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利用2003~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从碳排放约束视角出发,实证考察了产业智能化对区域经济差距影响的差异性和产业智能化影响区域经济差距的机制。研究表明,产业智能化对缩小全国、东、中和西部地区省域间经济差距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进一步考虑碳排放约束,发现碳排放约束正向调节了产业智能化对区域经济差距的正向效应,西部地区由于自身产业结构和区位因素,抑制了产业智能化对区域经济差距的正向效应;最后,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两个子维度在产业智能化和区域经济差距间的中介效应检验,发现产业结构升级的中介效应存在,且主要是通过产业结构高级化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发挥的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   

2.
为准确测度中国产业升级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本文通过系统广义矩估计(SYS-GMM)法建立动态面板模型,实证研究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及二者交互作用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并对其影响机制进行深入探讨。研究发现:中国产业结构逐年趋向合理化和高级化;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对居民消费的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二者交互作用对居民消费的提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在加入控制因素以及地区固定效应和时间固定效应,甚至更换估计方法后该结果依然稳健;东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效果没有中、西部地区明显;城镇的影响效果低于农村。  相似文献   

3.
数字金融赋能科技创新是推动产业现代化的重要方式,但可能引起工资收入差距的扩大,给收入分配带来负面效应。数字金融降低金融参与成本,提高了创新企业家获得金融服务的密度,从而培育出更多的创新企业家。数字金融的高创新弹性导致其在长期倾向于提高现代部门全要素生产率和现代部门工资收入,从而引起工资收入差距扩大。本文在多部门生产中引入存在金融参与摩擦的金融供给侧,构建生产—金融供给侧内生增长模型,从供给侧渠道探讨数字金融的工资收入分配效应。理论分析发现,数字金融的工资收入分配性质与数字金融创新弹性相关:当创新弹性高于某一阈值时,数字金融发展会扩大工资收入差距,当低于该阈值时,则会缩小工资收入差距。模型校准结果发现,中国数字金融创新弹性约为0.45,高于其缩小工资收入差距的阈值,这解释了近年来随着中国数字金融发展,部门间工资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原因。平衡增长经济的转型动态性质的量化模拟发现,数字金融缩小工资收入差距仅有短期的普惠效应,而扩大工资收入差距则存在长期的不平等效应,可见,数字金融的负面收入分配效应需引起重视。本文对于共同富裕目标下数字金融发展模式的升级和金融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全国数据,考察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动态变化关系,发现1990~2014年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呈倒U型变化,其拐点在2005年。根据1996~2013年省域面板数据特征,使用空间面板模型进行分阶段检验,结果表明,1996~2004年城镇化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而在2005~2013年城镇化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同样利用1996~2013年省域面板数据,估算每个省份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效果,结果显示,城镇化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地区一般为东部沿海省份。可见,城镇化是否产生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效应是有阶段性和地区差异性的。就目前及未来而言,可以把城镇化作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一个手段。但其真正发挥这个作用,还依赖于有关政策的完善与创新。对经济发展阶段较滞后的地区而言,应积极促进城镇化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效果的到来。  相似文献   

5.
吴振华 《工业技术经济》2019,38(11):101-106
本文以劳动者报酬占GDP 比重作为劳动报酬指标, 基于系统GMM 实证分析了劳动报酬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并进一步以消费升级作为中介变量, 基于中介效应分析了劳动报酬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路径。 结果表明: (1) 劳动报酬对产业结构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 (2) 劳动报酬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 东部和中部地区劳动报酬占比的提升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西部地区二者关系不显著; (3) 劳动报酬可通过改善居民消费结构、 增加消费规模来助推产业结构升级。 最后针对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路径及其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生态环境恶化明显,自然资源被掠夺,环境污染加剧。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可以通过人口集聚、经济增长、收入增加、产业转移、技术进步和城市扩张等几种路径实现。文章通过理论分析了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路径,并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验证影响路径的效应。其中,经济增长可以改善城镇化过程中生态环境恶化的情况,人口集聚、收入增加、产业转移和城市扩张则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加剧。针对实证分析的结果,本文认为需要控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并合理规划城市布局。  相似文献   

7.
基于新结构经济学分析视角,在使用二阶段熵值法测度互联网综合发展水平和Gini系数法测度省内地区收入差距的基础上,结合CFPS、卫星灯光数据以及相关宏观数据,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研究互联网发展对于省内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总体上互联网综合发展水平对于省内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倒U型”变化趋势;工作类型涉及农业、女性个体占比较多的省份会更早地进入拐点;在政府干预程度小的省份中呈现显著的先缩小后扩大的“U型”变化趋势,而政府干预程度大的省份则呈现显著的先扩大后缩小的“倒U型”变化趋势。机制分析表明,互联网的综合发展改善了创新能力和市场化水平,并且形成两条中介效应渠道——知识溢出效应和交易成本效应。为充分发挥互联网发展对省内地区居民收入差距减小的积极作用,应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加强互联网传统及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用新科技和大数据为农业及相关产业赋能;大力支持互联网及相关技术的行业发展。  相似文献   

