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观念落后是西部地区落后的根源之一,为了促进西部大开发,必须树立新的观念,竞争优势观是西部地区应该树立的新观念,只有大力培育西部地区企业的竞争优势和区域竞争优势,才能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西部经济步入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2.
企业竞争优势根源的理论演进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余光胜 《经济管理》2002,(20):10-15
研究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不仅有助于企业的实践,而且也是检验各种理论流派能否解释和预期企业竞争优势的判断依据。本文拟对探讨企业竞争优势根源的各种理论观点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认为企业竞争优势并不是“梅森-贝恩范式”主张的由市场结构等因素所外生,也不完全是“以资源为基础的企业观点”、“企业能力理论”所倡导的由企业内的资源、能力所内生。通过逐层剥离笼罩在企业竞争优势根源的外围因素,本文认为,企业竞争优势源于企业的知识,试图为现实中企业构筑以知识为基础的竞争优势的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相似文献   

3.
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中国外贸发展新视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华  雷娟 《财经科学》2006,(5):120-12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出口贸易实现了历史性飞跃,比较优势理论在我国对外经济的发展中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波特提出的鼓励创新,倡导竞争,发展科技的竞争优势理论,更符合当今以科技推动经济增长的新经济时代,对于我国制定对外贸易策略更具现实意义.我国应该积极的并在竞争优势的基础上调整我国的外贸发展战略:一方面通过改造传统产业,强化比较优势实现竞争优势;另一方面通过发展开放型经济培育国际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4.
冯燕平 《经济师》2014,(12):175-175
文章从规模经济竞争优势、范围经济竞争优势、协同效应竞争优势、低成本竞争优势、创新竞争优势、柔性竞争优势六个角度对供应链进行分析。通过研究得到以下启示:单个企业要融入到一个相互信任、相互依赖的网络之中,通过相互合作,共同承担财务等各种风险,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才有持久发展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技术标准、知识产权与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郑准  朱孜 《经济论坛》2006,(13):76-77
当前在知识已经成为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的情况下,知识的竞争已经成为企业参与全球竞争的主要方式。知识基础论认为知识以及创造和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根源。事实也正是如此,基于知识的企业全球竞争愈演愈烈,其中,基于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的竞争正是这一趋势中的突出表现。国外也有学者认为企业使一种技术成为产业标准的能力是企业拥有长期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基于此,本文主要对企业基于技术标准的竞争优势在知识产权制度下构建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并探讨企业的技术标准及其形成竞争优势的影响因素及形成过…  相似文献   

6.
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要确立“知识产权优势”新概念?本文对这些问题作一些探讨,提出并论证中国除了要发挥动态比较优势和一般竞争优势之外,还必须重点地突出培育和发挥第三种经济优势——“知识产权优势”或“知识产权型竞争优势”(属于海派经济学提出的原创性新概念)。  相似文献   

7.
竞争优势理论与我国对外贸易战略的选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肖妮 《经济师》2005,(11):23-24
我国对外贸易长期实行比较优势战略,取得较大经济剩余,但也出现贸易条件恶化与贫困化增长的局面。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国的比较优势战略呈现出不适性,我国外贸必须进行战略调整,从比较优势战略转向竞争优势战略。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具有重要的政策价值,使我们认识到一国兴衰的根本在于能否在国际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而国家竞争优势形成的基础在于主导产业优势的建立。  相似文献   

8.
王铁桩 《时代经贸》2008,6(10):59-60
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在于企业在要素配置、企业组织惯性以及企业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区别与其它企业的一些特性;在网络经济时代,企业如何构建自身的竞争优势至关重要,它需要企业在观念上,管理方式以及制度安排上重新作出安排。  相似文献   

