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在组织变革常态化的时代,组织惯性不容忽视。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组织惯性的内涵、成因与管理对策等方面,理论相对丰富,但研究视角与深度有待扩展。价值链模型是用于分析组织自身优势与劣势的一种有用工具,同时组织惯性的根本来源是组织中的人力资源。因此,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的视角构建组织变革中的组织惯性价值链模型,一部分为管理者惯性和一般员工惯性,另一部分为认知惯性、结构惯性和行为惯性。管理者通过调整认知模式、重构组织结构、塑造创新氛围,一般员工加强个体与团队学习、积极参与变革,可以更有效地管理组织惯性,积极推进组织变革。  相似文献   

2.
环境动态性通常被认为是企业动态能力形成的外在驱动力,但企业动态能力的培育更加离不开具有活力的组织结构、组织文化和组织氛围等。基于此,文章从组织情境视角构建了企业动态能力形成的作用模型,阐释了组织情境因素的构成要素和其特征表现,并论证了有机结构、创业精神和建设性冲突对企业动态能力形成的影响效应。  相似文献   

3.
战略转型是中小制造企业战胜危机,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之一。考虑到企业资源对企业战略转型的重大影响,本研究基于资源累积的视角,提出资源惯性的概念,并构建出资源惯性与转型路径依赖、资源惯性与转型路径选择之间的关系模型框架,以探究企业资源累积对战略转型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内部沉淀性资源累积通过资源惯性对战略转型产生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4.
何琳  丁慧平 《物流技术》2007,26(11):14-16
基于能力理论,在研究企业能力体系的基础上,从内部资源与外部环境两个视角分析了企业能力形成的一般规律。并以物流企业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资源与外部环境对物流企业能力形成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5.
以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事件的冲击为观察窗口,本文基于“资源-能力-关系”的理论视角,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分析中国民营上市企业的组织韧性驱动机制,检验非沉淀性冗余资源、沉淀性冗余资源、管理者能力、创新能力、员工薪酬激励和企业社会责任六个条件对组织韧性的组态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民营上市企业的组织韧性驱动机制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资源-能力-关系驱动型;资源-能力驱动型;资源-关系驱动型。(2)无论民营企业通过哪条路径构建组织韧性,资源(非沉淀性冗余资源或沉淀性冗余资源)是不可或缺的驱动条件。(3)相较其他条件而言,非沉淀性冗余资源、管理者能力与创新能力对民营企业组织韧性的形成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4)在一定情形下,资源、能力与关系之间具有替代关系。研究结论为揭示中国民营上市企业的组织韧性实现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资源基础和动态能力理论,以静态的资源和动态的能力为分类依据,将大数据能力划分为大数据资源和大数据资源整合利用能力两个维度,并基于双元组织学习的过程视角,以广东省254家企业为对象实证分析大数据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大数据能力的两个维度均对企业绩效(市场绩效和财务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大数据资源整合利用能力正向影响组织学习(探索式和利用式),但大数据资源对组织学习没有显著影响;探索式学习部分中介大数据资源整合利用能力与企业绩效。基于研究结果,本文提出培育大数据能力,推进实现数字化需要CEO变革观念与思维、企业内部形成变革战略共识、迭代提升动态的组织能力等对策。  相似文献   

