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市场化的改革使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纷纷从农村地区“战略大撤退”,邮政储蓄又每年从农村地区抽走大量资金,农村信用社多年累计的坏账、死账已是天文数字,很多地方高利贷又重新泛滥,这一切不仅使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空前挑战,也造成了很多社会不稳定的隐患。  相似文献   

2.
当前,农村资金流向“非农”领域制约了农村信用社的信贷支农实力和农业及农村经济的发展后劲,应该引起高度重视。据调查,自1995年以来,仅山东日照市农村资金流向城市和非农产业的数额就高达20亿元以上,2001年,全市农村资金外流超过5亿元。一、农村资金外流的主要途径1、邮政储蓄已成为近年来农村资金外流的主渠道。自邮政储蓄开办以来,日照市邮政储蓄机构在人民银行的转存款余额已经达到13.8亿元,有超过10亿元的资金来源于农村。近年来,邮政储蓄吸收农村资金的势头越来越猛,存款增长量逐年递增,连续三年超过农…  相似文献   

3.
金融之痛     
《中国改革》2004,(12):20-21
1998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纷纷开始从农村地区“战略大撤退”,同时,各商业银行对县级机构贷款权限上收,严格控制贷款向县级以下地区的发放。不要说日新月异的金融创新,就是比较传统的生产和生活小额借贷,也与大多数农民绝缘。本已严重“贫血”的农村,资金因此加剧被抽回城市,每年竟达3000亿之多。另外,广大农村地区还露出一张只存不贷的“血盆大口”——邮政储蓄,通过这个资金的巨泵,每年从农村抽走约4000亿资金。“国行”的撤出,使得县域金融市场骤然萎缩,地方金融大面积坏死。农村信用社以及“农村基金会”等累计的坏账和死账…  相似文献   

4.
农村资金外流与农村经济发展:体制困境与求解路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农业和农村的资金大量外流,造成农村资金要素紧缺化,农村经济发展滞缓。尽管针对这一现象,政府加大了对农村的资金支持。比如采取减免农业税、增加对农村的转移支付和政策性农业贷款、推进农信社改革等,对解决“三农”问冠起了一定的作用。然而。由于农村投融资体制自身的弊端,导致支农资金投资转化率低、资金“耗散”严重,不仅没有有效解决农村资金外流问题,反而加剧了农村资金的外流。  相似文献   

5.
一、我国农村金融现状和问题近年来,农村金融市场供求关系和现状呈以下特点:1.农村信贷资金长期难以满足需求与巨额资金外流矛盾并存。一方面农民贷款要求只满足了10%,另一方面农村资金大量流出,激化了农村资金供求的矛盾。  相似文献   

6.
同苏北其他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一样,当前,徐州市农业结构调整中最突出的问题是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解决农村融资问题,对于苏北农村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堵:遏制农村资金外流 农村经济由于基础差、风险高、周期长、竞争力弱,农企、农户贷款难的问题就更加突出。据调查,农民贷款难并不是农户没存钱,也不是银行没有钱,而是大量农村资金流向城市和非农产业。2002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典型的农业大国,农村人多地少,农业资金投入长期不足,农业发展缓慢,现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阶段.由于农业生产的自然特性及资本的逐利性,商业银行大都不愿意把资金投放在周转慢、效益低、风险大的农业领域,尤其是最近几年,国有商业银行逐渐从农村地区淡出,从农村吸收的存款大量流向其他高收益领域.据估算,我国农村每年流失的资金约2400亿元,这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极不相称.  相似文献   

8.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无论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改善土壤条件、改良作物品种、采用先进技术、推广农业机械等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现阶段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和金融体制改革的一个突出问题就农业和农村资金外流严重,农业资金供给不足,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资金要素日益稀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农村金融机构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相似文献   

9.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一直困扰着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总量大约在1.5亿左右,“十五”期间,我国农村每年将新增劳动力850万人,比“九五”时期多增加近200万人,不仅总量供过于求,而且素质较优,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存在直接制约农业的发展,影响农民富裕和农村稳定,也阻碍农业现代化的进程。由此看来,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且也是一个长…  相似文献   