8.
准确理解和把握实现碳达峰对需求结构变化的影响,有助于协同推进碳达峰与需求结构升级,继而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文尝试将碳减排与需求结构联系起来,基于碳减排的遵循成本效应、创新补偿效应、要素配置效应,阐明了碳减排直接和间接影响需求结构的机制,是从理论上分析环境规制影响需求结构的有益尝试。将上述机制与涵盖经济—能源—环境的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相结合,本文评估了从当前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阶段实现碳达峰对中国需求结构的潜在影响。理论分析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来自遵循成本效应和要素配置效应的直接影响会降低需求中的消费份额和碳密集型产品份额。源自遵循成本效应、要素配置效应和创新补偿效应的间接影响具有不确定性,且沿其传导链逐级衰减。由此,研究期内碳减排的直接影响将占据主导地位,从而引起需求中资本形成份额挤占消费份额,甚至有可能导致消费份额从稳步增长轨道转向下降轨道,但同时会促进居民消费结构、出口结构和能源需求结构的低碳转型。本文认为,为协同推进碳达峰和需求结构优化调整,应尽快完善碳总量控制制度,着力提升居民可支配收入,加大消费激励力度,充分内部化碳边际减排成本。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中国 31 个省份 2001~2017 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 在理论分析老龄化影响制造业转型的基础上, 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对二者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 结果表明: 人口老龄化可对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产生显著正向影响, 影响机制为通过增加老年人医疗消费、 提升劳动力人力资本积累促进制造业转型, 但人口老龄化使得劳动力数量减少, 并加剧了政府的养老负担, 阻碍了制造业转型。 此外,劳动力供给、 城市化率对制造业转型产生显著正向影响, 市场化程度对制造业转型产生显著负向影响, 外商直接投资对制造业转型的影响不显著。 最后针对本文结论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我国30个省市2003~2014年的面板数据构建空间滞后模型和门槛面板模型,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外商直接投资(FDI)强度为门槛变量,实证检验FDI与城乡收入差距间的非线性空间关系。结果表明FDI与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显著的空间积聚特征,同时FDI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效应显著,且在各地区间存在明显差异。此外,FDI与城乡收入差距间具有门槛特征。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FDI强度跨过门槛值时,FDI对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效应会呈现出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2013~2022年我国31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建立固定效应模型,从数据要素化、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治理4个维度出发,实证检验了我国数字经济对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在我国东部地区最为明显,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较为不明显。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基础与我国新质生产力水平关联度最强。考察作用机制发现,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治理是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有效路径。大力发展数字化产业,促进数字技术创新;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升数字治理能力,缩小新质生产力地区差距,成为推动我国新质生产力形成的重要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 2004~2017 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为样本, 构建跨期经济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 从理论及实证两方面探讨环境污染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力。 研究结果表明: 基于环境的健康效应视角, 环境污染显著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且以 SO2 排放总量和 COD 排放量分别作为解释变量的计量检验结果是一致的; 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恶性累积的负外部性, 当门槛区间值越高, 即期初城乡收入越大时, 环境污染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张效应越强; 城镇化、 政府行为、 产业结构升级等因素也会影响城乡收入差距。 因此, 在均衡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定中, 政府应注重环境污染成本在城乡之间的分配及固有城乡收入差距的改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2012~2021年中国30个省(区、市)面板数据,从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及服务业现代化3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以测度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水平,并通过多重模型检验数字经济对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的影响及传导路径。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可显著推动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仍旧成立。调节效应检验表明,金融支持具有正向调节作用,能够放大数字经济对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的促进效应。中介检验表明,在数字经济对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的影响关系中,产业结构升级、技术创新及人力资本均发挥显著中介作用。进一步检验发现,数字经济对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存在边际递增的非线性影响,且二者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基于此,提出促进数据开放共享,带动数字技术创新;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着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优化金融服务模式,提高金融支持水平的政策建议,为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4.
许小平  谈炜 《工业技术经济》2021,39(12):129-137
本文测算了全球 66 个国家 2001~2018 年创业活跃度、产业高级化和产业合理化,运用非平衡跨国面板数据回归的固定效应与2SLS方法,从产业结构的角度探讨了一国创业活跃度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研究表明:(1)创业活动小众时期先扩大收入差距,随着创业普及化逐渐缩小收入差距,创业活跃度与收入不平等呈倒U型关系;(2)创业活动通过促进产业高级化缩小了收入差距,通过加大产业不合理扩大了收入差距;(3)发展中国家创业活动相对于发达国家对收入分配影响更大;发达国家女性创业比男性创业对收入差距的影响更大,然而发展中国家女性创业对收入差距影响不显著。提出政策建议:坚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动摇;杜绝盲目创业,鼓励高附加值创业;改善女性创业软环境。  相似文献   

