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5 毫秒
1.
腐败是一个现实问题,是一个全球性顽症;腐败也是一个历史性问题,历朝历代,此起彼伏,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历代王朝的覆灭都是同腐败分不开的。”腐败现象是伴随着私有制度的建立而产生的一种畸形社会现象,是权力的衍生物。在人类社会中只要有私有制和私有观念存在,只要有公共权利的存在,腐败现象就难以消除,只有对其进行遏制,控制其滋生蔓延。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主导地位,但私有成分却大量存在,产生腐败的土壤和条件还存在,因此,腐败现象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必须正视这一客观现象。腐败把权力作为资本加以使用和消  相似文献   

2.
在人类历史上,自从公共权力产生以后,随之也就出现了利用公共权力谋取私利的现象,这就是腐败。腐败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程度地存在于公共权力产生以来的人类历史的各个阶段和各个国家,它并非为社会主义国家所独有,更非我国所独有。新中国成立后,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中,我国的腐败现象是比较少的。然而现在,我们不得不正视在国家公职人员中存在的腐败现象,因为腐败已经严重威胁和损害着我们的事业,如果漠然视之,  相似文献   

3.
罗旭 《企业导报》2013,(7):262-262
在中国,腐败现象的产生有着深刻的传统文化根源。中国传统"家文化"及其泛化的影响,造成公共权力的私人情感化,使各种制度的执行缺乏刚性,对公共权力的监督乏力;回报观使政府人员对所谓的朋友在心理上产生了较强的负债感,增强了其做出腐败行为的倾向。而儒家的中庸之道导致人们固步自封、明哲保身,对腐败现象不敢予以制止。因此,反腐败必须改造落后的思想文化。  相似文献   

4.
任何腐败行为都是官员和公职人员利用权力谋取私利的必然结果 ,政府官员的腐败行为更是如此。因为权力是一种超越自我力量的特殊的社会力量 ,它具有强大的控制力、支配力和强制力 ,能对社会生活的诸方面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和作用。当某些政府官员将党和国家赋予他的权利作为资本加以运用 ,就可以通过支配控制和强制作用把本应为人民服务的权力变成了为自己谋取资本和私利的工具时 ,腐败问题就会产生。因此 ,有效的制约权力就是防治政府官员腐败的基本对策。有效制约权力防治政府官员腐败的基本对策包含两层含义 ,即预防对策和惩治对策。其…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高校腐败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关注。其主要特点有三个方面:基建、采购和招生,成为三大"腐败病灶"。任何腐败都是权力的被滥用,高校腐败的背后,实质也是"权力腐败"。高校权力腐败现象的成因是极其复杂的,但最关键的因素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权力缺乏  相似文献   

6.
政府审计腐败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淑香 《审计月刊》2006,(12):11-12
一、政府审计腐败的界定 目前,还没有政府审计腐败行为的确切定义,而关于腐败的定义比较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腐败的定义,认为“腐败是政府官员为了谋求个人私利而滥用公共权力”。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把腐败定义为“腐化(败),即公职人员为实现其私利而违反公认规范的行为”,“腐化(败)的基本形式是政治权力与财富的交换。”笔者认为,政府审计腐败是指政府审计人员利用审计权力为获取不正当的个人收益而收受被审计单位贿赂,并损害国家或公众利益的行为。  相似文献   

7.
谈到当前社会中种种腐败现象,人们基本的共识就是:“失去监督的权利,必将产生腐败”这句话。为了防范权力“真空”的出现,实施有效监督,遏制腐败,近年来党和国家建立完善了各种监督制约机制。在诸多监督制约机制中,党内监督应该说是整个监督体系的核心。  相似文献   

8.
权力滥用产生腐败,这既有思想文化方面也有道德修养问题,更有制度原因。加强对权利的制约与监督,就是对干部行为的监督与制约,是防止产生腐败行为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9.
随着媒体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媒体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日益提高,但同时,有些媒体也不同程度地感染了一些社会上的“病毒”,出现了一些“病态”现象。一、传媒“病态”的表现形式(一)传媒病态之一:新闻腐败新闻腐败是指一切与新闻的采访、制作、传播过程相关的、非法的、不道德的权利交换行为、关系、过程,即一切非正当的新闻界腐败现象。新闻腐败的实质是新闻权的滥用,权力滥用的目的是谋取不正当的经济、政治利益。所以,新闻腐败实际上是社会腐败在新闻领域的折射,是经济、政治腐败现象侵蚀新闻界的结果,或者说,是新闻界吸纳社会腐…  相似文献   

10.
权力腐败如今已成为全球性的社会问题越发受到关注。如何有效遏制权力腐败已经成为我国促进和谐社会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旨在通过从权衡利弊的角度分析我国的权力腐败现象,探究最有效打击权力腐败的具体措施。在遏制权力腐败时,首先应明确打击腐败的主次手段,即应该以客观上的限权制度为主,主观廉政教育为辅。然后采取多方位的限权措施有效遏制权力腐败。  相似文献   