10.
全社会都应关注农民教育培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农村需要大量的实用人才;但农村青壮年、从农村走出去的大学生绝大多数都选择离开农村,到城市里打拼,这使本来就人才拮据的农村又抽走了一部分人才。农村留守的人员被人们称为“三八”、“九九”部队,长此以往,现代农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很难,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就更难。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村信贷资金外流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贷款困难,金融需求缺口极大,而同时农村的金融资金外流现象却不断加剧.从统计资料上看,我国农村资金外流的现象持续了将近30年之久,在经济学的教科书中,有需求就必然会出现相应的供给,供给和需求必然是会保持平衡的,这种资金长期大量持续外流现象在经济学上是绝对不允许发生的.本文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邮政储蓄机构等农村正规金融机构渠道研究了金融资金净流出问题,资金的源源不断流出加剧了农村资金要素的稀缺程度,对农村经济发展造成较大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2.
正货币战争的硝烟早已弥漫在地球的角角落落,唯有居住着九亿人口的中国农村几乎是一片盲区。原来在乡村设点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自1998年开始撤并,几年时间就风卷残云,工、中、建三大银行撤并15023家,农行一家就撤并2.6万家以上,农村只有奄奄一息的农信社为农民做点杯水车薪的贷款,农村成了货币战争的真空,农民成了货币战争的白痴,农业则成了货币战争的重灾区——大量的农村资金被抽走用于发展城市、发展工业。  相似文献   

13.
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使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WTO时代”。入世后农业市场开放,由于外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在价格、品质、技术等方面都有较大优势,若向中国大量倾销,对中国的粮食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稳定等都构成严重影响。中国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有大量资金的积累和再投入对农业和农村经济进行结构调整。目前农村和农业融资难却是制约三农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加入WTO后对农村和农业资金需求与供应矛盾日益突出。  相似文献   

14.
尽管每年国家都严令:农民售粮时,禁止给农民“打白条”。但是,“打白条”的现象却普遍存在。农发行和国家购粮企业并不是不想给农民支付实物现金,实在是力不从心,筹集不到巨额的实物现金。还有,在农村现行的金融体制下,农民即使领到实物现金,也会将其放在口袋中沉积下来,造成大量宝贵资金的浪费,而这种浪费的结果延缓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也加大了农村金融机构自身经营的困难和风险。本文提出为农民建立售粮存折的主张,能够从战略上缓解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15.
城乡通开·就业转移·市场发育─—展望九十年代中国农村的改革与发展杜鹰1992年以来,在国民经济高速增长和市场经济空前活跃的情况下,中国农业和农村又凸显出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诸如农产品收购“打白条”,农业资金外流,开发区圈占耕地,“民工潮”大涌动,农民...  相似文献   

16.
农村合作基金会近两年发展较快,成为活跃农村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但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很值得注意的问题,须加以解决和规范。 一、农村合作基金会变成了“小银行”。 农村合作基金会本应是加强农村集体资金管理,巩固壮大集体经济,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群众组织。“基金会”的业务范围应限制在所在的乡、村及合作经济组织的内部,以管好用活集体资金为主。但目前一些农村合作基金会却不然,从昔日的内部会员之间调剂融通资金的群众性组织,变成了非银行金融组织。它的吸收存款范围为:储蓄存款;对公存款(包括集体工业、集体商业、国营工业、国营商业存款);财政、行政事业存款;委托存款等。贷款发放对象为:  相似文献   

17.
资料显示,我国每年因自然灾害给农民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400亿元,重灾年份则高达600亿元以上,农业的弱质性、高风险性可见一斑。这与我国农业生产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缺乏保险机制密切相关。随着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以农业产业化为特征的规模型农业、高科技农业以及个体私营企业呈现勃发之势,农民对资金的需求日益增长。作为直接为“三农”服务的农村信用社,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信贷保障机制,出于风险防范考虑,不同程度地存在“惜贷”现象,成为农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桎梏。因此, 建立和完善我国农村信贷保险保障机制成为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18.
一、农村合作基金会的建立,是农村商品经济发展和农村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 首先,农村合作基金会是为了解决农村发展商品经济与资金紧缺的矛盾而建立起来的。在我国,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特征的农村第一步改革,使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时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商品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生产力有了突破性的发展,出现了农业劳动力的大量剩余现象和发展多种经营的客观需要,而资金紧缺则造成了多种经营发展的障  相似文献   

19.
农民和农村问题,与农户资金状况密切相关,资金在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中起着重要作用.笔者试就蓬溪县农村长期固定观察点50户样本户资金运行情况进行剖析和研究,揭示其主要问题和对策,以促进农民家庭资金运行健康正常地发展.资金积压趋势严重:——开拓经营门路已是当务之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随着农民温饱问题的解决,农民富裕程度也不断提高.1991年农民家庭全年人均纯收入627元,比1986年增长74%.平均每年递增11.7%.年末农民人均手持现金存款256元,比1986年增加200元,增长3.6倍,平均每年递增35.5%,户平达1030元.其中年末农民人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中央从执政为民、科学发展的高度,每年抓“三农”工作都突出一个重点。今年的重点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这是发展农村生产力的战略性举措,抓住了时下“三农”工作的关键。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提高,农业的发展水平上不去,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粮食安全的基础甚至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也不可能牢固。黄莉新副省长在今年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总体上还处于艰难爬坡和攻坚阶段。不能因为去年农民增收形势好,就认为农民增收进入了高速增长期;不能因为增产,就认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了;不能因为“三农”投入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