15.
随着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政策的实施, 如何促进区域创新已成为国家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文选取 2007~2018 年全国31 个省 (市) 为研究对象, 将各地区的财政支出、 居民消费与区域创新纳入统一框架下, 对三者的关系进行研究。 结果发现: 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有正向促进作用; 居民消费有利于促进地区区域创新; 中介效应显示财政支出可以通过居民消费促进区域创新。 在进一步分析中, 我们发现创新效应存在区域差异性, 较于中西部地区, 东部地区的居民消费对区域创新的促进作用更强; 从城乡居民消费分组来看, 较于农村居民消费, 城镇居民消费对区域创新的促进效应更强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中国2007~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研究财政垂直失衡对产业升级的影响,并构建两个独立中介效应模型和一个链式多重中介效应模型,进一步考察财政垂直失衡影响产业升级的渠道。研究表明:(1)财政垂直失衡总体上不利于产业升级;(2)财政垂直失衡可通过增加民生性支出和抑制新型城镇化两个独立中介渠道对产业升级产生负向影响;(3)财政垂直失衡可以通过“增加民生性支出→抑制新型城镇化”的链式中介渠道对产业升级产生阻碍作用;(4)在链式多重中介效应中,新型城镇化的中介效应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2008~2014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模型,对科技创新对产业升级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从全国层面看,科技创新对促进产业升级呈现明显的正效应;从地区层面看,科技创新对产业升级影响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其中科技创新对产业升级的驱动效应在中部地区最大,西部地区其次,东部地区最小;通过进行分位数回归分析得出,产业升级发展的不同阶段,科技创新对产业升级的影响并非都相当大,影响小的地区要及时挖掘其他创新源。  相似文献   

18.
产业转移作为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 对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缩小东中西部发展差距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新经济地理学中的产业集聚理论为基础, 通过主成分分析、空间计量和 Monte-Carlo 模拟等方法研究了长江经济带地区产业转移及长江经济带各地区联动协同发展。研究结果表明: 长江经济带不同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吸引力和离散力的组成上差异较大, 其中下游地区的吸引力来源主要是地区发展潜力和运输能力, 劳动供给、货币外部性和市场潜力则主要影响中上游地区; 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离散力上, 下游地区主要受到潜在生活成本和外部不经济的影响, 中上游地区主要受到农业土地依赖和劳动成本的影响; 在空间上, 长江经济带自东向西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吸引力和离散力上均呈现“U” 形, 合力则呈现东高西低的“梯度”, 这一空间关系显著, 且结果稳健。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选取2013~2020年省级高技术产业数据,通过门槛模型,从产业规模和人才供给视角分析了数字基础设施对高技术产业创新“虹吸效应”的影响。结果显示:(1)数字基础设施对地区高技术产业的创新有显著促进效果;(2)当地区的产业规模以及在校大学生数量低于某一门槛值,数字基础设施对高技术产业创新的促进效果会转为抑制效果。本文提出以下建议:对于产业规模较大且人才供给充足地区,应重点加强科创相关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而对于产业规模较小且人才供给匮乏地区,由于“虹吸效应”,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将不可避免地被进一步压缩,因此政府更应关注其他民生相关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究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机制,构建了创新投入与创新产出对产业转型升级内涵质量与外显效应的影响模型,并提出研究假设。基于中国1998-2016年省域面板数据,借助Eviews 9.0计量软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研究假设均得到验证。创新产出对产业转型升级内涵质量具有积极影响,创新产出的各表征变量(专利授权数、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金额、新产品销售收入)每增长1%,产业转型升级内涵质量的表征变量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提高0.014 8%~0.051 1%。创新投入对产业转型升级外显效应具有积极影响,创新投入的各表征变量(R&D经费内部支出、R&D人员全时当量)每增加1%,产业转型升级外显效应的表征变量产业结构层次系数将提高0.007 1%~0.010 5%。因此,创新能够驱动产业转型升级,但创新投入与创新产出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机制并不相同。研究结果为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范式,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