7.
事业部组织结构的职能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事业部组织结构在全球企业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它的一个主要弊端—职能的重复设置造成的资源浪费和资源冲突使不少企业受到了深刻教训。本文通过对产品关联度这个概念进一步细化,结合具体案例对事业部的职能设置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8.
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企业竞争力的获得和其自身主动寻求转型息息相关.本文介绍了W科技公司转型过程,描述其转型的动因、过程和路径,并归纳概括了W公司转型的硬性要素框架.通过本案例研究,读者能够了解到组织转型的内涵,影响转型的主要因素,支撑组织转型所需要的能力和策略.本研究得到几个结论:(1)民营企业对外部市场及客户需求的把握是组织转型的外部动力要素;(2)民营企业内部组织结构、业务流程、管控体系、产品创新等是组织转型的保障要素;(3)强有力的领导者是内外部资源、规划商业模式、设计管理体系等要素的整合要素;此外,本文还发现:(1)组织与环境的互动产生了组织转型的基本条件,带来了组织转型的压力与动力;(2)组织中的人力资本是企业组织的重要转型能力,往往是起决定企业组织转型成败的关键要素,特别是民营企业家的转型意识和能力;(3)文化特别是价值观层次和基本假设层次的文化建设对于组织转型也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单案例研究方法,聚焦拥有百年历史的中国白酒老字号企业,基于烙印视角,探究老字号企业动态能力的构建过程。研究发现:(1)适度稳定的非敏感期和高度动荡的敏感期,分别促使创始烙印维持和新烙印源出现,由此构成动态能力构建的前提条件;(2)老字号企业通过破坏性重组和适应性创新两种机制,构建烙印还原能力和烙印构造能力。本文结论丰富了烙印和动态能力的关系研究,揭示了烙印视角下动态能力的过程“黑箱”,为企业兼顾烙印的新颖性和稳定性提供理论启示和案例借鉴。  相似文献   

10.
本文关注组织边界的权力观和能力观,基于纵向和过程探索两个概念间关联与企业边界演化。纵向考察了一个在行业中保持10年快速发展的企业案例,对企业边界演化进行一个过程研究,揭示权力观与能力观被交替强调的关系,得到企业边界构建的演进趋势图。研究发现,双过程连续分布在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分别表现为权力观/能力观主导、"权力观-能力观"相互转移和确立企业边界三个过程。研究的理论贡献在于,为组织边界理论带来了动态非平衡理解和过程观,展示出企业在形成自己边界过程中两种不同行为逻辑的交替与协同。在战略性视角下,本研究揭示出权力观与能力观的内在联系的"双元性",阐释了"双元性"下的"权力-能力"转换与交替主导的非平衡过程规律,得到了两种观点的协同演进,强调了企业家精神在推动演进趋势持续向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将节能减排目标纳入企业全面预算体系有助于缓解财务目标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冲突,而引入会计手段确认、计量环境资源消耗和生态补偿成本,并编制企业环境预算则为协调冲突提供了思路。文章选取造纸企业为研究对象,以企业环境排放权1为出发点,基于嵌入全面预算体系的视角剖析了编制环境预算的动因、关键要素及实践路径,并从污染物"三废"和林木资源消耗出发解构企业的环境会计活动,提出"水环境预算"、"大气环境预算"、"土地环境预算"和"原材料环境预算"的编制设想,继而对其实物量和价值量的计量展开分析,搭建企业环境预算的框架体系。最后,提出了健全企业环境会计核算体系、完善企业环境预算组织架构和预算考评激励机制等实施环境预算的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12.
已经获得成功的在位高技术领先企业,在面临新的技术范式的挑战时常常不能够作出有效的技术转换决策,保持企业的长期可持续的发展。本文从组织结构的角度详细分析了组织惯性、权力利益平衡、文化禁闭、知识吸收能力、外部价值链结构等因素所导致的高技术在位企业的战略性技术转换决策困境,提出高技术在位企业在技术转换决策中应调整其组织结构模式,在组织内部建立一种使高技术在位企业同时进行渐进性和突破性变革的"二元性组织"形式,在组织外部建立广泛利用外部资源的虚拟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13.
张磊 《管理观察》2017,(25):98-99
企业研究的各种理论丰富了对经济发展其他方面问题的认识。动态企业理论为理解产业政策的微观基础问题提供了重要视角。产业政策研究的微观基础问题之所以重要,原因在于,微观基础问题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我国产业政策的收益途径的针对性。动态企业理论给出的启示是,企业在经营中只有不断提升组织能力进而转化为核心竞争力才可能获得实质性成长。一方面,这种组织能力的获得应该是市场机制的优胜劣汰的结果;另一方面,产业政策应该是有助于促进企业动态能力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战略生态位管理(SNM)理论为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提供了一种新的管理工具,它强调企业与环境的协同进化,企业与所有的参与者合作,通过生态位管理来实现创新资源的配置与整合,实现基于社会网络的技术创新。SNM理论是具有前瞻性、动态性、系统性和全过程性特点的技术创新管理模式,能克服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制度瓶颈"和"界面割裂"的不足,特别适合于具有原创性、突破性的技术创新管理。在新技术与组织结构和组织文化的冲突与调整中,通过SNM理论的期望一致性、网络构建与学习过程三个主要因素,可以实现企业的组织再造和文化重构。  相似文献   

