一反三能力,从而有效规避风险,保证收汇安全.  相似文献   

8.
浅析信用证支付方式下的风险与防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世纪开始使用信用证以来,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信用证方式逐渐成为国际贸易中通常使用的一种支付方式.信用证是国际贸易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历史产物,是银行与金融机构参与国际贸易结算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与此同时,它也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信用证支付方式把由进口人履行付款责任,转为由银行来付款,保证出口人安全迅速收到货款,买方按时收到货运单据.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进出口人之间互不信任的矛盾;同时,也为进出口双方提供了资金融通的便利.所以,自出现信用证以来,这种支付方式发展很快,并在国际贸易中被广泛运用.当今,信用证付款已成为国际贸易中普遍采用的一种主要的支付方式.  相似文献   

9.
在出口业务中会产生比较多且比较复杂的业务单据,在会计工作中对这些原始凭证的审核,主要是审查其是否具有合法性、真实性、合理性和正确性。信用证支付方式是现在国际贸易中使用最广泛的支付方式,本文仅就信用证支付方式下出口业务单据的审核,谈一些个人浅见。一、对信用证(LetterorCredit)的审核信用证是产生业务单据之本,因此首先应对其进行审核。1.信用证的性质是可撤销信用证还是不可撤销的信用证。我方一般不接受可撤销的信用证,如果信用证未标明是否可撤销,按国际商会《统一惯例》(第500号出版物)规定,都被认为是…  相似文献   

10.
信用证作为现代国际贸易最普及的结算方式,在便利国际贸易的同时,也产生了信用证欺诈的风险。本文通过阐述信用证欺诈产生的制度成因,引出对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的探讨,希望通过这一原则的适用,进一步规避产生信用证欺诈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信用证陷阱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高科技的发展,信用证已成为国际贸易中重要的信用支付工具,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结算采用信用证方式都已占很大比重。在我国,进出口贸易结算的50%以上采用信用证方式。但是,信用证业务自身的复杂性和游离于基础合同的独立抽象性加重了风险防范和金融监管的难度。世界各国不时有信用证诈骗案的发生,中国更成为信用证诈骗的多发地区。  相似文献   

12.
作为国际贸易中常用的支付方式之一,信用证被认为是最安全的支付方式,故其风险,特别是恶意的欺诈行为常被人们所忽视。但严峻的现实是我国每年因信用证欺诈造成的银行和企业损失达数十亿元之多。因此,研究信用证欺诈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经研究,笔者认为,应当从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严格审核信用证、加强从业人员培训等方面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以避免或减少损失。  相似文献   

13.
信用证(简称L/C)支付方式是国际贸易中支付方式的一种,是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银行参与国际贸易结算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由于货款的支付以取得符合信用证规定的货运单据为条件,对贸易双方都有保障。由于有这种保障,信用证支付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进、出口双方在付款和交货问题上的矛盾。越来越为国际贸易交易双方所接受。并且不断地发展完善。目前已成为国际贸易中的一种主要付款方式。 当然,大多国际贸易合作双方都是抱着诚实的态度使用L/C做为交易的支付方式。但是也有一部人利用L/C交易做一些文章,而且所开出的信用证带有一  相似文献   

14.
信用证是国际贸易中最主要、最常用的支付方式。信用证的三大原则:独立抽象原则、严格相符原则、欺诈例外原则,奠定了信用证今天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地位。文中首先引述了一个影响信用证独立性的案例,并从国际惯例与制裁法律的关系、国际商会对制裁条款的立场角度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最后对国际贸易的各个主体提出三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信用证是国际贸易支付的一种普通方式,通过巧开信用证,有效节约项目开支。  相似文献   

16.
信用证结算因其银行背景,传统观点将其认定为最安全的结算方式。实质上,与汇付、托收相比较,信用证结算除缓解了结算环节的一般商业风险外,并没有将国际贸易结算环节的其他风险做了全面的防范,甚至其本身还孳生了特有的结算风险,因此,轻率地论断信用证结算是最安全的结算方式,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则有很强的误导性。基于此,本文在对信用证结算的传统观点及其缺陷做了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提炼出认识信用证结算性质应遵循的三项基本原则,归纳出信用证结算性质的六个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7.
信用证作为现代国际贸易最普及的结算方式,在便利国际贸易的同时,也产生了信用证欺诈的风险。本文通过阐述信用证欺诈产生的制度成因,引出对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的探讨,希望通过这一原则的适用,进一步规避产生信用证欺诈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史征 《企业经济》2006,(4):174-176
信用证(letterofcredit,简称L/C)方式是银行信用介入国际货物买卖价款结算的产物。它的出现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买卖双方之间互不信任的矛盾,而且还能使双方在使用信用证结算货款的过程中获得银行资金融通的便利,从而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由于信用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起到安全保证、资金融通等作用,它已是国际贸易中广泛使用的最为重要的收付方式之一。而事实上,人们对信用证业务的认识还存在着不少误区和局限性,故有必要对其特点、作用、经济性及其风险作出正确的评估,以减少风险。  相似文献   

19.
伴随入世及外贸经营权的下放,会有更多企业自营国际贸易,信用证是国际贸易结算的一种主要方式,其专业性、技术性及法律内涵十分复杂,充满风险和欺诈,使企业无法收回货款,导致钱货两空.吸取以往企业在信用证结算方面留下的惨痛教训和经验,是当前企业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缺乏,自营国际贸易中防范信用证风险与欺诈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0.
朱巍  章显强 《企业研究》2012,(14):16-18
信用证是国际贸易中常见的支付方式,但是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和缺陷容易诱发信用证诈骗,致使外贸企业产生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对信用证诈骗进行研究和分析,总结防范措施对今后国际间正常贸易的往来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信用证诈骗产生的根源解析信用证诈骗的主要类型和特征,从进口商、出口商、银行等各贸易参与方总结并归纳信用证诈骗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