9.
区域产业发展的战略调整,应实现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变,前者是客观基础,后者是发展方向。竞争优势的建立离不开比较优势的发挥,区域经济的发展只有充分依靠和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才能建立其竞争优势。对河北省的资源禀赋及区位比较优势进行比较分析有利于找出差距,培育集群产业,形成竞争优势,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全球化与金融危机冲击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出现了许多问题,要求改变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呼声很高。文章认为我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本身没有问题,问题出在我国的出口增长模式上。因此,本文提出应结合运用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理论来构建我国新的出口增长模式,并就如何在比较优势中形成竞争优势,从企业、产业和国家三个层面,提出了相应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1.
论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的选择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伴随着以知识经济和技术创新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国际贸易对每个国家经济的引擎作用不可同日而语,国际市场竞争变得愈加激烈,其形式、内容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长期指导我国外贸战略的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已不再适应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制约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我国应逐步淡出比较优势战略,而选择以竞争优势为主导的贸易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2.
竞争优势理论的追随者往往将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两个范畴对立起来,或者干脆使用竞争优势理论来否定比较优势理论.林毅夫先生在指出对这两种理论相互关系的上述理解是错误的、主张竞争优势的建立离不开比较优势发挥的基础上,提出了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战略理论,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本文尝试通过新兴古典的超边际分析,论证了促进国际贸易的良性发展离不开比较优势的充分发挥,同时也为林毅夫先生的观点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13.
论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互补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许经勇 《经济经纬》2005,25(3):49-52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丰富是一大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符合我国的比较优势。但是,比较优势并不等于竞争优势。比较优势也可理解为比较生产费用优势,它是由各国土地、劳力、资本等有形资源禀赋上的差别引起的。比较优势强调的是各国不同产业之间的竞争力比较,而竞争优势强调的是各国同一产业之间竞争力的比较。一国产业的比较优势只有通过竞争优势的发挥,才能得到最终体现。一个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如果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没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就难以实现其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14.
企业竞争优势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表现内容各不相同,在日益动荡的经营环境中,企业的竞争优势越来越依赖于企业的柔性化能力。从组织柔性化能力入手,研究了企业竞争优势的培育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企业竞争优势跃迁的动力要素及其耦合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通过分析组织学习、企业家精神、企业文化和动态能力等要素在企业竞争优势跃迁过程中所发挥的动力作用,以及这些要素之间的耦合性,揭示了竞争优势转换成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16.
"小银行优势":基于成本节省的整合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小银行比大银行更加倾向于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由此产生了所谓的“小银行优势”。撇开大小银行竞争优势的争论,从两者互补的市场定位角度来界定“小银行优势”存在的范围,可揭示出“小银行优势”的内涵:信息成本优势和代理成本优势;由此明确了中小金融机构发挥比较优势的市场定位选择。  相似文献   

17.
比较优势、后发优势与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比较优势、后发优势是发展中国家两种最主要的优势,由于两种优势在经济发展中的相互依存性,发展中国家应该执行比较优势、后发优势并重的发展战略。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指能够充分发挥出我国比较优势、后发优势的工业化道路,其本质内涵也由此决定。  相似文献   

18.
企业竞争优势的产业组织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竞争优势是产业组织研究的永恒主题,产业组织不是企业竞争优势的简单外部来源.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和企业竞争环境变化速度的加快,产业聚集、企业之间竞争与合作的产业组织态势将对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取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企业和政府不能一味地强调企业能力对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影响,还必须重视企业竞争优势的产业组织来源,从企业核心能力和产业组织两方面来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9.
The field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economics is largely dualistic in nature. On one hand is the economics literature which has, for two centuries, focused on the notion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technology, factor proportions) while on the other is the business literature which has recently developed the concept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is paper presents a reconciliation of the two based on global value chain/supply chain analysis and the concept of vertical comparative advantage. It is shown that the theory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s epistemological comparative advantage lies with its ‘how to’ approach to developing an advantage, while the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s epistemological comparative advantage lies with its account of ‘what is’ and that both are complementary. However, it is also argued that the failure to recognize this complementarity as well as the shortcomings of each have prevented and continue to prevent the emergence of an integrated, empirically-consistent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 in short, prevented us from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gains from epistemological trad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