11.
腐败作为一种社会政治现象,是社会的一颗毒瘤,其产生的原因十分复杂。立足于哲学的思维方式,对其产生的复杂原因做深入的探讨,对于正确认识和把握腐败现象的本质特征和发展的内在规律,从根本上预防腐败有十分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企业世界》2008,(4):13
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在“财经”年会上指出,现行行政管理中存在十四个突出问题:公共利益部门化、部门利益合法化现象严重;决策不够科学民主;管理越位、缺位、错位同时存在;对行政权力缺乏有效监督;机构设置不够科学;依法行政做得不够,人浮于事现象较严重;重管制、轻服务倾向较明显;政府与公民在公共管理中的合作性不高;行政成本相当高,管理过程不够透明;一些地方政府和政府部门缺乏诚信;公共腐败仍严重;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还明显存在;权力的边界不够明确,尤其是中央与地方、党委与政府之间的权力边界存在不少模糊之处。  相似文献   

13.
腐败问题从表面来看,是领导干部个体的贪污腐化、索贿受贿,从深层次来思考,有相当一部分是体制、机制上的问题。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必须通过体制创新。逐步铲除腐败现象产生的土壤和条件,针对容易产生腐败现象的体制、制度和薄弱环节,通过深化改革和体制创新,建立一个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相互制约的权力运行机制,既激励掌权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又不允许其偏离轨道。为此,应当注重四个结合:  相似文献   

14.
腐败种种     
腐败种种李畅关于腐败的概念,可谓众说纷纭,但对腐败的本质的认同则是趋于一致的,即普遍认为腐败的本质就是权力的滥用,或权力的扭曲,抑或权力的变质。一言以蔽之,腐败通常是发生在掌权者身上。腐败现象虽然形形色色,但概括起来,则通常不外乎以下几种:一曰“权钱...  相似文献   

15.
三公消费是腐败的一个现象,是权力面对特权问题时究竟以民为本还是以己为本的试金石。权力在监督制约机制下运行,是确保权力正确行使的关键。治理三公消费,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对预防腐败有实质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经济学家胡鞍钢日前指出———行政垄断属于最腐败的形式之一。他说 ,腐败就是滥用公共权力牟取私利 (包括集团利益 )。官员个人受贿贪污是腐败 ,借助公共权力搞行政垄断也是腐败。当前中国最腐败的领域之一就是垄断行业 ,最迫切需要改革的领域也是垄断行业。计划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行政垄断。几乎所有的行业 ,从市场准入到价格、产量 ,都由政府直接规定。改革开放以后 ,政企分离的核心问题没有彻底解决。政府部门为保护本部门或地区所属企业的利益 ,通过法律、法规、规定等形式 ,维护这些企业的市场垄断地位 ,阻止竞争市场形成的行为 ,…  相似文献   

17.
《行政许可法》从2004年7月1日已经实施,行政许可是行政机关管理社会和经济事务的重要手段之一,《行政许可法》作为规范行政许可的基本法律,对各级政府及政府各部门的影响是重大而深远的,不折不扣地贯彻这部法律,任务艰巨、责任重大。通过学习有以下几点启示。有效地遏制腐败,提高效能与便民。以往有些行政机关把行政许可作为权力寻租的一个手段,不少企业、个人为取得行政许可,还要给好处、托关系,助长了腐败现象的蔓延。《行政许可法》通过对权力的约束,强化了监督,严格了责任,促进了按规则办事,提高了工作效率。为了便民,公民可以通过邮寄…  相似文献   

18.
腐败的根源是通过公权力的滥用而谋取私利,因此制约公权力是腐败治理的根本措施。当前腐败现象依然存在,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应坚持和强化法治思维、法治方式,不断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用法制约束权力,在法治框架下反对腐败,使反腐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  相似文献   

19.
如何在保持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基础上,消除腐败现象,从根本上铲除腐败的根基成了当前人们关注的焦点。文章力图通过揭示权力腐败的表象,分析其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找出治理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20.
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漆多俊认为 ,我国现在许多法律实际上都是一部部义务书 ,权利和义务很不对等。每多一部法 ,便多了一个机关 ,多了一个婆婆 ,多了一根约束老百姓的绳索 ,法仅仅成了管理和统治人民群众的工具。而按照民主法制建设的观点 ,法应当是监督政府机构权力的控权法 ,是维护老百姓权利的维权法。现在讲的财政监督的法律依据不足 ,立法主体不明以及由此产生的腐败和权力滥用等问题 ,也是法律意识模糊 ,立法不清 ,执法不严 ,违法惩治不力的表现和后果。至于领导干部现场办公 ,善意地乱开口子的行为 ,要么暴露我国财政预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