15.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一直是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研究问题之一,本文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从人力资源管理的契合性及组织能力建设的视角出发探索人力资源管理契合性、组织能力、企业绩效间的关系,初步得到了一个关系框架,并得到三个结论:(1)人力资源管理的契合性具有动态变迁并逐步强化协同的特性;(2)人力资源管理契合性会推动企业组织能力建设,并推动企业绩效的提升;(3)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持续影响过程.  相似文献   

16.
影响力。在现代企业中,领导者承担着越来越多的角色:(1)外交家平衡外界环境,协调与其他组织的关系,争取获得最佳支持和最大资源。(2)传教士:宣传企业文化、理念和目标,解释组织的目的,做什么和为什么要做。(3)调解人:统一不同意见,化解组织冲突。(4)观察家:了解环境变化和趋势,洞察组织文化、结构、运作、成员的细微变化,形成理念.加以引导。  相似文献   

17.
以2012—2020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以商誉的准则规定为基础,从管理层代理冲突与内外薪酬差距角度研究商誉的形成机制、影响因素及经济后果。实证结果表明,管理层代理冲突越严重,企业通过并购形成的商誉规模越大。提高内部薪酬差距可以弱化代理冲突与并购商誉规模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发挥治理作用;而对于外部薪酬差距,正向差距不会产生明显影响,负向差距越大越会加剧代理冲突与商誉规模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进一步研究发现,代理冲突越严重的公司,其商誉越有可能在后续出现大额减值现象,并对公司绩效产生负面影响。研究结论有助于进一步从代理冲突及管理层薪酬结构的视角客观认识商誉在形成过程中受到的影响,帮助企业从优化内外薪酬差距的角度来约束商誉中非合理部分的形成,降低企业风险。  相似文献   

18.
以N市J社区中流动摊贩和违建商铺构成的社区非正规经济空间为研究对象。用"空间—社会"互构的视角分析社区非正规经济空间的生产逻辑,从国家、市场和社会行动三个视角对互构模式进行解读。研究发现:在总体性社会结构变迁的背景下,地方政府主导的城市社区空间治理体制包含一系列管制社区非正规经营行动的话语、政策与管制联盟,是规训社区空间的结构性制度力量;市场资本流动促进城市发展、增强政府能力,城市化、老城更新等空间重构运动标志"制度—资本"联盟的形成;但是经济导向的政企联盟加速空间交换价值和非正规空间使用价值的冲突,引发空间争夺与冲突,反而制约制度和资本的空间化。  相似文献   

19.
基于学习型组织的企业核心能力形成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长义 《价值工程》2008,27(1):125-127
从基于学习型组织的视角,分别从学习、组织、人员、知识和技术五个方面系统分析其对核心能力的作用,得出学习型组织的建立是企业核心能力形成的重要机理。企业核心能力与学习型组织中的学习、组织、人员、知识、技术"五要素"具有内在的联系,学习型组织系统的这"五要素"作用于核心能力能产生1+1>2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采用案例研究方法,通过对中国林德集团收购德国帕西姆机场过程的分析,探索了新兴市场企业在成熟市场跨国并购过程中通过制度创业实现资源整合从而创造竞争优势的过程。本研究从制度视角探索了跨国并购的制度创业动因、机制和资源整合路径。突破了以往基于成熟市场的交易成本理论和组织学习理论通过股东收益和组织学习能力获取的传统跨国并购理论认识范式。研究发现,制度环境会影响组织通过制度创业建构合法性从而获得竞争优势资源;企业决策者的创业意愿和能力会影响企业制度创业成果;决策者意愿和能力与制度环境的互动机制影响制度创业效率;企业场域位势的嵌入程度较低以及处于业务和制度边界交界地带的企业,会实施制度创业改变企业的场域位势;企业通过制度创业跨越制度障碍形成的合法性成为企业新的竞争优势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